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泻心汤的功效
黄连泻心汤的功效
我们都听说过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古老的谚语吧,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大家都知道黄连很苦,到时黄连却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用黄连熬成汤,对于败火等非常有好处,黄连泻心汤可能大家都没喝过吧,其实这是一道有营养又能治病的汤,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
功效: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此为邪热阻滞心下,气机不利,则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失气嗳气则舒;脾虚气分不足,故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自汗;营卫不和而背痛及寒热往来;热扰心经、波及小肠,故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脾虚气机失常,则大便时干或不爽;脾虚湿郁化热,故口干不思饮,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证属脾虚湿滞化热,阻滞胃脘,气机不利而致痞。
以辛开苦降,健脾利气,宣通气机为治,用半夏泻心汤减大枣之腻,加香橼皮理气宽胸,加白芍和营卫。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制作黄连泻心汤以及它的功效,我们可以加以选择其对身体有益的功效,当我们的身体出现某方面不适时,用以上提供的功效进行针对性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甘草泻心汤
宋某某,男,59岁。
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胃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
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
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
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
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按语
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
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又气滞也。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
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气机。甘草泻心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而设,补而兼通,寒热并投,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信非善读圣书之士不可为之也。
《伤寒论》第82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阴阳两虚、心肾不交、脾虚怎么治疗?
具体症状如下: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尿频、畏冷怕热、偶尔遗精、盗汗、一凉一热、眼干、口干、舌头有红点、有齿痕、很容易紧张、胸闷气短、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等
满意答案
开句玩笑话,一个人能把以上的症状弄齐了,真的很难,哈哈。书归正传,你的情况属于心肾不交,而且比较典型。心肾不交的要点在于,心火亢,肾水亏为特征。以经验来看,对于这种情况,黄连阿胶汤或中成药交泰丸最好合适。至于产生的原因,多是长期的脾虚,导致身体的气血长期不足,心肾为之所累,建议在以上情况有所好转后,把健脾放在第一要务。
事实上也不是太难,一次暴食导致所有症状齐全,很久了,一直检查不出什么病。这段时间,吃过六味地黄丸之后,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胸闷气短,盗汗都好转了很多,现在就是腰与背部紧绷,两肾有点酸疼。挺想睡觉。
六味地黄丸只对肾阴虚有效好的效果,对肾不交,没有什么作用。弄不好,可能起到反作用。以上我说了,对你的情况,最好的就是黄连阿胶汤(你最好找个中医师,根据你个人的情况,适当作些加减),老朽曾以此治了多人,不过大多为老人,另外中成药“交泰丸”,效果也相当的不错,并且很好买。你的根本原因还是伤了脾,不过目前你还是应急先治标吧,就是把你的目前的症状先解决了,然后再治本。
黄连阿胶汤(清心火滋肾阴,使阴阳交泰)
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伤寒附翼》释曰: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涤心必藉芩、连,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中不和而心下痞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
用芩、连以直折心火,佐芍药以收敛神明,所以扶阴而益阳也。鸡子黄禀南方之火色,入通于心,可以补离宫之火,用生者搅和,取其流动之义也;黑驴皮禀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肾,可以补坎宫之精,内合于心而性急趋下,则阿井有水精凝聚之要也,与之相溶而成胶;用以配鸡子之黄,合芩、连、芍药,是降火引元之剂矣。《经》曰:火位之下,阴精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斯方之谓欤。
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详解其调理脾胃之妙!每一味药材的背后,都饱含医者仁心。每一个方剂,都饱含医者的万般深情。医圣张仲景笔下的半夏泻心汤,几经沧桑,跨越千年,经典永存。尤其在调理脾胃方面,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半夏泻心汤到底是如何调理脾胃的?
