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恶寒”的意义

      一 “恶寒”是表证的特征
      太阳病的提纲是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中提到的脉浮、头项强痛、恶寒,都是表证的常见临床表现,所以,太阳病就是表证。但其中只有“恶寒”具有特异性,即只有“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脉浮,头项强痛等也常见于表证,但不属于表证的特异性表现,也就是说,虽然这些表现常见于表证,但不是仅见于表证。所以,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即所谓“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也可以认为“有一份恶寒,才有一份表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13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208)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上述原文将“恶寒”与否作为判断有无表证的根据。

       二 恶寒的形成机理和特征

“恶寒”的形成机理是寒邪侵袭人体,束缚了卫气,使卫气不能“温分肉”。寒邪具有收引、凝滞之性,才会束缚人体的卫气,才会产生“恶寒”。所以,外邪之中,除了寒邪和湿邪以外,其他的外邪是不可能导致“恶寒”的,特别是热邪,因其性炎热、升散,不可能束缚卫气,所以不可能导致“恶寒”。

“恶寒”的特征是病人感觉怕冷,不为加衣被或烤火所减轻。如果病人感觉怕冷,加衣被或烤火能减轻的是“畏寒”,“畏寒”是阳虚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恶寒”和“畏寒”没有区分,将四逆汤证的怕冷也称为“恶寒”,如第298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伤寒论》中还提到了“恶风”,“恶风”的特征是病人吹风则觉得怕冷,不吹风则不觉得怕冷,中医将此形容为“有风则恶,无风则安”。病人虽然是吹风才怕冷,但吹风时怕冷的特征和“恶寒”是相同的,即不为加衣被或烤火所减轻。所以“恶风”是“恶寒”的轻症,也因为如此,张仲景对二者没有严格区分,如第12条的桂枝汤证就是“嗇嗇恶寒,淅淅恶风”并提的,现在的教科书中常常表述为“恶风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