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现代文阅读——小说的阅读(讲评版)

现代文阅读()——小说的阅读

【知识点概述】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但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能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我们首先要能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说阅读考查的要点一般有以下几方面: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2、分析评价人物形象。3、感受分析环境描写。4、理解小说的主题,评价其思想意义。5、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赏析其写作特色。

【阅读指导】

一、小说情节的鉴赏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要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辨析清楚谁、什么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尤其要注意将发展和高潮部分分析透彻。要牢记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同时领悟情节中所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和社会现实意义。

分析把握小说的情节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阅读小说时,要能梳理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结构,明确线索(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

例1:栗良平的小说《一碗阳春面》以物为线索,通过母子三人四次吃阳春面的情节,记叙了他们面对艰难生活顽强不屈拼搏十四年终于取得胜利的历程,揭示了面对现实、顽强坚忍、团结互助的生活哲理。

例2:鲁迅的小说《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2、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

(1)关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的开头或设疑(悬念),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或用写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使读者对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遭遇、命运产生期待,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所以可以从①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情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③为人物活动设置场景④交代背景、营造氛围这些角度来思考开头的作用。

例3:小说《项链》的开头写到了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出身、地位、婚姻状况以及她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和对现实处境痛苦无奈的感受,表现了主人公的现实处境,揭示了主人公的思想状况,交待了有关事实,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命运的显示作了充分而有力的铺垫。同时也展现了当时女性毫无独立价值、社会地位可言,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现实。

例4:小说《边城》的开头写湘西的风土人情,一方面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环境;另一方面,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构筑了一个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

小说的结尾有的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有的是令人遗憾的悲剧式结局;有的小说情节在结尾处会陡然逆转,生出波澜,出人意料,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有的小说情节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留给读者想象余地,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一般可从①与前文(或开头)的照应 ②揭示(或者深化)主题 ③表现人物性格 ④令人回味,引人思考这几方面鉴赏小说的结尾。

例5:小说《项链》的结尾,当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以后,小说就戛然而止,不再往下写,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同时也留出了想象的空间,使作品余味无穷。

(2)关注重要的情节、刻画细微的情节,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等特殊情节安排的表达效果。

对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一要注意其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重要情节都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二要考虑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常有的; 三要关注其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一般重要的情节或是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是发展了人物的性格。

例6:《一碗阳春面》中第三次吃面的场景通过母子三人的谈话反映他们一家的不幸遭遇,解答了对前文三人两次同吃一碗面的疑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三人面对逆境坚强不屈、齐心协力、勤劳节俭、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也歌颂了老板夫妇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揭示了“逆境中的自强”与“热情的关爱”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既刻画了人物形象,也揭示了作品主题。

小说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叙述顺序的安排也是情节探究的重要环节。叙述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可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如《一碗阳春面》。

倒叙:先叙结局,后写来龙去脉,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鲁迅的小说《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可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如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的少年润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

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注: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这些叙述方法中倒叙和插叙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小说情节的安排上值得研究的还有照应和伏笔。

照应(在后)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在前)是指文学作品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例7: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前文对“项链是假的”这一点埋有多处伏笔:①借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并不贵重。②玛蒂尔德四处找同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看”,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所以,结尾由佛莱思节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

    例8: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处揭示,那片在狂风暴雨中竟然不会凋谢,显得神奇而带有悬念的“最后一片叶子”是老贝尔曼的杰作,而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结局虽然出人意料,但作者在前文多处设下伏笔,暗示叶子是假的,暗示叶子是老贝尔曼画的,使读者读完后回头再想想,会觉得这一结局合情合理。

二、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

传统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

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揣摩:  

1、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抓住小说所展现的矛盾冲突,在理清情节脉络的过程中把握人物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特征。

例1:课文《老人与海》节选部分主要写了桑提亚哥与鲨鱼四次搏斗(与灰鲭鲨斗→与两条犁头鲨斗→与一条犁头鲨斗→再与两条犁头鲨斗)的紧张而惊险的历程。作者把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刻画得细致入微,通过老人与鲨鱼的矛盾冲突来展现其有信心,有勇气,顽强不屈有毅力的硬汉性格。

2、把握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所揭示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小说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外貌、神态、服饰)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

A、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仪表、风度、生理特征等的描写,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描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例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边城》

例3: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纪60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40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的距离,连她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的看家凶狗。                                ——《最后的常春藤叶》

B、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内心活动

例4: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守财奴》

例5: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药》

C、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例6: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女人鼻子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荷花淀》