一、半夏泻心汤方解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调理脾胃的经典方剂之一。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清气得升,浊阴得降。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嗳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故而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的功能。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寒热错杂之证。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广,如现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证,症见脘腹痞满,心烦,呕吐,肠鸣,下利,口苦,舌苔黄白而腻者。其方药组成及服法: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剂。
功效:辛开苦降,散结消痞,泄热补虚。
方解:方中半夏、干姜二药具辛温之性,能散结消痞;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人参、甘草、大枣药性甘平,补脾益胃。
方中半夏、干姜为辛开药组,黄连、黄芩为苦降药组,人参、甘草、大枣为补虚药组,全方配伍特点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方中半夏配黄连为调胃肠、理气机、和阴阳的最基本配伍。半夏辛温,善化痰散结,和胃降逆。黄连苦寒,善清热燥湿,调胃厚肠。两药配伍,用半夏之辛温,开壅结之痰湿,以黄连之苦降,清痰湿之热结。两药合用,辛开苦降,疏理气机,调和胃肠,寒温并施,清热无碍祛湿,燥湿又无碍清热,具相辅相使之妙,有散寒清热、和胃降逆、开郁散结之功。一阳一阴,一温一寒,是调和胃肠、协理阴阳、疏理气机最经典的药对。
半夏药解:半夏一药,《伤寒论》皆用生者,再经热水洗后而用之,取其减毒之意。半夏在《伤寒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功用:
①呕者用半夏。《伤寒论》方后多注有“呕者加半夏”,可见半夏为降逆止呕之良药。
②涤痰化饮。《伤寒论》中对于痰饮之证,多用半夏以涤痰化饮,如心下支饮、心下痞、溢饮、头眩,眩悸等证,多用半夏以涤痰化饮,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③心下痞证用半夏。张仲景对于心下痞证,多用半夏泻心汤及类方加减治疗,可知半夏为治疗心下痞证之主药。
④散结消痞用半夏。对于胸中、心下之热结,张仲景多用半夏加减而消痞散结,如小陷胸汤、瓜蒌薤白类方等。
半夏在临床中的配伍也有很多,简要归纳如下:
①半夏配生姜,常用于和胃止呕(寒证),如小半夏汤。
②半夏配干姜,常用于温肺化饮,如小青龙汤。
③半夏配黄连,常用于辛开苦降,散结除痞,如半夏泻心汤。
④半夏配麦冬,常用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如麦门冬汤。
⑤半夏配茯苓,常用于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如二陈汤。
⑥半夏配厚朴,常用于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如半夏厚朴汤。
半夏之用,有化痰降逆之能,善化各种痰证。陈宝贵教授在临证中治疗脾胃疾病,凡遇胃胀不舒、呃逆、嗳气、反酸等胃气不降或胃气上逆证,多喜用半夏,一般热证加黄连,寒证加干姜。此外,痰湿为患者,也多用半夏,寒痰者以二陈汤加减为主,热痰者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为主。
黄连药解:黄连一药,经方用之较广,大致功用如下:
①心中烦用黄连,如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方中用黄连清心火。
②清热止痢用黄连,如葛根芩连汤中用黄连清肠中之热邪。
③心下热痞,如治疗痰热互结的小陷胸汤即用黄连清心下之热,又如泻心汤类方中用黄连清心下之热(胃)。
《本草思辨录》云:“黄连之用,见于仲圣方者,黄连阿胶汤、泻心汤,治心也;五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胃也;黄连汤,治脾也;乌梅丸,治肝也;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治肠也。其制剂之道,或配以大黄、芍药之泄,或配以半夏、栝蒌实之宣,或配以干姜、附子之温,或配以阿胶、鸡子黄之濡,或配以人参、甘草之补,因证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无苦燥之弊也。”这段文字对仲景黄连之用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值得借鉴。可见,黄连之用,在于如何临证巧妙配伍。
历代医家也对黄连的配伍做了很好的补充,简要总结如下:
①黄连配半夏,常用于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如半夏泻心汤。
②黄连配阿胶,常用于养阴清热,如黄连阿胶汤。
③黄连配干姜,寒温并用,阴阳并调,如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④黄连配白头翁,常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如白头翁汤。
⑤黄连配葛根,常用于解肌清热,解毒止痢,如葛根芩连汤。
⑥黄连配乌梅,为酸苦并用,常用于泄热除烦,如乌梅丸。
⑦黄连配肉桂,常用于交通心肾,如交泰丸。
⑧黄连配吴茱萸,常用于辛开苦降,泻肝和胃,如左金丸。
⑨黄连配细辛,以寒治热,常用于反佐,如兼金散。
⑩黄连配地榆,常用于燥湿止痢,收敛止血,如地榆丸。
黄连临证中运用很多,使用得当可治愈很多疑难疾病。黄连性苦寒,善清心、肝、胃、大肠之火,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我在临证中遇上焦热盛,心肝火热,胃中实火,大肠湿热,热毒下痢,阴虚火旺,湿热诸疾,热毒疮疡等,皆用黄连以清热,一般实火者用量大,虚热者用量小。
二、泻心汤类方简析
1.生姜泻心汤
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痢。方药组成: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之量,加生姜而成。
病机特点是在半夏泻心汤证的基础上夹有食滞,胁下有水气。
2.甘草泻心汤
主治胃虚气逆,下痢,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方药组成: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干姜三两。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加甘草一两而成。
病机特点和半夏泻心汤基本相同,但脾虚较甚。
3.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主治心下痞满,疼痛,食入即吐者。方药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半夏、甘草、大枣,增黄连二两而成。
病机特点为热重于半夏泻心汤。
4.附子泻心汤
主治脘腹痞满,恶寒,汗出。方药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病机特点为心下热痞兼表阳虚。
5.黄连汤
主治胃脘痞满,或胀而痛,呕吐,口苦,舌苔黄白腻。方药组成: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黄连,加桂枝而成。
病机特点为上热下寒。
5.旋覆代赭汤
主治胃脘痞满,呃逆气滞,噫气不除。方药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黄连、干姜,加旋覆花、代赭石、生姜而成。
