热血青年罗端和


我们致力于介绍国内外的现代艺术家及其作品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上方蓝字“自在画吧”关注我们

并将我们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爱艺术的小伙伴看到我们


周二:国人推荐

热血青年罗端和

罗端和其实已经不年轻了,他出生于1916年的广东开平,2004年辞世至今已经一十六年了。而且相信大多数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而他的另一个名字——罗工柳,相信熟悉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朋友就很熟悉了,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并历任教授、系主任及副院长等职。

今天之所以介绍这位老艺术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上一期介绍的另一位几乎完全不知名的艺术家方干民。上次也提过方先生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可谓桃李满天下,在方先生的学生里除了赵无极、吴冠中这两位在世界艺术界都响当当的大师以外,还有很多起码在国内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今天老顾要介绍的这位罗工柳,就是其中之一。

罗工柳22岁那年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成为了大他10岁的方干民的学生,2年后的1938年罗工柳从学校毕业(也许并不算正式毕业),并与北渡而来的全国大学教授和学生们一起,先是滞留武汉,而后辗转一路向西。一些人走了西南线,最后进入云南汇于,西南联大;一些人走了西北线,到了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

年轻的罗工柳选择了西北线,到了延安之后他进入了鲁迅艺术文学学院美术系,并担任《新华日报》的美术编辑,而那一时期,由于条件有限,罗工柳并没有进行油画创作,而是转为版画创作。

《毛主席在井冈山》(1961)

显然1938年的选择改变了罗工柳的人生轨迹,这位热血年轻的艺术系学生,从此走上了人民艺术家的道路。在延安期间,虽然不能拿枪上战场,但罗工柳用他的版画作品描绘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活风貌,鼓舞斗志和宣传抗战,也是在另外一条战线上为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解放后罗工柳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办工作,并担任了美术系副主任的职务,并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邀请先后参与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1955年他以教授身份赴苏联留学三年,在列宾绘画雕塑建筑学院学习油画,这也为他后期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风报告》(1951)

《地道战》(1951)

尽管是出自延安的老革命,但罗工柳在文革期间依然没有逃过批斗和蹲牛棚劳动改造的命运,直到1977年才回复工作,重新回到中央美院的工作岗位上去。期间罗工柳一直坚持创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夜梦总理归》(1977)

《毛主席接见柯棣华》(1975)

《陕北是个好地方》(1980)

《上井冈山》(1962年与全山石合作)

可惜受条件所限,老顾没有找到罗工柳在延安时期的版画作品,只能找到一些建国后的油画作品,请大家欣赏。

最后,本来想发几句感概,可是想想,其实并没有有什么好说,只能说,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伊凡杀子(列宾)》(1958 临摹)

《窗台上的少女(柯罗文)》(1958 临摹)

《院士阿历克赛·杜尔恰诺》(1958 临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