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三十)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02

   释  解      

老师说:“行政之要在于化民为善的仁德教化,在于引导民众据德依仁,守礼从义,回归'仁之为人’的本善,使得近者悦,远者来,从而能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和战争,以实现民富国强、民众安居、天下太平的盛世繁荣。如若为政者不以'先之、正之’的仁德来引导教化民众,使民众从善近仁,而放任他们失信尚智,弃仁背礼,这样就会导致其治下纷争不断、战事频繁而发生混乱。这就是为政者丢弃化民为善的职责而抛弃民众。”

03

   释  字     

战(戰)
《说文》:戰:鬬也。从戈单声。之扇切。段注:斗也。斗各本作“鬬”,今正。斗者,两士相对,兵杖在后也。《左传》曰:“皆陈曰战。战者,圣人所慎也。”故引申为战惧。
《广韵》:战:惧也,恐也。
汉字“战(戰)”从戈单声,單,一种原始武器弹弓;戈,武器戈。合起来表示短兵相接、战斗。金文从戈从兽,表示用戈搏击野兽。古代以狩猎习战。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战之言争也,谓因争夺以致交斗也。凡言战栗、战惧,皆借战为颤。”本义为用戈搏击,引申指战斗、战争、激烈的争斗搏杀。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的教导,让人们把握善人教民七年所达成“礼让亲仁,止于兵争”的教化成果。本章和本篇首章“先之,劳之,不倦”相呼应,通过为政者丢弃化民为善的职责而放任民众,从而导致的纷争不断、战事频繁的教导,让人们体悟从政者“先之、正之”化民为善的必要且不可缺,把握行政的“先之、正之”乃是君子的仁德教化之本。
老师说:“行政之要在于化民为善的仁德教化,在于引导民众据德依仁,守礼从义,回归'仁之为人’的本善,使得近者悦,远者来,从而能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和战争,以实现民富国强、民众安居、天下太平的盛世繁荣。如若为政者不以'先之、正之’的仁德来引导教化民众,使民众从善近仁,而放任他们失信尚智,弃仁背礼,这样就会导致其治下纷争不断、战事频繁而发生混乱。这就是为政者丢弃化民为善的职责而抛弃民众。”
本章需要注意对“以不教民战”的解读。对此通常的解读是“用不经教育训练的民众去临阵作战”但是这一解读和孔子“仁之为人”化民成德的思想相冲突。张诒三在《<论语˙子路篇>校点两则》中说:“这样理解会让人产生疑问:一、这句话与孔子一贯的思想矛盾。孔子是讲'仁’的,'仁’就要'爱人’,就《论语》整个的思想看,孔子不主张战争,孔子曾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这'胜残去杀’应该包括避免战争,'善人’以'胜残去杀’为目的去'为邦’,如果再训练国中的人民善于打仗的话,自然是自相矛盾的做法。二、如果说'用未经受过训练的人民去作战’就'只好说是抛弃了他们’,那么让训练有素的人上战场,自己一方的人员伤亡可能小了,对方的伤亡不是大了吗?这自然也是被抛弃于'仁’道之外。”接着张诒三说:“愚以为,如果只能把'教’理解成施动意义的,这句话的断句应该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它的意思是:'因为不实行教化,人们互相争斗,这等于是抛弃了他们。’”因此,“不教”是指在位的行政者没有进行有效的“先之、正之”的教化,履行自己的职责;“民战”是指这些没有经过仁德礼乐浸润的民众,自然会缺少礼乐道义的约束而弃仁背礼,失信尚智,这样就会导致治下纷争不断、战事频繁而天下混乱。“弃之”一语双关,一是指行政者自身的弃教化之职责,二是指行政者在抛弃民众。本篇首章孔子教诲子路从政当“先之,劳之”,最后两章一正一反,以“教之”和“不教”,强调“先之、正之”为仁德教化之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