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有众多特产中药被写进医书 很多你可能叫不上名字

1894年的日本人所绘的济南图,图中把东阿县城也圈起来,是因为它在当代为平阴县东阿镇。

济南地处泰山之阴、济水(黄河)之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域。

考古发现,从后李、大汶口文化-龙山、岳石文化都有遗存。

如果说,卢人扁鹊在鹊山采药炼丹的故事还有传说色彩,那么,自南北朝至明清文献中屡屡提及的药材资源,和延续数百年的药市会,则在另一个角度说明,济南历来乃中药资源丰富之地。

1、南北朝至唐宋文献对济南药材的记载

1.1-南朝《本草经集注》

南朝梁医学家陶弘景,后半生曾潜心整理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著成《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其中有6种中药明确标明产自齐州(济南)。
·赤石脂:“生济南、射阳及太山之阴,采无时。”
·云  母:“生太山山谷、齐卢山及琅琊北定山石间,二月采。”
·理    石:“生汉中山谷及卢山,采无时……卢山属青州”。
·阳起石:“生齐山山谷及琅琊或云山、阳起山,采无时。”
·石    膏:“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五味子:“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

1.2-唐《新修本草》

唐代苏敬等23人编纂的《新修本草》,载药850种。此书说,原产济南的赤石脂、理石在当地未见到。但记载,有7种中药为齐州特产。除《本草经集注》提及的阳起石、石膏、五味子外,新增滑石、代赭、姜石和防风。产地有齐山、卢山、亭山、龙山等地。

阳起石:“《经》言生齐山,齐山在齐州历城西北五六里,采访无阳起石,阳起石乃在齐山西北六七里卢山出之。《本经》云:或云山,云、卢字讹矣。今太山、沂州唯有黑者,其白者独出齐州也。”

石膏:“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五味子:“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

滑石:“齐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佳,至于滑腻,犹胜掖县者。”

代赭:“今齐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红青者。其赤者,亦如鸡冠,且润泽,土人唯采以丹楹柱,而紫色且暗,此物与代州出者相似,古来用之。”

姜石:“生土石间,状如姜,有五种,色白者最良,所在有之,以烂不碜者好,齐州历城东者良。”

防风:“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

1.3-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北宋唐慎微所编《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收载药物1700多种,此书收载产地为齐州的药材数十种。重要的药材都绘有图谱。中药图谱中的济南药材有姜石、阳起石、防风、秦艽、泽泻、远志、半夏、苍术、鬼臼等9种,后面6种为新增。

齐州阳起石(这是文献中首次出现阳起石的手绘图片)

齐州防风

齐州姜石

姜石,俗称姜牯子石,也是一种的观赏石。上图是阿雍捡来的姜石-狮子狗。

齐州泽泻

齐州半夏

齐州术,又称齐州苍术

齐州鬼臼,鬼臼,这名字听起来有点神乎。

齐州秦艽,艽读作jiao

齐州远志

1.4-其他宋代文献记载

宋代苏颂等编纂的《图经本草》中,备用本草中的9味济南地产中药同样能找到图谱和文字介绍。有的还特别翔实。如对阳起石的记载。这种据说能滋阴壮阳的神药,宋代的时已经被官方控制。

《宋史·地理志》记载,济南府作为珍品向朝廷晋贡的4种贡品,就有中药防风、阳起石二种中药。可见它们在当时的知名度已达“网红级”。

宋熙宁五年(1072),任齐州教授的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峡江县)人孔武仲(字常父)寄齐州半夏给在密州任官的弟弟孔平仲。平仲作长诗《常父寄半夏》,开篇即云:“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鹊山,即传说中的扁鹊采药、炼丹之山。

同在熙宁年间,任齐州掌书记的苏辙曾对历城所产的芡实(可入药,俗称鸡头米)情有独钟,并作《(西湖二咏其二)食鸡头》诗赞之,诗中有“东游尘土未应嫌,此物秋来日尝食”之句。

2.明清文献对济南药材的记载

2.1-济南现存地方志都集中在明清时期,从其中的“方产”“物产”篇记载中可知,明清时期,济南境内被列为中药材的品种数量已经十分丰富。清道光《济南府志》除记述宋代本草中提及的13中济南特产中药外,新列举济南地产中药125种,合计135种。

