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提升生命能级维度
文丨庄严 · 主播丨苏木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同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深情说道:“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于现代科学。”
不容置疑,杨振宁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也是堪称全才的“物理学家”。
如他所言,正是知识体系的完备成就了杨振宁。如果我们再细数一下历史上那些曾经改变世界、影响世界的伟大人物,就会发现:这些人大多具备广博的学识和全面的素养,也就是“全才”。例如国外的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爱因斯坦、富兰克林、特斯拉、乔布斯等等,中国的张衡、诸葛亮、康熙皇帝、毛泽东等等。
知识就是力量
自文明诞生以来,由人类创建的知识体系大致可划分为科学、人文、哲学三大领域。
其中,科学代表着我们认识自然规律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文则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代表着高尚、健康的思想情操;哲学是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精神基石,其意义在于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力。
如果一个人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以上三种知识,并以三大知识储备为基础建构起较为完善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就可称得上拥有了较全面的科学、人文与哲学素养。
在三大素养中:科学决定了我们认识并改造自然的力度;人文则决定了我们能够拥有的温度;哲学则决定了我们思考的维度。
综合素养的培养有多重要呢?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官学针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就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也就是“六艺”。其内容大都也可归入科学、人文、哲学范畴之中。
我们再看现在的教育: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意义也就在于培养具有科学、人文、哲学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很多家长倾向于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参与课外辅导,或者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其目的无非也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加完备系统的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同根同源 共通共融
科学、人文、哲学三大知识领域虽然各有特点,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同根同源、相辅相成、共通共融的关系。
在人类文明崛起之初,三者本就是一体,无论科学还是人文,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也可以说,科学与人文,都是从“哲学”的母体中孕育诞生的。以《周易》为例,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周易》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
随着文明的发展,知识体系逐渐完备、细化,三者的外延也不断扩大、分离,并且相互影响。
但无论何时,科学、人文、哲学也不可能完全分离,因为它们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的成果,都装在同一个体系,此消彼长,互补共融。
如果将科学比做孔武有力的大男孩,人文就像美丽善良的小女孩,哲学则扮演着联结者、监护人、调解员的多重角色。
多领域→跨界→创新
科学、人文、哲学素养的完备,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一旦出现严重失衡,就可能导致不利后果,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
例如,春节前后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正是由于某些人的人文素养缺失,为满足一己之私,而无视自然规律,错误运用科学素养给予我们的优势滥捕滥杀,最终引来大自然的报复。
值得庆幸的是,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正是人文素养及时启动了积极的一面,促使我们团结一心,再次运用科学来消除先前的消极影响。
道德经中有云:“不知常,妄作,凶。”告诉我们了解、尊重规律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的增强,一方面提高了人类认识规律、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冲突”。我们倡导人文素养,就是为了保证并约束科学素养不会被应用于为害人类及全世界。
而现在我们能做出这样的思考并得出结论,进而指导以后的做法,正是运用了哲学的智慧,即:科学与人文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时有冲突,正是哲学在中间起到了很好的调和缓冲作用。
因此,建立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完备的科学、人文、哲学综合素养,有助于掌握并运用规律,让事物向着积极、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乔布斯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曾说:“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适合人文学科,但我也喜欢电子设备。然后我看到宝丽来创始人兰德的话,关于既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的重要性,于是我决定要成为这样的人。我听很多音乐,阅读科技以外的书,例如莎士比亚、柏拉图的书。”
正因为具备了多领域知识,乔布斯成功实现了跨界思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位与产品理念,为他以后推出很多既有科技含量,也不乏人文情怀的创新产品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跨界能带来与众不同的创新呢?因为,创新在本质上就是“想法的连接”。
而跨界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视角增多,想法和连接也就增多,创新能力必然增强。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物理学家杨振宁能够发现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周易》中阴阳消长原理的启发。
杨振宁曾在自传中写道:影响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小时就牢记在心的孟子的思想。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孟子的思想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
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当杨振宁选择回到祖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不遗余力支持祖国的科研和教育的时候,恐怕正是他所具有的深厚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支持他做出这一选择的。
三大素养提升生命能级维度
我们倡导综合素养,但必须承认,人与人天赋不同,后天学习训练不同,经验积累不同。对具体个人而言,这些差异往往呈现出三大素养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但若从全程的角度看,三者依然不分高下轻重,共通共融的关系始终不变。
还有一种情况是:即使一个人拥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有时却会出现门门懂、样样瘟的结果。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接受的多是碎片化知识,没能实现融会贯通。
总体来看,全面的知识体系、足够的信息量的确有助于为我们提供更多视角,打开更多思路,碰撞出灵感的机率也就增加,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意味着生命能级维度就越高,离智慧也越近。
无论是乔布斯,还是杨振宁,他们并非彻底的完人,但他们已经很接近完人。因为他们拥有相对于平常人而言更完整的知识结构,也就有了更高维度的思维方式。世界在他们眼中往往也更清晰,也就更容易做出成就。
在中国,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功业,是无数士大夫们孜孜以求的最高价值体现和奋斗目标。而这一标准,恰恰与科学、人文、哲学三大素养相对应:立德即拥有高尚的品德,就是深厚的人文素养;立功即事功,代表着入世的科学素养;立言则是真知灼见,对应的正是哲学素养。
因此,立德、立功、立言也可以看作是科学、人文、哲学素养的高度统一。
在社会飞速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时代,我们为了做出成绩,确实有必要专注于某一领域。但与此同时,创新却又要求我们具有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更高维度的思考方式。
具备了跨界思维,也就意味着打通了创新的“任督”二脉。故此,我们有必要在专注于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同时,尽可能多提升综合素养,以求掌握、运用更多规律,建立更多连接,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通俗而讲,就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这与我们倡导的建立完备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高度统一。因为只有在达到具有较完备的综合素养之后,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们并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达到乔布斯或杨振宁的高度,但至少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全面的科学、人文与哲学素养,能帮助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周期中,运用全息、全观、全程的思维工具,认清生命和客观世界的本质,让自己活得更充实,更圆满,也更有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