D、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的描写叫心理描写。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

例7: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哦,香雪》

3、注意细节描写、正面侧面(直接间接)描写、抑扬、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A、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例8:案桌上早就准备好的,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面条,一堆是一人份。老板抓起一堆面,续而又加了半堆,一起放到锅里。老板娘立刻领悟到,这是丈夫特意多给这母子三人的。   ——《一碗阳春面》

例9:十点刚过,雇工们下班走后,老板和老板娘立刻把墙上挂着各种面的价格牌一一翻了过来。赶紧写好“阳春面150元。”其实,从今年夏天起,随着物价的上涨,阳春面的价格已经是200元一碗了。

——《一碗阳春面》

例10: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荷花淀》)分析:水生突然提出参军要走,女人猝不及防 ,心里受到极大震动,但她是识大体、明事理、有觉悟的农村妇女,不想让丈夫说自己软弱、落后、拖后腿,所以她强忍着感情,努力平衡自己的情绪。

B、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直接描写刻画人物。但侧面描写不把笔墨用在要写的对象上,而是通过对其周围的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被描写的对象,起到衬托的作用

一篇小说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收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若能将间接描写、直接描写相结合,那么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会显得富于变化而不单调。

例11:《药》全篇着力刻画的是华老栓,作者通过行动、心理描写和环境衬托表现了华老栓愚昧麻木、老实本分等性格特征,而对革命者夏瑜采取的是侧面描写,通过刽子手和茶客们的谈论完成对他的形象的勾勒,这样的侧面描写使得革命者夏瑜的形象更富有悲剧意味,能更深地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发人深省。

4、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12: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项链》

5、确定作品对主要人物形象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社会价值,挖掘人物的深层含义,体会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特征

例1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

例14:《阿Q正传》中作者着力描写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例15:“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是《项链》作者对人物命运“奇怪”、“无常”的深深感慨,蕴含对女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同情之意。

鉴赏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关注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 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分析,全面把握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特征。  

3、评价人物全面、客观,不人为拔高或贬抑。

三、小说环境的鉴赏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社会环境是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的主题与之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一般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可联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奠定作品的情感基调;

例1: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粱,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哦,香雪》

例2: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例3: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边城》

四、小说主题的鉴赏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

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3) 用故事的形式或针砭时弊,或寄寓人生哲理。

鉴赏的小说主题的方法主要有: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2)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3)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4)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要认真阅读原文,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例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那个后备役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在柏林》

主题分析: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的柏林,头发灰白的老者是一名战时预备役老兵,在应召即将走上前线之时,将因丧子而精神失常的老妻送入疯人院。从这个家破人亡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侵略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德国普通百姓的深深同情。

例2:《老人与海》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虽然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在奋斗的过程中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这部小说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的桑提亚哥老人象征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战胜命运的意志与力量;大马林鱼则象征人生的伟大理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鲨鱼象征人类所要面临、所要战胜的各种凶险与掠夺;而大海则象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既美丽宽广又深不可测、充满凶险。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质量上乘的小说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它表现在作家对文学语言的驾驭,对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的运用等。要回答小说艺术特色方面的问题,就必须掌握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

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小说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相关分析前文已经提到过,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小说在谋篇布局(构思)上的特点

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是否运用了倒叙、插叙等特殊的叙述顺序;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有铺垫,前后是否照应;是否有伏笔、逆转等。同时要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对小说的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

(1)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代入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表达方式的选择(一般多为描写)

描写内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描写的特点:细节刻画、白描/工笔

例1: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如:小说《药》对华小栓的描写:“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尽显人物特征,生动传神,令人印象深刻。

(3)表现手法的运用

看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抑扬、讽刺夸张等手法,分析它们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例如运用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运用先抑后扬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3、把握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如人物语言个性化、作品语言含蓄富有意味、用词简洁准确等等。

例2:《荷花淀》写妇女们商量去探望丈夫的对话:“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些生活化的人物语言,生动传神,富有个性,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例3:鲁迅的小说《药》中对看杀人的看客们有这样的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将看客们比做伸长脖子的鸭充满嘲讽意味,对刺激的杀人场面的趋之若鹜,饶有兴味也是人物愚昧的思想意识、麻木的精神状态的体现。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深切的悲哀:当愚昧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时,革命者的牺牲便注定成了“表演”;被捏住了脖子的鸭是待宰的、 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而这也是中国无数百姓的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试题举例】

(一)2007春考上海卷第1—6题。(19分)