2.2-今济南各辖县的明清药产

如果合并同类项,总量则有200多种。其中,诸如连翘、枸杞、荆芥、柴胡、山楂、茵陈、酸枣仁、蒲公英、蛇床子之类的中药分布则十分广泛。值得一提的是,《济南府志》记载“以目验之,阳起石以外,龙山防风,亦不复见。五味子亦罕有。”其实,如果参看明清各县志记载,这种说法得加以修正。阳起石莱芜也产,五味子章丘有产,防风则是章丘、莱芜、平阴、历城均有出产。

明崇祯《历城县志》对历城药产的记载,看看这些药名,外行都会觉得很好玩,如刘长卿、刘寄奴、王不留行、禹余粮、急性子、鼠粘子……

2.3-济南各辖县的明清特色药产

历城黄花山,因野生连翘丛生而得名。

·2.3.1-历城境内有药乡、药山、天麻峰、黄花山(连翘)等与中药有直接关系的地名,境内药产尤为丰富。如前所述,唐宋本草书中提及的齐州药产,多出自历城。根据明清地方志文献记载,其他特色药产还有黄精(历南山谷皆有之)、天麻(产天麻峰)、黄芩(出长城岭)、紫苏(出唐王)等多种。

长清马山

·2.3.2-长清的特产则是瓜蒌(栝楼,见封面图),皮、仁、瓤、根均可入药。长清瓜萎以个大色红、仁多味甜而久负盛名,有“瓜蒌之乡”美誉,明嘉靖年间已有较大面积的瓜蒌种植,主产马山一带。·长清代赭石蕴量丰富,崮山关王庄农民,自古有采挖代赭的习惯。·长清张夏的金礞石、青礞石蕴藏丰富,闻名省内外。

2.3.3-章丘的特产则是远志,历史上有名的龙山远志、朗山远志今天都位于章丘境内。清道光《章丘县志》载,“产女郎山(今章丘区绣惠街道)者最佳”。济南市远志年销量5000余公斤。

2.3.4-莱芜的特产是天麻,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载,“独天麻一品为四方所珍,往往向邑求之,邑人殊不蓄也。”

2.3.5-平阴的药产一是全蝎。清顺治《平阴县志》:“土产最精,入贡”;明万历《兖州府志》:“平阴县物产与他邑同,惟全蝎入贡、尾九节、出城东山……年贡全蝎三十斤。”

二是玫瑰,素称玫瑰之乡,是全国主要的玫瑰产地之一。明朝已利用玫瑰花酿酒。清《平阴乡土志》:“玫瑰为特产,获利稍厚……每年津商至本地购买,约值银五千两”。

·值得一提的是,今平阴县东阿镇,原为东阿县城,明代起盛产阿胶。阿胶入药的记载始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因最初产于阿地而得名阿胶。自唐至宋,阿胶在原料用皮上逐渐改为以驴皮为主。

·东阿县城早期位于阿城(今阳谷县阿城镇),北宋初迁南谷(今属东平县旧县镇)利仁、新桥等地,明初再迁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因古阿井水量减少和东阿县城的迁移,明初以后,阿胶的熬制中心转到谷城(平阴县东阿镇),改用狼溪河水,狮耳山的驴+蓍草等配料。

·换句话说,汉代《神农本草经》上记载的阿胶产于阿城(今阳谷县阿城镇),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阿胶,则产自东阿镇。李时珍称之为“圣药”。

·清咸丰年间,因阿胶治好了兰贵人(后来的慈禧太后)的血症,被咸丰皇帝御赐福字,自此福牌阿胶成为贡胶。

以上仅是据历史文献对济南境内中药资源作一概述。从实际存量看,济南境内的医药资源还要丰富得多。如1985-1986年药源普查显示,济南市共有药材1065味,植物类145个科814种931味,动物类58科85种118味,其他16种16味。当时济南市仅辖历城长清平阴章丘4县。从1990年至今,济阳、商河、莱芜、钢城又划归济南市,如果再加上这些县区的中药材资源,全市中药材总量将更为可观。

3.济南的药材销售及药市会

3.1-明清时期济南的药店。

济南中药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汉代以前是行医者自行采集药材,唐代有敕令各地晋贡名贵药材之举,中药的发掘采集受到重视。宋朝设有官药局、修和药所和卖药所。自宋代已有“街市货药”,有了中药的商品交流。

3.1.1-据记载,济南市区最早的中药店是颐寿堂,设于大布政司街,开业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以卖药为主,并有坐堂医生看病开方。

