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均 | 一园浓缩缑城史

一园浓缩缑城史

文/应可均

一园指的就是二亩园,二亩园承载了宁海名士徐抚九先生家族几代人的兴盛与沧桑,完成了一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的使命。也是近代宁城很多文化人的精神家园,影响了整整一个老县城。二亩园主人是俆履谦先生。
徐履谦,字抚九(1859—1924),生于宁海城关小北门书香门第。他年轻的时候,读了清人王秀楚写的文章《杨州十日记》后,痛恨满清的暴行,不愿意当官,以诗画文章自娱。后来担任杭州育英书院(即之江大学,现杭州大学前身)院长,致力教学,探究篆刻书画。晚年退隐还乡,曾先后担任县立高等小堂时期的教师,是正学早期的校长之一,为缑城有名的诗书画家。县志记载:“徐履谦为清光绪秀才,却是身着长袍马褂的有识之士。为弟子,就师从晚清国学大师俞曲园;为人师,则受聘杭州育英书院(杭州大学前身)院长。他在1906年所作的《宁海乡谈》,传至今日,依然可看到非同一般的见地。比如,对于商业,他提出'其关系于地方之兴衰最大’,这在重农轻商的传统中无疑于惊人之论。对于教育,他倡议教习者非留学不可,并身体力行把两个儿子、长媳送往美、日留学,这在清末也自然是惊人之举。此等识见,当然非一般文弱之士所能比拟。
就是这样一位以积极姿态入世的知识分子,1920年营建一雅致名园,题为“二亩园”,自号“二亩园主人”。平素少与世俗交往,每徘徊于园中,以莳花植树为乐。又自号“夕可轩主人”,意寓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院子建成之后,徐履谦老先生就乐在其中,颐养天年,成了“二亩园”的开创鼻祖。他在园中更多的时间用在水墨涵韵之中。他的书法学赵松雪,写得惟妙惟肖,他又擅长山水花卉画,妙致可爱,造诣颇高,被当时人们所称赞。他又是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启蒙老师,早年的潘天寿受其影响深刻。他的著作很多,著有《城北诗草》、《诗话》、《宁海乡谈》、《中西先贤言行录》及杂著、杂录、家书、实求、漫言、尺牍等多篇,可惜大多已失传。徐老先生不仅饱读经史,学识渊博,德高品正,他还乐于赈济贫苦乡里,醉心于公益事业。
先生处于晚清时代(1840—1912),是清朝统治的晚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开启了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晚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进一步深化,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同时,晚清时期的文化发生了转变,开始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向西方学习的一步步探索。清朝在抵抗外患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洋务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近300年江山气数殆尽。确实他在杭州育英书院时结识了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引荐到宁海,建立了教会,宁海基督教由此开始。同治六年(1867)四月,北乡西店始建教堂。翌年一月,城关南门建福音堂。之后,陆续在桥头胡丁家(1894)、东乡长亭(1896)、南乡沙柳(1903)和一市(1908)、北乡马岙(1914)、西乡大溪王(1915)等地建起福音分堂。至民国28年(1939),全县有教徒1500余人。教会在县城创办明新小学以及施医所、戒烟所等,作为教会慈善事业。先生一直身体力行。基督教会为了吸引宁海人接受而入教,教会为此先后办过施医所、戒烟所、育婴堂(与政府合办)、明新小学、绷花厂等慈善机构,由此吸引教徒。
