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力作《东方剑桥之子》正式出版
近日,湄潭县政协牵头编撰的《东方剑桥之子》一书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湄潭县继《永远的大学精神》《画境诗心》之后又一部关于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的呕心力作。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为避战火举校西迁,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开启了一段长达七年的办学壮举。
浙大从1940年落脚遵义、湄潭及湄潭永兴,至1946年复员东归,获得了一段宝贵的长达7年的休养生息和快速发展的时光。正是这难得的7年,在竺可桢校长倡导并践行的求是精神的引领下,浙大师生为中华民族保存、壮大了民主和科学的火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国家栋梁之才,书写了中国乃至世界近代教育史、科技史上辉煌的篇章。
1944年英国皇家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科学家、著名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考察了在遵义和湄潭办学的浙大。后来他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在重庆和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李约瑟博士后来在一次演讲中由衷地称赞西迁遵义、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为“东方剑桥”!
以竺可桢为代表的科学家、教育家和他们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共同铸就了东方剑桥之魂!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浙大西迁办学的领军人物、杰出代表——“东方剑桥之子”!
《东方剑桥之子》一书共15万余字,讲述了经历过浙大西迁的54位杰出人物的人生故事,当年西迁路上德高望重的教授和刻苦攻读的莘莘学子,先后成为了共和国科教事业的中坚力量,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西迁的亲历者,是时代的见证者,是科学的拓荒者,是求是的践行者,更是奔跑的追梦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东方剑桥之子》不仅是桐油灯艰苦岁月的回望,更不失为当代青年成长的励志之书。(田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