父爱无价

⑴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所表现出的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共同收藏艺术品,儿子成长,父亲欣慰自豪

⑵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儿子牺牲,父亲痛苦悲伤

⑶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⑷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⑸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后文情节的重要主题句】

得到肖像,父亲睹物思人,视之为最珍贵的财产

⑻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⑼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⑽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⑾“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⑿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⒀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⒁“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⒂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⒃“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⒄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拍卖老人留下的收藏品,人们对艺术品热情,对肖像画冷漠

⒅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得肖像者得藏品

1.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中,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是【C】(2分)

A.父亲是以为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

B.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家

C.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D.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美术品

【排除法】

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内容【 老人“小心翼翼打开包裹”;“轻轻地把它展开”;“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

【老人说他“将把这幅肖像悬挂在壁炉的上方”,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效果【渲染了老人对儿子的至爱】

结构作用【与后文拍卖会上人们对肖像画的冷落形成对比】

3.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以十美元拍得,对他的竞买动机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B】(2分)

A.因为念及旧谊           B.被老人父爱感动【无人被感动,只出十美元】

C.为使拍卖顺利           D.不忍画像受冷落

4.划线部分是对拍卖大厅场景的描写,请分析其作用。(4分)

【渲染……的气氛】

【制造……的悬念】

【揭示竞拍者……的心态】

【突出本文……的主题】

5.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结尾艺术。(2分)

6.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5分)

【遗憾于竞拍者虽然拥有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热情,却忽略了(世界上最真挚的)亲情。】

【因而最终与他们热衷的艺术珍品失之交臂。】

【他们虽然在美术品的收藏上卓有成效,却情感麻木,缺乏爱心。】

【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享有艺术的。】

(二)2011徐汇二模卷第6—9题。(13分)

示  众

鲁迅

(1)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酷热、寂静——沉闷、单调】

(2)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3)“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以声衬静】

(4)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懒散】

(5)“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反复:沉闷懒散、欺骗】

(6)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动作】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肖像】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细节】

(7)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情节:众人围观】

(8)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9)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肖像】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动作】

(10)“他,犯了什么事啦?……”【语言】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11)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细节】

(12)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好快活!你妈的……”其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仓皇了一会,挤了出去。【情节:胖孩子被爹打走】

(13)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14)“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情节:众人逐渐离场,注意力转移】

(15)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16)“好!”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17)“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反复:沉闷懒散,单调麻木,欺骗】

(18)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见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首尾呼应】

(19)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20)“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反复:沉闷懒散,单调麻木,欺骗】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八日

6.第(1)段几个镜头写出了环境的那两个特征?(2分)

酷热,寂静

7.阅读(6)和(10)段画线句,简析两处描写情节上的关联。(3分)

【第(6)段有意模糊文字内容,淡化“犯事”的具体情节】

【以此悬念引出下文第(10)段“粗人”好奇的“请教”】

【情节发展前后呼应】

8.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E】(4分)

A. 小说中人物形象高度抽象化,无名无姓无来历无结局

B.“秃头”和“白背心”彼此“研究”,人物刻画形神兼备

C. 小说对看客们的描写侧面衬托了对主人公白背心的刻画【主人公就是看客】

D.“老妈子”引逗孩子“多么好看那”的话,具有多义性和讽喻性

E. 第(2)段、第(18)段描写车夫拉车,以此线索贯穿“示众”全过程【线索是看】

F.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细致传神,刻画出看客的共性和外貌特征

9.小说多次描写胖孩子叫卖着“热”和“冷”包子,结合文意,回答:(4分)

(1)重复的叫卖声隐喻人们怎样的生存状态?(2分)

【单调、沉闷、懒散、没有变化】

(2)“冷”包子“热”卖,作者借此批判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批判冷心肠看“热闹”的看客之麻木】

【批判连孩子都习惯了瞒骗的社会现实】

)2018普陀一模9-12题。(15分)

 (美)马克·吐温

①我的那只漂亮的新表起初一直走得很好,18个月中从没慢过,也没快过,更没停过。因此我不免认为,它在结构组织的完美上足堪不朽。但不幸的是,它终于在某个夜晚停了下来,对此我真是悲恸万分,大有熟人前来报凶,大祸临头之感。不过日子一长,我也就慢慢振作起来,于是经常凭着约摸,定定表针。