咸丰四年一月,宁海徐抚九先生与外甥杨子权尽心尽力创办宁海贫艺所。宁海贫艺所全称“宁海贫民习艺所”。相当于今天下岗工人职业培训班一样,属清末省、县官办的手工业工场。专门收容无业贫民和部分罪犯从事纺织、制鞋、印刷、编制藤柳器具等劳动,是宁海基督教会和宁海商会合办的福利企业,民国四年(1915)基督教会在县城创办明新小学以及施医所、戒烟所等,作为教会慈善事业,徐抚九先生与他的外甥杨子权等在蒲湖试院(在老宁海中学食堂)倡办贫民习艺所,自任所长,门口挂着徐抚九先生自行撰写的:“欲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楹联。在贫苦的基督徒中招聘一批人员,根据每人的情况分别主要从事编织巴拿马草帽、绷花。或糊纸盒,帮当时副食品商店如裕兴店包装拜岁包用。宁海根雕大师李云波任教师,他凭自己的高超的技艺,主教大家从事柴株人雕刻,后来发展为白木小件,产品由顾鸿章等人运到南洋推销。然后将换来的金钱分发给教徒,能有效地解决教徒的日常衣食困难,引起不少信徒的亲友注意。认为入教好处多多,所以纷纷想入教。可以“吃耶稣”。今天东路角仍然将加入基督教称为“吃耶稣”的口语,流行至今。
辛亥革命后,贫民习艺所成为各地官办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抗日战争后已不再存在。俆抚九先生的长子徐定涛。成为二亩园第二代园主。正处于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徐定涛(1885-1964)号柱生,城关二亩园人,是我县最早参加辛亥革命队伍的爱国志士,也是宁海有名的乡绅。1904年考取官费留日,长子徐定涛(1886—1965)号柱生,三江文理学院肄业,于1904年考取清政府官费留日。长媳程美英(1887—1929)号佩苇,是鸡行口程家人,宁波女校肄业。哥哥程干青(1872—1952)字芸生,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以南洋官费留学日本,是我县最早出国的一批留学生之一,入日本国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工兵科第三大队学习。光绪三十一年回国,在南京任新军督练并到上海负责军队的枪械、被服等军需物资的购置工作,是我县最早参加辛亥革命队伍的爱国志士,也是宁海有名的乡绅。1905年徐定涛回国与程美英成婚,在蜜月期间,程美英即与徐定涛同赴日本。次年回国与程佩苇结婚(程佩苇(1887-1929)号美英,城关鸡行程干青妹妹)。婚后同赴日本留学,徐定涛学习警政、程佩苇学习医务。1905年均加入同盟会,时与黄兴、陈其美、秋瑾等人过从甚密。1910年回国抵沪,马上投入反清活动。1911年11月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徐、程分别被推为外交部正副部长。因当时上海外国租界甚多,为减少干预,他俩人凭借娴熟的外语和口才,频繁地与外使交涉。因缺少资金,他俩毅然将祖遗银饰店“文华楼”变卖,充作办公经费。在1910年归国抵达上海,立即参加反清活动。光复上海临时成立沪军都督府,被推为外交部长。临时都督府经费困难,即将祖遗银饰店“文华楼”变卖。指挥战斗中,曾手格清兵刺刀,以致多处永留伤痕。”
1912年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关乎中华民族大转弯的重大历史事件。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年镇压了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最终国民党还是屈服于袁世凯武力,把他送上了正式大总统的宝座。此时的辛亥革命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历史发展瓶颈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已变得毫无威力的雾幔翻腾。而一个历史小丑,却借着自己的高头盔甲,炫然登场,唱着一曲披帅挂印的复辟戏。于是像徐定涛这样的革命志士自然逃脱不了被驱逐出场遭迫害的命运。 不久,徐定涛北上谒见孙中山,之后在南开大学等高校任教度日,避难于乱世。尽管也有被邀请再任政坛职务,但作为一位曾经有远大理想抱负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到了这时,只有远离政坛,以沉默来明示对窃国者的愤慨和藐视。一颗原本明亮的珍珠,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暗角,守候着未来的光亮。
