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实学大师颜元·连载(十) | 颜元名句赏析(义利篇)

书    名

实学大师颜元

作    者

孔淑茵 郑文林 颜世直 著

出版时间

2018-8

出   版

河北大学出版社

实 学 大 师 颜 元
颜 元 名 句 赏 析

三、义利篇

1、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这句话明确提出了不但要遵义,还要正当得利。颜元的这种义利观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要求的。也是二千多年前孔子所提倡的。《论语》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溺水的人得救后拿一头牛来酬谢子路,子路却不接受,孔子指责他说:自此鲁无拯溺者矣。这个故事明确了正当得利的合理性、合法性。

自从西汉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行其道不计其功”以来,人们把尽义和得利对立起来,到了宋代,程颢更是走向极端,提出“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这样义和利的关系完全脱节,道德完全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义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所以,胡适说:“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遵义者乃无用之虚耳。”

2、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抑将恭而不望其不侮,宽而不计其得众乎?

解析:世界上有耕田种地而不谋求收获的吗?世界上有背着渔网拿着钓鱼钩而不在乎是否得到鱼的吗?或者有恭敬而不希望避免受到侮慢的人吗?有宽厚待人而不在乎得到众人的拥护的人吗?

付出了劳动,就要收获相应的报酬。这就是颜元“正当得利”的主张。正当得利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一般特征。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在单位、公司、企业或是经商,干什么工作都何以达到取财的目的,也不会遭到任何人的反对和干扰。如果在利益的驱动下,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或者其他不法手段,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到十倍、百倍甚至更多的利益,就会出现利益失衡。干活的拿不到多少钱,不干活的反而拿很多钱,这种不均衡恐怕要导致天下大乱了。

3、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财足以广身之施,无财不足以损身之乐,以财发身也;有财适以益身之愚,无财又以戕身之命,以身发财也。

解析:仁者利用财富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为获取财富的工具。仁者有了财富就足以发扬本身的德行功业,没有财富也不会损害自己的德行之乐,这就叫作以财发身。不仁者有了财富却助长自身的愚昧,没了财富就会伤害身心、德行,用以聚敛财富,这就叫作以身发财。

财富本身没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对待财富的态度。

利用财富实现人生的理想,财富的终极意义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和实现人生意义的储备和工具之一。“商圣”范蠡就是古代“以财发身”的成功人士。致富从来不是他的人生终极目的,他一生中三次将挣来的财富全部散给遇到灾荒的百姓,分完以后又重新创业。在创业中,他始终以诚信和仁义为经营的出发点,从来不盘剥敛财。他以诚信和仁义使他三次千金散尽后很快又能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财富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视拥有财富的多少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一切向钱看,人变成了财富的工具,成为利益的奴隶。这就是“以身发财”的表现。有些人为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把诚信和道义丢在了一边,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或铤而走险。在拥有大量财富后,不仅没有社会责任感,对金钱的追求反而变得更加贪婪,为富不仁,大肆挥霍,奢侈纵欲,醉生梦死。这就彻底违背了我们传统的财富观。

一个人对财富的认识,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范蠡二次入相,然后弃官从商,三次散尽千金,最后归隐山水之间成了一个“渔翁”。人生何等的潇洒和畅快淋漓。子贡作为一个大富商,能为老师守孝六年。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4、置田房,积金粟,非治家,惟教子乃是治家。

解析:购置田地房产,积累金银粮食,并不是治家,只有教育子孙才是治家。

古人有言:“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治家不是给后代子孙留下多少财产,而是留下良好的家教,成为于国于家有利的人才,这样的德行事业才会绵延不绝。林则徐有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在他看来,给子孙留下过多的钱财反而有害。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孔淑茵 郑文林  颜世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