病机特点为胃虚痰阻,气逆不降。
6.大黄黄连泻心汤
主治胃脘痞满或腹胀满痛,心烦,口苦,舌苔黄。方药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病机特点为无形邪热结于心下(胃脘部),气机阻滞。
《伤寒论》“脾胃升降相因”理论探讨
《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升降出入主宰着机体的一切功能。这其中以脾胃升降功能最为重要。脾胃同居中州,脾属脏为阴,藏而不泻,其性主升,升则为阳,阳气升则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属腑为阳,泻而不藏,其性主降,降则为阴,水谷之气得以下行。
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的一升一降,一运一纳,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正常升降运动。脾胃的升降功能起着枢纽作用。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脾胃同居中焦,连通上下。如肝之条达,肺之肃降;心火下潜,肾水上承等,都是在脾胃升降运动配合下完成的。黄坤载曰:“脾升肾肝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肾水不寒,水升则火不上矣,平人下温上清者,以中气善运故也。”这些都明确阐述了脾胃在升降运动中的枢纽作用。
脾胃之病于升降二字尤为重要。调理脾升胃降是治疗胃病的主要方法。清代医学家唐大烈在《吴医汇讲》中明确指出“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强调了治脾胃应注重调升降。脾胃升降失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特点在《伤寒论》中已经有着详细的论述。
1 脾虚不升则胃气不降
1.1 以下利为主症,伴见呕、食不下、心下痞硬
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条论太阳病,屡次攻下伤及脾阳脾阳亏虚,不能运化,清阳不升,寒湿下注而下利,脾不升则胃不降,故心下痞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此条论太阴脾阳亏虚,脾虚不能运化则寒湿内生,寒湿下注则下利,寒湿阻滞气机则腹满、腹痛,脾虚不升则胃气不降,胃气不降则食不下,上逆而呕,甚则心下痞硬。此2条所论,以下利为主要表现,以脾阳虚弱寒湿不化为基本病机,故均主以理中汤温阳健脾,散寒除湿。脾阳恢复,寒湿得化,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下利、呕逆自止。此不治呕而呕自止,因脾升而胃降也。胃降则心下痞硬可消。此病机之关键在于脾虚不升,故治疗以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
1.2 以心下痞为主症
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旧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此3条论中虚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于中而致心下痞为主要表现的痞证。中虚热雍,气机滞塞,故见心下痞;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故见呕逆、噫气。此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证,治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之法。3方均取半夏、干姜辛温宣开,散脾气之寒;黄芩、黄连苦泄而寒,降胃气之热,辛开苦降,调畅气机;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胃,复升降,使当升者升,当降者降。此法临床用治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于中的胃肠疾病,屡验不爽。
1.3 以兼痰凝之嗳气不除为主症
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太阳伤寒,发汗吐下后,中气受伤,升降失常,脾虚不运,痰邪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胃虚气逆,则噫气不除。此证胃虚气逆,痰浊内阻,治以旋复代赭汤和胃降逆,化痰下气。方用旋复花、代赭石化痰下气降逆;半夏、生姜辛温和胃降气;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虚,以调中焦升降之机。
1.4 以上寒下热不相交通之呕吐、下利为主症
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本条所论为寒格证,脾气虚寒,清阳不升,故本自寒下,热雍在胃,胃气不降,故食入口则吐。证属上热下寒,升降失常,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辛开苦降。方用黄连、黄芩清上热,干姜温下寒,人参补中气,调升降。此方寒温并用,清上热、温下寒,方小而目标明确。上述各证,同样有中焦脾虚不升,胃气不降之根本病机,不同之处在于在此基础之上各种变化的不同,有脾虚下利为主又兼胃气不降者,有兼痰邪凝聚而胃气上逆者;有以心下痞为主症者,有以呕吐下利为主症者;有单纯虚寒证,有寒热错杂证;仲师通过种种不同情况的论述扩展了我们的认识。
2 胃气不降则脾气不升脾胃升降相因
在《伤寒论》中,同样论述了由于胃气不降所致脾气不升者。如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饮食物通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吸收,其精微部分由脾的升清上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即是脾通过升清转输津液至胃肠以滋润。由于胃中有热不能下行,而致脾不能升,津液偏渗于膀胱,故小便数,津液不能还流入胃肠,故大便硬。此证主症为大便硬,区别于热伤及津液的是小便数,乃脾不升,津液输布失常所致,而发病起因乃胃中有热,胃气不降,故治疗关键在于以大黄、枳实、厚朴行气通便,使胃气得以下行,而脾气因而以升,升降恢复,大便通,小便亦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胃病多实,脾病多虚。一般而言,脾升不及,脾虚下陷多为虚证、寒证或寒热错杂证;胃降不及,则以实证、热证为多。《伤寒论》脾胃升降理论对于临床上以呕吐、嗳气、胃脘不适、二便失调为主症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借鉴。
3 病案举例
刘某,男,9个月。半年来大便秘结,状如羊尿,每周需蜂蜜50摊,常用开塞路灌肠方能大便。投半夏泻心汤,一学生不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以能治便秘?”吾曰:“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机升降。”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天一行(曹英信医案)。
按: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均系升降失调所致。本方治便秘,其意在于调气机,运脾胃,使脾气(阳)得运,脾津(阴)充盈,阴阳协调,气足津充,则便自润。凡遇便秘,要详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实属经验之谈。
【本文来源:郜文辉,郁保生,谢雪姣,刘娟.《伤寒论》“脾胃升降相因”理论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8):141-142.】
桂枝损阳,无可辩驳
《伤寒论》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