最终,他与父辈一样,选择了一种隐居避世的生活方式。在这家乡偏角处的二亩园,成为最后的落脚点。这么多年的顽强奋斗和执着追求,其弟徐定澜,虽无哥哥激进,他出国留学,在美国学习纺织。徐家有位堂弟徐玮(1901-1934),字定茂,号琦园,浙江宁海城北河头人。徐玮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 父亲、堂叔徐履谦皆为清朝秀才,堂兄徐定涛、徐定澜亦为一时才俊。徐家与近代台州文化名人陈阶、褚传诰等颇有交谊。1924-1925年,徐玮在上海大东书局发行的《学生文艺丛刊》上发表两首诗 歌,在《文学季报》上发表论文一篇、诗歌一首。据此推知,徐玮中学时期大概就读于上海。1930 徐玮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获经济学士学位,后历任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天台县立中学、杭州盐 务中学等校教员。徐玮家学深厚、喜好吟咏,大学 专业虽为经济学,但兼擅诗文。大学期间,在《国立劳动大学周刊》上发表《劳动在经济上的地位》《我 对于科学之认识》《诗三首:春日晚晴》《诗三首:无聊》《诗三首:幽鸣》等作品。但徐玮的至好是怡情山水、徜徉名山。1933 年春,他与干人俊同游天台山,著成《天台山指南》《天台山游记》,后者连载于《旅行杂志》1933 传记中言及徐定澜曾筹划将徐玮诗文出版行世, 徐玮去世后,潘天寿有诗哀悼,该诗可见徐玮 与潘天寿的情谊及徐玮的平生志趣,全诗如下:挽同学徐琦园与君总角交,相语每晨夕。
辉光暂增长,各自奋羽翮。
一别二十年,鱼书亦疏隔。
去暑来虎林,值我孤山陌。
以偿耕读愿.歌咏雪月白。
如何永相弃,一病无药石。
遥夜怀前尘,清泪掷襟舄。
由该挽诗可见,徐玮与潘天寿属总角之交,少年时期切磋砥砺、互有促进。志学之年,二人一别二十载。1933 年夏天,二人曾在西湖孤山相聚一次,期间相约将来一起返回浙东,遨游山水,过着耕读的田园生活,但孤山一别竟成永诀。关于《天台山指南》的编写情况,徐玮曾言及他游览天台山时写下数万言的游记资料,干人俊 干富根、干无涉《干人俊传略》,见干人俊编撰《民国慈溪县新志稿》第169页。《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出版于1987年,属内部出版物,出版社不详。台州学院学报第38卷 遂敦促其编著一本旅游指南,以飨来者。

残破的二亩园

此外,我们对该书的编写、出版情况所知不多。旅游指南是1920-1930 年代商务印书馆较有 特色的出版书籍,1924 年商务印书馆售书广告 云:“本馆精印中国名胜及各地风景照片,各地游览指南,可备应用。” 伴随1930年前后民国旅游 热的兴起,一些出版机构推出不少旅游指南,如 北平铁路管理局发行《北平导游便览》(1934 开明书店发行《杭州市指南》(1934年)、美华书局 《罗浮游览指南》(1934 年)等。在1920-1930 年代 旅游指南出版中,上海商务印书馆是最早也是发 行旅游指南最多的出版机构。截止1935 年,各出 版机构共出版名山旅游指南11 种,其中6 干山指南》(1921年初版)、《泰山指南》(1923 《庐山指南》(1926年初版)、《普陀山指南》(1926 年)、《莫干山指南》(1934 年增订再版)、《庐山指 南》(1934 年增订版)。《天台山指南》内容编写顺序分别为:名胜照片及交通游览图、天台山概况 (包括史略、地志)、名胜考、人物、景点、特产、游 山日程、交通及开支、游山备用物,书前有名胜照片、交通图、游览图共3幅。这种编写次序与 此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名山旅游指南的编排次 序基本一致,如《莫干山指南》的内容编排次序 为:风景照片、概说、名胜、游程、游客须知、交通 运输、旅馆、市集、物产等,《庐山指南》的内容编 排次序为:总图及牯岭地图、庐山概说、五路游 程、五日游程、物产、胜地纪略附照片、登山道路。徐玮《天台山指南例言》云:“仿普通游览指南方式编著。”从内容编排次序的相似度来看,徐玮编写《天台山指南》,参考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旅游指南。
