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醇香
2014-04-30 00:52:54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编辑:舒晓露 作者: 罗 铮20世纪40年代末,我爷爷结束了近10载的颠沛流离,这个曾被唤作“野杂种”,睡牛栏、当奴仆的年轻人,充满了对家的渴望。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命运的转机。爷爷主动参与村里工作,帮助村干部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凡是乡亲们有难处,也都帮上一把。日积月累,乡亲们逐渐对爷爷高看一眼,还高票推选他为民兵指导员。几年后,爷爷与同样家徒四壁的奶奶喜结连理,组建了家庭。度尽劫波的爷爷倍加珍惜,将家风的培育作为首要任务。白手起家,坚强是爷爷的立身之本。面对生活的艰辛,爷爷没有丝毫畏难,毅然扛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孩子们陆续出生,添丁增口的压力不断加大,奶奶曾怕养不活,喝草药差点把肚里的二叔打掉。爷爷给奶奶打气:“不要怕,千斤担子我会挑!”每回村里分粮分油,大叔和二叔总是碰一鼻子灰:“你们家人这么多,工分又没有做够,不能领!”兄弟俩只好含泪背着空箩筐返回。爷爷每每安慰道:不要紧,还是靠我们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爷爷也是刚正不阿。“文革”期间,造反派勒令负责管理档案的爷爷交出全部档案当众烧毁,爷爷凛然拒绝:“谁敢做谁去搬,要我去拿办不到!”虽然被造反派拽去挂牌游街,但是爷爷坚持原则的正气和硬骨头广受赞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9个孩子都能长大成人,勤奋是另一大功臣。爷爷每天起早贪黑,不仅要做大量农活,而且主动到后山开荒,种了一大片毛竹、柿子树、橘子树、柚子树,并在全村率先学会了种茶,还养猪、养鸡、养鱼,既满足自食,更能卖钱贴补家用。叔父们六七岁就开始放牛、砍柴,十几岁时农活已是样样精通。父亲小时候的插秧技术远近闻名。三叔天蒙蒙亮就上山打回一担柴火,再步行10余里路上学,晚上帮奶奶收拾好家务,才在昏黄的油灯下苦读,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但大家都不觉得累,反而争着为家里分忧,相濡以沫。虽然入不敷出,但爷爷奶奶常把为善挂在嘴边。叔父们记忆犹新的是,吃饭时最怕乞丐上门,因为奶奶必定会接过碗,拨去一点饭菜,还好言相送,而他们只有巴望着,还得听奶奶反复唠叨:“人家更困难,不能坐视不管哪。”起初并不理解的叔父们,看到乡邻总乐意带些猪肉和米酒来家里聊聊天,帮衬着家务,自己也在一次次为善中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渐渐悟出了助人者自助的道理,悄然固化了为善的习惯。家风是一个大家庭的文化积淀和传承,非一朝一夕所能树立。如今,叔父们有的在故乡的政府机关独当一面,有的通过自主创业打响特色品牌,有的以赣州市高考榜眼的优异成绩走进京城,正是得益于在潜移默化间将坚强、勤奋、为善的家风内化为一种自觉,在家风的助推下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