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椿皮(樗根皮)
一、典籍摘要
1.《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涩,性寒,无毒,入心、肝、脾三经。主月经过度,带漏崩中,梦泄遗精,肠风痔漏,久痢脱肛。缩小便,除疮疥,祛鬼疰,杀传尸,解蛊毒,逐蛔虫。蜜炙用。有一种椿皮,功用相同,性敛微温。
樗白皮血中之药也,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宜均入之。
2.《药性论》:“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止。”
3.《食疗本草》:“主疳痢,杀蝈虫。”
4.《本草拾遗》:“赤白久痢。”
5.《日华子本草》:“主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肠泻血不住,肠滑泻,缩小便。”
6.《本草备要》:“治湿热为病,泄泻,久痢,崩带,肠风,梦遗便数,有断下之功。”
7.《得配本草》:“香者为椿,臭者为樗。椿皮入血而涩,樗皮入气而利。俱宜丸散,不入煎药。椿皮苦、涩、微温。入手足阳明经血分。治血崩赤带,利肺胃积痰,缩小便,止遗精,去疳䘌,疗久痢。 樗皮洗疥疮风疽,去疳虫蛔痛。”
8.《本草备要》:“苦燥湿,寒胜热,涩收敛。入血分而涩血。去肺胃之陈痰。治湿热为病,泄泻久痢,崩带肠风,梦遗便数,有断下之功(痢疾滞气未尽者勿遽用,勉强固涩,必变他症),去疳䘌。”
9.《药笼小品》:“椿根皮苦寒涩,故能燥湿清热收敛。入血分,血痢肠风,久而不愈,有断下之功。积滞未尽,勉强固涩,必变他症。”
10.《饮片新参》:“皮色灰黑,内黄。性味苦涩。治久痢崩带。”
11.《药性歌括四百味》:“樗根白皮,即臭椿树皮,主洗疮疥风疽,去口鼻疳虫疥䘌止女人月信过度,久痢带漏崩中,男子夜梦遗精,滑泄肠风痔漏缩小水,驱蛔虫。椿白皮,即香椿树皮取白者佳,主疳䘌,止血功同,女科任用。止堪丸散,不入汤煎,但泄泻由脾胃虚寒。崩滞由真阴不足,及滞下积气未尽者,两种皆不可用。”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苦楝素、苦木素、臭椿苦酮、新苦木素、臭椿双内酯、臭椿苦内酯丁香酸,香草酸等;还含生物碱等。
2.作用:本品有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3.临床报导:①治疗急性菌痢,用鲜樗根皮共治疗82例,治愈81例。②2治疗便血,经治30例,治愈27例,好转1例,无效2例。其中起病半月内的22例,均服4剂治愈。
【注】香者为椿,肌实而赤嫩;臭者为樗,肌虚而白。
(香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