【表期初走得很好,后来停了,我悲恸万分,久了凭约摸定表针】

②不久,我跑进一家大珠宝店去对准确时间。店主从我手中接过表去,给我对好。接着他道,“表慢了四分钟——它的整时器需要紧紧。”我马上想拦住——想让他知道这只表在时间上从未出过半点差错。但,这个白薯头脑所懂得的就是慢了四分钟,所以那整时器必须紧上一紧。因此尽管我在一旁急得直跳,哀求他手下留情,他还是面不改色、手毒心狠地干下了那桩可耻罪行。

【对时间被建议修表——店主强行修表】

③于是我的表走得快了起来,而且一天快似一天。不出一个星期,它已经病得发起高烧,脉搏的速度在背阴处也已跃到一百五十。到了两个月将尽,它早已将全城里的大小钟表统统抛到后面,比历书上的日子超出十三天还有余。在它的带动下,我不得不赶凑房租,赶结账目,赶办一切事务,弄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达到全然无法容忍的地步。我只好将它拿到一家钟表商处去修理。表商问我,这表以前修理过没有。我回答说没有,它一直好好的,不用修理。他听到后,一脸奸相,透出暗喜,于是急忙撬开表壳,抓起个小骰子盒戴到眼上,便瞅了起来。瞅罢讲道,需要擦泥上油,另外调调——一个月后来取。

【修完表变快,导致事事赶着做,只能去修——被问及没有修过,暗喜接下生意】

④经他这样一番除垢上油以及调节之后,我的表又开始慢了下来,慢到以后滴嗒起来,其音悠悠,有如叩钟。在行动上,开始事事落在时间后面,变得出门误车,对客爽约,甚至赶宴逾期;我自己也渐渐被拖向昨天,拖向前天,甚至拖向一个星期之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突然醒悟到,我已成了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仍然徘徊在那上上个星期之中,整个世界已经从我的面前消失不见。说来惭愧,我甚至察觉,内心深处,我已经与博物馆里的木乃伊隐隐产生感情。

【修完慢下来,导致事事耽误】

⑤我于是又去了一家表店。等的工夫,店家已把表全部拆散。然后讲道,表的发条匣子“发胀了”,三天之后可以修复。

【再修,被拆散】

⑥在这以后,这只表只能说是平均来讲,走得还好,但却决不是万事大吉。有时,一连好几个小时,它那里边简直是在闹鬼,又是吵嚷,又是吼叫,喷嚏不断,鼻息不停,搅得你意乱心烦,不知如何是好;但过上一阵,它又会渐渐慢了下去,晃晃悠悠,不慌不忙,于是被它甩到后边的钟表又都一路追了上来。不过看看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将尽,它又会一阵疾步,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裁判台前,正点到达,分秒不误。它拿给人的是它那倒也不错的平均数值,现在职责尽到,谁又能说人家干多干少!但只是平均准确,在表来说,却决不是什么突出美德。于是我又带上它另去表铺。铺里人说是中枢梢发生断裂。说实在的,我根本不知道那中枢梢是什么。只是当着生人面前,又岂可表露无知。

【修完不稳定,只是平均准确,再修】

⑦那中枢梢是修理好了,然而它成了这种情形:一会走走,一会停停,再走上一阵,再停上一阵;至于那短暂快慢,已经完全听凭它去决定,再也无从过问。而且每次发动起来,简直像子弹出膛一般,坐力很大,震得胸口发疼。因此好几天来,我不得不戴上护胸,以保安全。最后我只好再去找人修理。店家把它全部拆开,拿起那残骸在他镜下翻来复去地检视了一遍,然后宣布,它的微力发火机出了毛病。但他终于把表修好,于是再次给予了它一个效力机会。

【修完走走停停,全部拆开再修】

⑧从此我的这个计时仪器倒也在各方面表现得并无特别异常之处,只是往往当它平安无事地一连气工作上七八个小时之后,它里边的每个零件就会猛地全部变松,放出蜜蜂般的嗡嗡嘤嘤之声,顿时表上的几个走针也都一齐疾迅飞转,不消六七分钟工夫,它已经像是放脱了轴线似的,把未来的二十四个小时全给放光,然后砰的一声,停在那里。我怀着异常沉重的心情,再次去找表商,而且这次拆的时候,两眼一定得紧盯不放。我还准备将他着实地盘问一番,因为事情确已发展到了严重地步。这只表当初买时所费不过二百余元,但是修它的费用早已高达二三千元。就在我等他和看他修的时候,我突然认出这表匠原来是个熟人——早先曾在一个汽船上当过司机,当然也绝不是什么高明司机。正像其他表商那样,他也是照例先行检查一番,然后便以那同样自信的口气对它的病况作出判断。

⑨他道:“主要是冒气太多——你该把这活动扳头挂到安全阀上去放放气!”