这个结论对了解徐玮编写《天台山指南》的编写过程有一定参考价值,即:1933 年,徐玮编写《天台山指南》时,除了参考《天台山方外志》《天台山全志》,“采其要,增所无有”《自序》 。他还参考了商务印书馆已出版 的旅游指南的内容和体例。徐玮编著《天台山指南》开始于1933 年春间,历经数月,“阅数月乃脱《自序》。直到该年九月重游天台山时才整理定 稿“秋间,复来山重游,加以整理,得二十余篇,曰 《天台山指南》”《自序》。《天台山指南》虽为友人提《例言》。是一本厚度仅86 页的普通旅游指南, 但称得上是关于天台山文化的严谨之作:它是作者经过两次实地旅游考察并撰写了数万言的 记资料之后,又参考了有关天台山志书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旅游指南、再经过数月的编写和修改而完成。至于干人俊为何提议徐玮编著天台山旅 游指南?大概是干人俊阅读了其他名胜旅游指南有所启发,遂产生了将自己喜爱的天台山旅游资源和文化传播四方、导人游览的想 法。二人同游天台山时,干人俊以诗记之,徐玮以文述之,徐玮完成了“翔实典则”的《天台山游记》,编写旅游指南的基础初具,干人俊遂提议徐 玮编写。况且,徐玮曾有编写天台山志一类著作的想法《自序》 。《天台山指南》于是问世。《天台山指南》何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是经人介绍?抑是投稿?我倾向后者。有一点可以确定,商务印书馆当时急需旅游指南书稿。原因是:1930 年前后,民国旅游进入繁荣期,商业化旅游指 南大量出版, “在牯岭、莫干山等景区,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中国旅行社等都有旅游指南出售”, 《天台山指南》正是商务印书馆作为旅行丛书之一出版的,《天台山指南》与《莫干山指南》(1934年增订再版)、《西湖游览指南》(1934 年版)、《庐山指 南》(1934年增订版)的封面款式设计、中英文字体 雷同,一睹即知属于丛书类出版物。而且商务印书 馆将《天台山指南》《莫干山指南》《庐山指南》《福 州旅游指南》(1935年版)都以袖珍本装订,也是出于方便游览者携带之考虑。
1930 年前后,是民国时期天台山旅游繁荣 期。除了浙江社会相对安定的原因外,一个关键 因素是交通条件的改善。1926 年,浙江省道萧 (山)绍(兴)和嵊(县)新(昌)段公路建成通车;1934 年,新昌经天台至临海的公路筑成。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天台山旅游的发展。1934 其昀、黄培炎、郁达夫、张大千、吴似兰、郑春澍、罗翰章等至天台山游览;1935 朱汇生、姜可生、许允中以及日本僧团至天台山揽胜。这些文人墨客、朝圣僧团基本都是由上海 出发,作为当时正在通行的天台山旅游指南,如 果说他们当中不少人读过徐玮编写的《天台山指南》,当非臆语。商务印书馆还在杂志上为《天台山指南》刊载销售广告,名曰“春游向导,旅中必 备之图书。”总之,《天台山指南》的编写和出版,对20 世纪30 年代天台山旅游业的(下虚大师通过自己亲身修行,将天台宗与净土宗的修持心得跃然纸上,对于指导民众接触佛法,修 持佛法,弘扬天台宗的止观双修提供了方便之门。也为今天徐霞客游记研究提供了许多材料。
回顾近百年的风雨兼程,二亩园留给我们太多的荣耀和自信,也留下了太多的沧桑和磨难。期间所经历的往事,很多已经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尘埃落定,悄无讯息;但有些人和事我们不能记住,应该牢记在心,并且还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来自于乡土宁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