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主张“贵虚”
列子(约前450年-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亦作国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他主张“贵虚”,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列子师从于关尹子,即函谷关令尹喜,是老子的再传弟子。庄子在其书第一篇《逍遥游》中,称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据传,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他飘然飞行,逍遥自在,令人羡慕。
列子与道家的另一位先驱杨子大体同岁。他主张清静修行,无为而治,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有所谓“四十年人无识者”,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列子》书中有大量的养生与古代气功的论述。
《战国策》、《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都提及列子。西汉学者刘向认为列子“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唐玄宗李隆基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并称《列子》为《冲虚真经》。自创“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赵佶,封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
《列子》一书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载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共 134 则。其每篇文章都自成系统,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人们所熟悉的《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寓言故事皆出自该书。《列子》在意境上胜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列子序》中评价道:“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意思是说,万物以至虚至极之大道为根本,最终皆以空灭为经验,神凝于空寂可得长久保全,欲念于物只是短暂的浅表,生活的感觉与梦里幻化无异,物质可无限巨大又可无限巨小同处一个世界,富贵和贫贱并不瑕碍于智慧与能力,学会修身养性更贵于经略仕途,顺其自然,在何时何地都能适宜身心,水火无惧,清静心灵则可成就光明四达的智慧与圆满。
列子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郑国国相子阳听说列子是个贤人后,就派人给他送粮,但列子拒辞之。妻子怪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列子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却并未波及列子。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此事。
位于河南郑州东圃田村的列子祠,成为历代墨客及修道者慕名朝拜之地。清代学者侯尔梅在《登御风台》中云:“阆风春草绿,姑射野花开;仙子何时返,牧童去复来”。表达了对先贤高贵品质的敬仰之情。如今,许多慈善机构及爱心人士将列子小学作为结对帮扶之对象,也算是对列子故里之后生寄予一种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