⑩听到这话,我当场将他击毙,然后自己出钱掩埋了他。

【正常工作后全部变松,修表花费十倍,一个外行给出荒唐建议】

⑪我的一位名叫威廉的长辈(可惜如今早已去世)常讲,一匹好马,只要从来没偷跑过,就总是一匹好马;一只好表,只要匠人没得机会拨弄过它,就总是一只好表。另外他还经常纳闷,世上的一些糟糕的工匠,不论补锅的、造枪的、制鞋的、打铁的,还是当司机的,最后他们都混得怎样,只可惜从来没人能告诉他。

【只要匠人拨弄过,总是好表——不知糟糕的工匠混得怎样】

【注】①小骰子盒:指放大镜。

9. 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第②段加以分析。(3分)

【以表主人的视角讲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拉近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易于引发共鸣】

【以表主人的语气呈现被迫调表后苦恼不满的内心感受】

【充分表现对店主的愚蠢专断的批判】

10. 从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的作用。(4分)

【通过对表商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不懂装懂、糊弄顾客的奸猾】

(必须有内容与分析:奸相、暗喜;撬、抓、戴、瞅)

【为下文表越修越坏埋下伏笔】

11. 以第⑥段为例,赏析马克·吐温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4分)

【语言风格:这篇小说语言诙谐幽默,引人发笑之余耐人寻味】

【例如写表走时不准,时而“简直是在闹鬼”,时而“晃晃悠悠、不慌不忙”,最终却能“一阵疾步……正点到达,分秒不误”,将表越修越不正常的情况描述得妙趣横生,夸张而生动的语言造成荒诞的喜剧效果】

【“现在职责尽到,谁又能说人家干多干少”一句更是运用反语,巧妙地讽刺了敷衍塞责却不以为耻的社会现象】

12. 评析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4分)

【小说嘲讽了那些对待工作不负责任、本领拙劣而又自以为是、装模作样的假行家】

【揭露他们带来的危害,讽刺产生并容许他们蒙混的社会风气】

【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既告诫人们谨防当今日益泛滥的“假行家”现象】

【又能警示功利社会浮躁的人们不要不懂装懂,要踏实工作、尽心尽责】

)2018奉贤一模第1013题。(15分)

误入劳动者天堂的人  【印度】泰戈尔

⑴他这个人是从来不讲实用的。

⑵他找不到有实际用处的工作做,因此整天想入非非。他塑造一些小玩意儿——男人、女人、城堡和镶嵌着海贝的泥雕。他还绘画。就这样,他白白地把时间浪费在无用之物上。大家笑话他,他自己也多次发誓要赶走这些奇念,但它们却在他心里徘徊留连,迟迟不肯离去。

⑶有些男孩难得看书却顺利通过了考试。现在,他遇到了类似的机运了。他在世碌碌无为,但死后天堂的大门却为他敞开着。

⑷不过,在天堂里,也有个天使挥毫记录着凡人在世时的功过。由于那位负责掌管他的信使传错了话,他竟被分配在劳动者的天堂里了。

⑸在这个天堂里,什么都有,除了懒散。

⑹这儿,男人们都在嚷:“天哪,我们可是一分钟也没空哪!” 女人们则在喃喃低语:“光阴似箭,我们得加油才是!” 大家一致同意“时间贵如金”。我们的双手从来没歇过呢。”他们抱怨、叹息,然而与此同时,这些话也使他们兴高采烈、精神抖擞。

⑺这位新客在世时没做过一件有用之事,当然,在这个劳动者天堂里,他与此地的生活方式是格格不入的了。他心不在焉地在街上溜达,时不时撞上匆匆的行人。他躺在青翠的草地和湍急的溪畔,忙碌的农人都在骂他。在那儿他老是碍人手脚。

⑻一个走路似风的姑娘天天都到静静的河边汲水。要知道,在劳动者的天堂,连河流也不歌唱——因为怕白白浪费精力。

⑼姑娘伶俐的动作使人想起熟练的吉他手敏捷拨弦的手指。她头发蓬乱,缕缕发丝常会落在额头,似乎想窥探她眸子中黑色的秘密。

⑽而这位闲人却在河边伫立。望着他,这位劳动者天堂里的忙碌女郎感到无限怜悯——就像一位王子见到一位孤苦伶仃的乞丐,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⑾“喂,”她关切地问他,“你没工作干吗?”

