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中医39
以新的视角看中医——《人体热环境医学》(39)
气 的 本 质(2)
杜 湧 滨
身体中无处不存在筋膜,这包括胸膜、腹膜、肠系膜、骨膜、各脏器的包膜分隔膜、肌肉的包膜分隔膜、上皮细胞基膜,微观上还有细胞膜、细胞核膜、细胞内各种生物体的包膜,等等等等,膜组织在身体中无处不在,甚至比毛细血管的分布还要广泛,它不但是各种脏器的包膜或分隔膜,起着联系固定身体脏器组织的功能,它还有一种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重要作用,筋膜是人体除以心脏为中心、血液为载体的循环系统之外的另一套循环系统的载体,这套系统主要的作用是以筋膜为为介质,以热量为主要内容,传播、输步、积累、释放热量的循环系统,它传递能量的主要实现方式是振荡,它和以心脏为中心的循环系统最大的不同是血液是有形的,可见的,而振荡则是肉眼不可见、现代仪器可探测的,它的能量源头主要是摄取的食物,能量传递方式是各种振荡。能量贮存形式主要是分子间斥力势能,人体以热能为主的贮存主中心有三个,它们是小肠、膀胱和膈,二级中心是大韧带,如肝脏周围的韧带、脊柱前后左右的韧带、大关节的连接韧带、脏器周围的包膜,如肾脏脾脏的包膜。还有三级中心,它们是脏器中的分隔膜、薄包膜、小关节的韧带。上述中心不但是贮存能量中心,还是释放能量的中心。人体还存在着上述能量的调节中心,它是大网膜。
这套系统我们的先人早已认识到,并一直应用在中医的理论、判断疾病、对药性的认识、治疗疾病的方法上,可惜的是漫长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中,我们的先人对人体解剖没有系统完整地认识,只认识到“气”,实际上气就是以小肠为能量转化源头,以肠系膜、膀胱、膈为积累、贮存、输步、释放的主要中心,以筋膜为载体,以振荡为传导方式的能量吸收、传导、输步、积累、释放的系统。
小肠从人体摄取的食物中将主要营养吸收,小肠内壁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还有最重要的热量。在小肠,食糜经发酵所产生的热量通过食糜分子和小肠壁的碰撞被小肠内壁细胞和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小肠上皮基膜、中间的分隔膜吸收,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携带这些热量进入肝门静脉,淋巴细胞带着微小的脂肪颗粒和热量通过淋巴管进入乳糜池。小肠各层次的膜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一部分沿肠壁传导到身体的管状组织(大肠小肠、各级血管、淋巴管、神经鞘、气管),我认为胃壁实际上也吸收热量,但不吸收实物性营养物质,只吸收热量,这些热量同样会通过胃壁的各层筋膜向相关器官和组织传导,它通过筋膜传导的器官是肌性的内脏组织,包括食管、尿管。小肠各层次的膜吸收的大部分热量沿肠系膜向上传导,肠系膜不但是这些热量的传导组织,还是热量的平衡、贮存组织,当小肠消化食糜时,大量的热量沿肠系膜向上传导,这时身体并不需要如此多的热量供应,这样会有大部分热量暂时存贮于肠系膜的各层膜组织和中间的韧带,当人进食完毕后肠系膜再缓慢释放这些热量供应身体管状组织所需,如果人体长期从食物中摄取热量过剩,宏观上看这些热量有可能使肠系膜发生挛缩型热力学形变,将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从动能(温度高)转化为分子间斥力势能(挛缩),一旦肠系膜的宏观形态完全或大部分完成这种物理性的变化,恢复为正常形态将十分困难。小肠循环末端的动脉血完成交换后,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进入静脉血管,而淋巴细胞进入乳糜池,它们所携带的热量并不再经过肝脏,而是直接经胸导管进入静脉,回流心脏,随动脉血进入动脉,供给身体循环,这样它们所携带的大量的热量中途散发相对较小,更利于供应给身体所用。
进入下腔动脉的动脉血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热量供应膈以下的各器官和组织,红细胞带着各种营养物质和热量进入下腔,并随时输步营养和热量供给身体组织所需,进食和进食后的一段时间,热量的输步是过剩的,那么大部分热量将会在膀胱的各种筋膜中和膀胱周围的筋膜韧带中贮存起来。当人体不再进食并经过一段时间后,由动脉血供应的热量减少,膀胱的筋膜和膀胱周围的筋膜韧带会释放热量给身体,供应下腔尤其是下肢的需要。同样,如果身体供应给膀胱筋膜及周围筋膜韧带的热量长时间过大,膀胱筋膜及周围筋膜韧带会发生热力学形变,有可能筋膜挛缩,将能量贮存形式从动能(温度高)转化为分子间斥力势能(挛缩),一旦膀胱筋膜及周围筋膜韧带的形态完成这种物理性的变化,恢复为正常形态将十分困难。同样,膈的中心也存在着大块韧带性组织,这些韧带在进食时和进食后的一段时间也贮存了大量的能量(主要是热量),除去这段时间膈肌随呼吸上下舒张收缩协助呼吸的运动和供应肺脏、心包的运动消耗掉部分能量外,大部分能量都贮存在膈肌的筋膜韧带中,当过了上述时间后,膈肌的舒张收缩、肺脏的扩张收缩、心包的舒张收缩主要消耗膈肌贮存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