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花街老西门顺昌路梦里再见

我曾做过一个梦,但它一声不响忽然的走了。

明朝嘉庆年间上海老县绕城建造了一圈城墙。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就是面朝正西方的城门。

不大的城厢里面街、坊、里、弄,大小马路数百条,犬齿交错四通八达。梦花街因梦花楼而得名,由于它的街名会有很多诗情画意的遐想。

1912年筑。东起柳江街西至中华路,石片路面。梦花街128号嘉靖年间曾经是朝廷海防道所在地(当年海防军队兵营的驻地)。围墙内设有嘹望楼“望东楼”和“望北楼”,四周建有围墙。

咸丰五年改建为文庙。老文庙最后毁于战火重建时又遭遇火灾,知县决定在西门内重新再建文庙。

民国时期,地处华界与法租界交界的老西门,逐渐发展成华洋杂处的商贸枢纽。这里的建筑跨越数个朝代,中西交融,青瓦老屋紧挨着镂空雕花的石库门、乔家路、徐光启等,王一亨在此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

梦花街151号曾经被改建成为慰安所。《上海日军慰安所实录》中记录下上海曾经有过149处的慰安所,第89处就是梦花街慰安所。

天灯弄,扫街者为寻访书隐楼而来,却寻找不到北走失在东梅家街。白云观、大兴街、文庙、旧书店、花鸟市场、乔家栅、德兴馆、蓬莱电影院。每年农历二月廿一日城隍老爷生日那天,那里的老人都能上居委会领上一份祝寿面。

祖辈造的房子,我想留住它。

协大祥、信大祥、宝大祥,第五百货、第八百货各色小生意与人流,从11路电车到911路双层车一并生长起来。出生在红房子、成长在龙门村。永宁街小学,尚文中学、大同中学,结婚在大富贵。

几年后承载老上海记忆的城厢将归于尘土,新的高楼拔地而起。

少数被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也将如表面文章失去原本的居住功能。绝版的310102身份证貌似已经是上个世纪的旧事了,它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陪老城厢走的愈远,我愈怕老西门从此不见。

以前卢湾区最接地气的地方,要数顺昌路了,它离烟火气很浓的老城厢老西门咫尺之遥。

明嘉靖年间为城厢去松江府城的水陆要孔,类似清明上河图。清末肇周路辟筑,连接斜桥南路,今制造局路成为当时交通干道。至民国初尚有费家巷、西费家巷、卫家巷、蔡家宅、徐家宅、姚家宅、施家宅、斜桥头等村宅。

划入旧法租界后,康悌路(今建国东路)、菜市路(今顺昌路)、劳神父路(今合肥路)、杜神父路(今永年路)相继辟筑。人口日增地价上升,旧式石库门里弄大量兴建。

清光绪二十七年筑路今自忠路以北段,自忠路以南路段名菜市路。民国2年以法公董局董事名改名白尔路,民国32年全路以顺昌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商店。路名、地名,都很吉利顺利昌盛。

上世纪20年代起外省移民大量迁入,籍贯结构以大康里为中心的,与华界结合部苏北籍居多;菜市路信陵村一带,广东、福建籍较集中;三星坊、梨园坊等则浙江籍集中。

当时居民多店员、小商贩等,苏北籍居民多人力车夫。小厂作坊主要分布贝勒路(今黄陂南路)东、康悌路南地块。贝勒路恒昌里和肇周路200弄内有厂28家,102家作坊小厂中有61家经营针织、印染,占59.8%。

1949年统计共有里弄135条,成为区境内旧式里弄集中的住宅区。规模较大的有恒庆里、恒昌里、福熙村、安顺里、信陵村、天祥里等。

顺昌路,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老马路,这里大概要算是上海最南端的石库门区了。自徐家汇路南边再下去,当时基本上都是自建林林总总的平房了。

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简称法电)是地区内最大企业,也是旧上海一家很有影响的外商经营公用事业的大型企业。

1923年味精大王吴蕴初与张逸云合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味精生产厂,随后在顺昌路设立精制工厂,第一包佛手味精还在192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获奖。

1966年,天厨味精厂搬迁,原址改为凹凸彩印厂。

2011年底,这栋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百年菜场唐家湾拆除后,附近的商贩仍延用了这个名字,每隔几米就能看到以“唐家湾”命名的蔬果店。合肥路顺昌路路口的新人民摄影,原为人民照相馆,40年代创立以来,别具一格的海派摄影风格吸引了不少老上海人。

顺昌路、复兴中路的转角处,丰裕生煎的发源地,后来搬到向明中学隔壁。当时为集体所有制的食店,卢湾区饮食公司下属第六中心店。

1990年,顺昌食堂装修改建成上海集美食街,由点心廊、小吃馆等组成的16开间70多米长的食街,24小时对外服务。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上海小吃:

大饼、油条、粢饭、豆浆、馄饨、面条、春卷、葱油饼、海棠糕、梅花糕、花色冷面、鸡鸭血汤、油豆腐细粉、板油香糟田螺、生煎馒头小茏包、老虎脚爪、脆麻花、麻油撒子、蟹壳黄,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顺昌路的名字很好听,顺利昌盛。那一带的路名地名都很吉利,太平桥,兴业路等等都象征着大家好的希望。

顺昌路拆迁之际,老卢湾的烟火气即将消失,珍贵的回忆也将就此烟消云散。

一条见证了历史的马路,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曾经的地标:

90号

大同戏院:

月光大戏院后改名大庆戏院,专门演越剧和绍兴大班的地方。

315号

雅庐书场:

原名同乐剧场,能容纳300多人,专唱江南地方戏。

上海最早的书场之一雅庐书场,从柳林路迁至此地后成了远近闻名的所在。很多书友感叹:上海唯一专业的书场没有了,五块钱听两小时书的时光不再。

550号、560号

PS:上海美专旧址

这里曾是中国第一所高等美校所在地。

楼宇是刘海粟,当年多方筹资才建起来的。国内高等美术教育的先驱,依然保留了红色砖墙和欧式楼梯。

1923年,美专迁西洋画科于顺昌路,原永锡堂旧址内新建的校舍,称第一院,将高等、初级师范两科迁于方斜路白云观左近,称第二院。

1925年,上海美专于菜市路今顺昌路,第一院侧购地2亩建西洋画系三层楼舍一座,内辟存天阁设西洋画实习室6间,宿舍52间名海天斋。翌年6月新校舍落成,陈抱一上海美专等校任教。

建成之后,上海美专就定址于此,直至院校合并整个学校迁到南京为止。

1926年,美专设有音乐部,成立各种文学社和戏剧社团。

1930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改名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菜市路校址添建三层楼校舍一幢,内辟观海阁,实习教室6间,女生宿舍50多间,名曰海涵斋。

当时,为解决高校教师的居住困难,美专的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一并转为民用。历经大半个世纪,这幢教学楼的外貌变化不大。

5米多挑高的3楼,宽敞的阳台还保持着原样。大多数人家的门都没有换过,古朴的水乡式样的门扇,门后掩着几代人的生活起居。

现在住在这个院子里的后代,大多为当时交大、同济、圣约翰大学的教师子弟。

一场愁梦酒醒时,绝版的310103身份证时光荏苒过去不再。斜阳却照深深院,顺昌路的未来正在孕育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