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猝死。大前天晚上11点多,朋友圈看到一...
防猝死。
大前天晚上11点多,朋友圈看到一个熟人猝死了。52岁男性,搞药品研发的,创业20年,干的还挺不错,董事长。我和他都谈不上有太多交情,但是小范围内喝过两次酒,感情还是有的。所以对我有很大的震动,让我2点多才睡着。一方面痛恨自己医学水平还不高,另一方面觉得我科普的力度还不大,因为我以前写过一篇中年男性防猝死指南,但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下,好多人不往心里去。52岁,也还是中年啊。
以前发的是文章,看的人并不多,我今天粘在这里,顺便再把链接粘上,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虽然发生率并不高,但是还是要尽量的消除诱发因素。
现在很多心脏病患者,猝死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天天担心,被吓得够呛。还有一些人有很多的危险因素,实际是该注意的,但是不往心里去。
下面是我以前写过的:
圈内有猝死的时候不想写,以免不敬。
最近没有,一写为快。
工作不努力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当身体出现什么情况时预示有猝死危险,然后必须停下来、慢下来?
猝死的一般都是40左右的年轻人,70-80岁的反而少。
很多人都说“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实际上,猝死之前并不是“好好的”。
心脏受损的三个层次(我独家观点)
1、心气受损、就是心累,天天熬夜加班又碰到糟心事,感到心累,有气无力,有心无力,这就是,实际是心脏的能量供应不上了,这个能量不是冠心病的血流不够,而是心脏的精气神不够,就和你锻炼累了肌肉没劲一样,但血管没事儿;
2、心气连续受损,恢复不过来,就会出现早搏,胸部不适,早搏是电受损,如果没有心肌细胞的损害,就不会影响电传导,就不会有早搏,所以室早没有功能性的,都是有事儿,都是器质性,只是没有检查手段,但是,如果病情轻,还是能恢复。你手被刀子割破了,不用药,过几天也能好;胸部不适是心脏给你报警,就像饿了难受一个道理。
3、出现所谓的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早时间长了心肌受损更多,导致目前西医所谓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也可能直接室速、室颤(室颤马上就猝死),也可能急性心梗,急性心梗也会导致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猝死。
猝死的原因最多见的就是:直接室颤猝死,急性心梗然后室颤猝死。脑血管病导致猝死的相对少。
为什么猝死的大多数是年轻人
1、身体不适应。一颗年轻的树,也许大风一吹就折了;一颗歪七扭八的老树,反而没事儿。被风吹的次数多了,适应了。年轻的身体突然受到连续高强度的损害,更容易短路。
2、休养跟不上。放不下工作,持续高强度。而老年人有慢性病,担心身体,慢慢悠悠,凑合着和慢性病和平共处。
一台新车,如果刹车转向等等略微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导致事故。有的开了50万公里的老爷车,晃晃悠悠的开,也没事儿,无非是开的慢。
怎么预防
1、休息、休息、休息,戒掉烟酒浓茶咖啡可乐红牛!非常必要!不熬夜、不熬夜、不熬夜!
2、中医养心的调理(不要问我吃什么药,什么都要辨证,自己找信任的中医看看)。
3、按摩、站桩、太极等都行,但,不要做剧烈运动,马拉松经常有猝死的。
特别注意两点
1、医院检查说没事儿,说是亚健康,说不用治---不要信。
这是医学的理念或者认识问题。
我认为:
所谓的无器质性病变,只是按照西医的诊断(化验和仪器),没有西医认识是病的疾病,但是化验需要化学或者生物制剂,仪器也要研发,病有多种多样而且大多数病自古有之,但试剂和设备的研发滞后,试剂是化学工业的产物,现在多了生物革命,设备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现在多了IT革命。所以,病是存在的,但西医的检查是滞后的。查不出来就是功能性,查出来就是器质性,这是个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有的下壁心梗不是胸疼,而是胃疼,不要按胃病治!有的前壁心梗不是胸疼,而是牙疼,不要认为是上火。
去年接诊一个北京28岁小伙子,帅,搞投资的,天天加班熬夜,做PPT,谈判,连续5-6个月,非常累,胃病4个月,看了好几家医院,“胃病”没好。后来加重,查出陈旧下壁心梗,前降支和回旋支也狭窄,放了5个支架。人没事儿,但心脏病确实挺重,刚28岁,非常遗憾。
声明:
@马宝琳谈房颤 对心脏病的观点来自于临床实战和独立研究,不是从课本和杂志上摘录的,和现在大医院里的观点有很多的不同!中医治房颤、不射频,也是独立研究的。【马宝琳:中年压力男防猝死指南(精要版) - 今日头条】马宝琳:中年压力男防猝死指南(精要版)
#我的门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