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追求的真正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以及终极追求。然而当今世界快速化的生活容易让人们产生焦虑情绪,外在的表现就是忙碌。我们人人都很忙,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
“忙”字的结构是一个竖心,加上一个“亡”字。一些人将它解释为死的意思,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思,就是“心不在了”。心不在了就是忙,所以我们人人忙,天天都在忙,忙到最后的结果是心丢失了,心没有了。
心都没有了谈何幸福?
所以,幸福在现代社会变得可遇而不可求。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寻找心,寻找久违的幸福感。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几千年前,孔子的幸福观是人格式的体验,给了现代人许多启发。
孔子将人格简明地划分为“君子”与“小人”。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在幸福的追求上大相径庭。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孔子以义利定人格,求于义者为君子,迷于利为小人。孔子的这一观点为后世儒家在人格的塑造上确立了方向,也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思维。
“义利之辨”成为中国社会千年以来人格判定的重要准则、影响个体幸福与否的主要因素。孔子思想的独到之处不在于将重利益排除在获取幸福的行列,而在于将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本身视为幸福。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追求的是一个德性色彩非常浓厚的理想人格。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财物利益,肯定和奖赏的是天命与仁义。孔子的一生以培养君子为己任,显然是趋向于君子人格幸福之美。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很享受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快乐,所以孔子并不反对金钱所赋予的幸福,孔子所鄙视的是不义之利,对“不义而富且贵”是不屑一顾的,并且在金钱的取得上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论语·宪问》:“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孔子认为,义与利并非如水火般不能相容,而是可以兼得甚至相得益彰的,但其先后与轻重上应该以义为先。
纵观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使自己悟道,从而追求天下都有道而让更多人幸福。
个体的幸福,应当追求的是做一个有仁义的君子;天下人的幸福,就是把这种“仁”推广到全天下。孔子的准则,大致是一颗明亮、温暖、宽厚、爱人的仁心,而且外化为文质彬彬、温直坦荡的君子。
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路人。自己周围的人都幸福了,自己才会获得幸福。如果天下人都能做到这样,就是天下大同,天下人就都能够获取幸福。
合乎个人发展并且促进社会和谐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大格局幸福。
启迪多元思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提出了一种幸福的公式: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1)总幸福指数
总幸福指数是指人们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幸福感觉。比如:听了一段相声,或者品尝了一盘美味佳肴,这只是暂时的快感,然而幸福感是指令人们感到稳定的、持续的幸福感觉,包括人们对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评价和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
(2)先天遗传素质
对双胞胎的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心境可能受到父母的遗传影响,例如:天生具有抑郁倾向的人,可能整天闷闷不乐,其实当时并没有什么坏的事件来烦恼他,可他就是郁闷,对生活的阴暗面及消极性很敏感,容易被不好的能量所感染,甚至遇到好事情也不能够使他高兴。
(3)后天的环境
好的消息会令人更加愉悦和幸福,而坏消息则令人沮丧。如果人们希望自己更加幸福,不妨尽量营造如下的生活环境:
◆ 生活相对富有一些,有些宽松的余钱。
◆ 经营美满的婚姻,呵护好家庭的港湾。
◆ 丰富自己的社交生活,与朋友在一起,起到陪伴与支持的作用。
◆ 具有能够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念。
(4)心理力量
人们能够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是影响幸福感很重要的一部分,即“天助自助者”,幸福的人相信自己内在本身具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去应对生活。
正心正举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
有美好的心灵,才能有美好的精神世界,有美好的精神世界,才能有高层次持久的幸福。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老子有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大道本来平坦易行,但是人们好走捷径,往往弄巧成拙。
老子有云:“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世人常常把“知足者常乐”挂在嘴边,甚至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知足呢?
拥有百万金钱之人不会满足,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想着有朝一日财富过千万,却忽略了父母及亲人感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欲望太大、得陇望蜀,幸福距离他反而越来越远。
奢欲贪得会使人们背离天道,自己感觉不到满足感,让人们恣意妄为,人生灾祸大多因此而引起。
正是过多的欲望破坏了舒泰及平静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不幸,阻碍了人们走向幸福的平衡之道。
从表面现象上看,人们是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运行与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们纵容了欲望,却从根本上失去了幸福,失去了初心。
欲望之门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张从欲望的反面入手,以“无欲”来获取幸福。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
拨迷见智
得失无语,弃风获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图虚名,不慕奢华,高兴享受生命每一天,让自己享受人生的幸福。
开启自在之门
幸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幸福,关键在于自己的感知及体验。我们可以不用等待别人的恩赐,自己就积极去寻求幸福。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幸福或许就悄然降临了。
当我们停下急躁的追求,停下忙碌的脚步,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就会听到幸福的声音。
幸福陪伴着我们,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之中、当我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当我们心存善念——幸福犹如最真挚的伴侣,始终陪在我们身边,伴随着人生花谢花开、潮落潮起。
我们需要获取这种稳定的幸福状态,只有自然、知足才能获得长久幸福,这也是打开人生幸福自在之门的钥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