⑿“工作? 我才没时间干活哩!”那人叹息着。

⒀女郎没听懂他的意思,说:“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匀点活给你干。”

⒁那人答道:“姑娘啊,我一直盼望你能吩咐我干点什么活呢。”

⒂“你准备干点什么活呢?”

⒃“你能给我一个你汲水用的大水瓶么?”

⒄“大水瓶?你想用它来汲水?”姑娘问。

⒅“我,我想在瓶上作画。”

⒆姑娘生气了。

⒇“呀,作画! 我才不跟你这类人浪费光阴呢! 我要走了。”说完,她真的就离开了。

(21)但是,忙人哪会有闲人那么多的空闲时间呢! 每天,只要他遇上她,他就老缠着她:“姑娘,给我个水瓶吧,我要在上头作画呢!”

(22)最后她还是让了步,她递给他一个水瓶。那人开始作画。他一笔又一笔地画着,一道又一道地涂抹颜色。

(23)等他作完画,姑娘捧起水瓶,仔细端详着。

(24)她的眼睛困惑了,她的眉头紧蹙了。她在问:“这些线条和颜色是什么意思呢? 它们能派什么用场呢?”

(25)“没什么用处——一幅画有时是没什么意义的,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26)姑娘把水瓶带回家中。她避开家里人探询的目光,在灯下转动着水瓶,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画。半夜,她从床上爬起来,点上灯,又悄悄地开始欣赏起来。一生中她还是头一次欣赏这种无用之物哩!

(27)第二天她又去河边了,但她的步子就没有以前那么匆匆忙忙了。似乎有一种新的意识在心中萌起,一种既无意义又无用处的意识。

(28)看见那人又站在河畔,她不由自主地发问:“你要什么?”

(29)“只是请你再帮个忙。”

(30)“什么事?”

(31)“让我给你的头发编根丝带吧。”

(32)“为啥?”

(33)“不为啥。”

(34)色彩艳丽的丝带编好了。这位劳动者天堂里的忙碌姑娘现在每天都得花上不少时间用丝带装饰头发。时间一分一秒地白白溜过去,而很多活还没干完呢。

(35)近来,劳动者天堂的生产开始不景气了。很多以前勤快的人变懒散了——他们在绘画和雕塑之类的无用之事上浪费了不少光阴。长者们忧心如焚。于是决定召集一个会议。会上大家一致指出:这种情况在劳动者天堂的历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

(36)信使匆匆而入,向长者们鞠了一躬,然后表示歉意。

(37)“我错把一个人分配到你们的天堂里来了。”他说,“现在的局面完全是由他一手造成的。”

(38)那人被召来了。长者们看着他的奇装异服,他的神奇的画笔和颜料。他们马上断定: 此人完全不宜呆在劳动者天堂里!

(39)主席先生对那人语气生硬地宣布:“此处没有你这号人的地盘。你得离开!”

(40)那人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收起画笔和颜料。但当他刚刚准备动身时,溪流边的女郎却匆匆赶来了:“等一等,我要跟你同去。”

(41)长者们惊讶地喘着粗气。这种事在劳动者天堂里可是绝无仅有——真是既无意义又无用处!

10.赏析第⑻段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0.运用比拟的修辞,生动地表现了河水静静流淌的状态;与劳动者天堂的氛围相一致;也暗示了生活的无趣,乏味。(3分)

11. “水瓶”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11.“水瓶”是“误入劳动者天堂的人”作画的工具,是对姑娘审美的启蒙,也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这个天堂的劳动者们都开始关注艺术。它是情节转折的媒介,也是看似无用的艺术品的代表。(4分)

12. 辨析第(27)和(41)段两处划线的“既无意义又无用处”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4分)

12.前一处是指姑娘心中萌生的对艺术和美的欣赏的念头是不实用的,对于劳动是没有价值的,含蓄地表达了劳动者对于艺术的朦胧的向往。后一处是指劳动者天堂的人主动离开这里的行为是没有用的,强烈地表现了长者们的惊讶与气愤,实则他们已经无法消除“他”的影响了。(4分)

13.小说背景“天堂”的设定耐人寻味,试加以赏析。(4分)

13.“天堂”的设定充满讽刺意味。原本是极乐世界的天堂,却满是劳动者,他们看上去“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却时刻处于浪费时间的惶恐中。他们虽然终年劳作,精神上却是茫然无知的。小说通过这个背景的设定,讽喻人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美,只有充实而丰厚的心灵才是真正的天堂。意蕴丰富,耐人寻味。(4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