3.1.2-清康熙五年(1666),千芝堂于南门大街开业,产保坤丹,“北方各省,视为妇科圣药”。

3.1.3-同在康熙初年,陆兴山于后宰门街开设太和阁药店开业。现存于明府城的《太和阁碑》刻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该碑(右图)记载,“陆兴山开设药铺百年有余”。

3.1.4-《济南市医药商业志》(1988年油印本)记载,1840年前,济南市区东、南、西门官办药局各二,私营中药店3个,历城长清官办药局各一。1911年,市区中药店发展到70多个,批发商15户,较大者13户,号称“五大行栈,三大药局”。

3.2-济南的药市会

3.2.1-药市会源自药王庙。明万历年间,久病的山东布政使孙方伯经医治痊愈后,于趵突泉前街西首倡建药王庙。药王庙大殿正中供神农,两侧配祀药王韦慈藏和岐伯,雷公、扁鹊等十大名医列于两廓。·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药家、市民多往药王庙烧香祭祀,祈求神灵保佑。清初,形成药王庙庙会,济南的药市会即源于药王庙庙会。

济南趵突泉前街的药王楼。王建浩先生摄于1965年

3.2.2-从趵突泉药市会到千佛山药市会

庙会期间,有药农、药商携来药材出售。人们认为药王庙会上的药材治病灵验,均竞相争购,因而药市生意火爆。济南药市会因早期集中于趵突泉周边街巷,又称为“趵突泉药市会”。1927年出版的《济南快览》记载:“济南人民多信中医,故中国药市尤为发达,几无街无之。夏历三四月之交,趵突泉且有极大之药市,南北各省药商多皆趋之。”

1927年以后,由于赶会的人逐年增多,趵突泉前的街道狭窄,有碍交通,遂迁到三合街、精忠街、凤凰街、祭坛巷、南券门巷一带,为药商罗列场所,称之为“千佛山药市会”。(详见下图)

趵突泉药市会到千佛山药市会示意图(据1924年济南城厢图)

3.2.3-跻身北方三大药市会

·药市会期间,赶会的主要有豫、冀、皖及东北各省以及山东各地的药农药商,兴盛时多达数千人。其余是上海、宁波及胶东各县药商。此外,朝鲜仁川药商买货也不少。

·1931年,济南市国药业公会成立后,药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始由国药业公会负责,改会期为农历三月二十日起,一般十天到半个月。

·清代至民国时期,济南药市会与河北祁州药市会、河南禹州药市会并称北方三大药市会。除药材和中成药交易外,药王庙戏台有戏班轮流演出,杂货、绸布、广货商多设摊经营,变戏法、拉洋片、相面算卦等各种江湖艺人也云集于此。

3.2.4-济南的药市会没落

·1938年6月,蒋介石下令掘开花园口黄河堤防,以阻日军南侵。此后黄河夺淮入海,黄河济南段断流9年。上游货物无法输入,加之日伪时期的经济封锁、军事扫荡,济南药市会走向衰败。

·新中国成立,济南药市会逐步恢复元气。1954年的药市会,会址迁至人民商场东门外,赶会群众40多万人,到会的药农5746多人;1955年的药市会地址改在文化路,到会药农6263人,药材交易额又比上年大幅提升。百货业的成交额也很高,占到药材交易额的57%。

·1959年以后,三年自然灾害,使得药材上市量急剧下降。1961年开始,药市会又渐渐恢复。1965年是济南最后一次药市会,在南门召开,市场较前更加繁荣和活跃。1966年开始,历经数百年的济南药市会停办。

1992年,即将拆除济南药王庙。王建浩先生 摄

3.2.5-济南成为全国药材集散地的原因

·山东省内新泰、泰安、蒙阴、肥城及济南境内的莱芜、章丘、长清、历城、平阴等地盛产药材,有双花、沙参、全蝎、半夏、瓜蒌、黄芩、柴胡、五加皮、远志、桔梗、香附、连翘等数百种常用药材。

·济南是山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商业就比较发达,因此,药农、药商多来济南寻找市场,自然形成全省最大的药材市场。

·济南在水运上是黄河、小清河交汇之地。黄河上游省份的药材可直达济南,又可沿小清河运至羊角沟再转至东北、朝鲜。胶济、津浦铁路建成后,药材在济南南下、北上、东运的条件更为便利。

·济南的药市会与百货、餐饮、曲艺诸业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可以说,以药为媒,带动了百业兴旺。(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