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割据根源早在东汉建立之初便已存在

引言

人们一般将目光放在历史人物的身上,孜孜不倦的去了解那些有关个人的史诗故事,因此三国往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史诗的一段岁月而存在,但是刨除各种传奇的人物,这段岁月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这么体面,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先后出现,百姓在水火之中苟且生存,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早在东汉时期便已存在。

王莽与群臣

一、土地兼并促成军阀掌控皇室的局面诞生

早在西汉时期便已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要理解土地兼并的影响,必须从秦汉时期的税制入手,秦汉时期所施行的税制的主要依据是人头,也就是说无论这个人是否拥有田地,其所要缴纳的税款都是固定的,而土地兼并则导致了两个影响。一是普通的农民失去土地无法缴纳税款,迫于对法律惩罚的畏惧,他们往往会逃亡至别的地区,依附于拥有大块土地的地主。二是大的地主明明拥有很多的土地,却依旧缴纳低额度的税款,以至于其财富累积越来越快。

王莽试图改变上述的情况,因而颁布了一些政策试图回收土地并重新分配,且大规模释放大地主家的奴隶来增加人口税,但是他的操作过于理想主义,触犯了这些大地主的利益,他的统治很快便被推翻了。新莽看似亡于农民起义,刘秀看似是以起义军农民领袖的身份成为新的统治者,但是仔细观察他在重新建立汉室过程中的主要支持者们便可以发现,真正将他推上帝位的并非农民,而是地方的豪强势力。

刘秀

在登上皇位后,刘秀清楚地认识到了这股势力的强大以及危险,他试图依靠颁布一些政策来压制土地兼并的进一步加剧以及地方氏族的进一步强大,但是他的努力是小心而浮于表层的,在他去世以后,地方豪强继续发展壮大。

而促成王朝最终倾覆的便是汉末的那几场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势力并不强大,完全不足以推翻一个强大的政权,但是为了压制这些起义,政府下放很多的权力给地方势力,过往地方的士绅虽然有征辟自己隶属的政治权力,但是组织武装力量的军事权力却始终握在政府手中。而为了镇压起义军,政府下令地方官员,也就是被豪族垄断的那些官职有权力就地组建自己的兵马,以维护地方治安。

饮马黄河

如此一来,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势力诞生了。在宦官与外戚的对决结束之后,董卓袁绍曹操依次登场,这些掌握帝国命脉的权臣都并非与皇室有所联系,而是坐拥自己的人马,以此来恐吓皇帝听命于己。

二、东吴与吴越大族之间权力的推拉

首先要说明的是:孙吴的政治基础建立在满足地方豪族的利益之上。孙氏原为浙江人,在控制了江南地区之后。孙氏曾一度北上试图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但是领头人孙坚却死在了河南地区,因而以孙策为首的孙氏家族只得重新回到吴越地区。

《三国志》记载:“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赤壁之战

回归之后,孙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走原本由朝廷指派到吴越的中央官员,拉拢地方的贵族,并且与他们一起杀死了那些不愿意归附自己的小规模武装势力,孙权时期,孙氏彻底的在江南盘踞下来。

观沧海

从东吴重要将领的平均年龄、文化水平和传承方式便可以看出,孙氏与地方势力的紧密联合。首先东吴军事将领的年龄相较于另外的几个势力都是偏小,且崇尚“儒将”,在精通武艺兵法的同时更要精通经学。这是因为东吴的将领大多出身于当地的豪族,因为一定的姻亲、血缘关系得以上位,这些大族不仅占据了土地人口资源,更是垄断了当时珍贵的教育资源,因而他们所培养的人才也是饱读经书之士。

东吴将领

结语

面对地方豪族的垄断,当时例如曹操这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们都感知到了危险,以曹操为例,他就颁布了许多的政策旨在增加人口与土地,恢复经济生产,抑制地方大族垄断官场。但是历史的趋势便是豪族的兴起,以家族为单位,士人们在此后的魏晋时代将会迎来更大的政治舞台,与皇室共治天下,士族不断地,直至几百年后科举制度的诞生与税法的改革之后,才最终消失在政治当中。

参考文献:

《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