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作文】2021佛山一模、郑州一模、深圳一模作文指导+佳作点评
2021佛山一模高三语文8篇标杆作文
2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昊。东吴方面分化为主降派和主战派,主战派主张联刘抗曹。刘备也有联吴抗曹之心,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诸葛亮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孙权听后心动。都督周瑜力主抗曹,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最后孙权断案立誓,联刘抗曹。
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大家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呢?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作文改卷标准
一、完成写作任务:
1,是否完成基本写作任务 1:未能在题目规定的“孙权”“诸葛亮”“周瑜”之间择其一展开论述的,如,写其中两人,或三人都写,视为未能完成基本写作任务。最高不超过30 分。
2,是否完成基本写作任务 2:未能在题目规定的“孙权”“诸葛亮”“周瑜”之间择其一展开论述的,如,写“刘备”,视为未能完成基本写作任务,且离题。最高不超过25分。
3,是否完成文体要求:发言稿格式(改卷以“称呼”为统一标准),未完成,总分扣 3分。
4,是否完成核心写作任务:未能体现“鉴古知今”主题,不能判为 50 及以上的分数。(参见标杆文四、五之间的区分)联系现实
5,是否完成隐含写作任务 1:未能体现“最欣赏”这一比较逻辑,或未能体现“权衡取舍”这一过程,不作为必要判分依据,但判 50 以上的文章应该有所体现。体现”最”
二、文章论述的核心:
1,能紧扣材料事件,分析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并能结合现实生活(今天社会的普遍现象)展开论述,即具体体现“鉴古知今”这一主题,可判 54 及以上,(参见标杆文一、二)
4,基本能扣材料事件,基本能对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进行分析,但思想浅显,内容单薄,即是结合了现实生活(今天社会的普遍现象)展开论述,“鉴古知今”二者之间也缺乏内在逻辑,生拉硬拽在一起,不判 45 及以上。(参见标杆文六)
5,基本能扣材料事件,基本能对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进行分析,但思想逻辑混乱有偏差,价值观模糊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判 36 左右。(参见标杆文七)
6,文章开篇基本能扣材料事件,基本能对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有所分析,但之后开始脱离材料,无边无际,自说自话,更不能“知今”,判 36 以下。(参见标杆文八)
三、文章完成度:
1,文章完整,但字数不足:600 至 800 字,正常给分,按照距800 字,每差 50 字扣 1 分;600 字以下:600 字 30 分,500 字 25 分,400 字 20 分,300 字 15 分,200 字 10 分,100字 5 分,只有标题 2 分。
2,文章不完整(☆明显残文,慎判敢判),且字数不足:600 字以下,按上一条“600 字以下”给分;600 至 800 字判 30-32 分。
3,文章不完整(☆明显残文,慎判敢判),且字数足:36 分左右。
标杆文一:57 分(24+23+10)
读三国,借古悟今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发表我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的一些想法。面对曹操之兵强势南下,孙刘联合亦是大势所趋,相较孙权、周瑜二人,诸葛亮的表现最令我由衷敬佩。
肩负使命,临危不惧,方显大勇。在强敌南下之时,诸葛亮受刘备之命,前往东吴进行联合抗曹的游说。试想,如果诸葛亮没有对天下人安危记挂于心,没有身临危险仍一往无前的勇气,他又何能在危难面前接受使命呢?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这些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抗疫天团,他们在 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里响应国家号召,把“为国”与“为民”装在心中,肩负起保卫中国人民健康的使命,以面罩护卫服为盾牌,以专业知识与满腔关怀为利剑,临危受命驰援武汉,从古至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在危难面前,用责任心与勇气筑造起坚实的城墙,捍卫他们的心之所向。同学们,诸葛亮那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勇气,又是否打动了你们?
分析时局,全盘把握,尽得大观。在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之时,诸葛亮肯定对天下之局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战争的背景进行了综合评估,他深知曹操虽兵力强盛,但毕竟北方之兵不习水战,长途征战必水土不服。而孙,刘地处南方,虽力量微弱,但共同联合则足以拒曹。在当今,21 世纪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疫情撕裂美国,脱欧累垮英国,恐袭威胁法国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拥有分析时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如此,才能应对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时局里层出不穷的危险与挑战。其实,不仅仅在国家治理层面,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应有分析问题,把握全局的能力,我们应对各个学科有充分的自己认知,正如诸葛亮在分析各个势力兵力战斗值时一样,我们也应对自我能力有全盘的分配与认识,各位同学,这一方面你们又是否认同呢?
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是为大智。诸葛亮面对的孙权是敌亦是友,而相较于苦苦恳求与强硬胁迫孙吴来联合抗曹,诸葛亮运用的是激将法,将关乎对方重点利益的问题摆到桌面上,从而利用对方的弱点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灵活运用以及创新亦是当今的我们应当学习的。在我们解决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囿于传统的思路,而被他们蒙蔽了我们发现题目要害之处的目光呢?尝试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来达到解题的目的吧!
同学们,古时的人物和故事释放出智慧的光辉,对如今我们做事看问题有许多可贵的启示,读三国,借古之道,知悟现今之事。
谢谢大家!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审题精准,有三大优点:其一,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以发言稿的形式,呼应了“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发言的情境,较为清晰明确地回答了题目的问题,并紧紧围绕“鉴古知今”的主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诸葛亮对今天的借鉴,联系自身实际,谈得非常具体。其二,观点独到,思维清晰,结构谨严。阐述诸葛亮为什么值得欣赏,“肩负使命,临危不惧,方显大勇;”“分析时局,全盘把握,尽得大观;”“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是为大智。”三个角度的回答清晰独到。其三,材料使用灵活自然,对话感强。“知今”的材料论据准确有力,从全国抗疫天团到 21 世纪的世界格局再到自身学习生活实际,视角多变,表达灵活。由三国讲到当今的现实价值,再又回到听众的身份进行交流,对话感和现场感很好,这也是本文最突出的亮点。
标杆文二:55 分(23+23+9)
做心有大局的领航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鉴古知今”的读书会上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做一个心有大局的领航人,在通读三国史后,我认为其中的领导者——孙权,最值得欣赏。若无孙权执大局之举,领航东吴,也不会有联刘抗曹之决策。
一个好的领导者,往往是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大国成功的关键与核心。从孙权的领导决策中,我们可以从中悟得身为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品德与智慧。
首先,身为领导者,需要有知人善用之智慧。孙权在此决策中不仅利用了自己的得力战将周瑜,还借了诸葛亮一臂之力,巧妙地听取各方意见,最终为我所用,这正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而不是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相互依靠也成了千古佳话,太宗多年来一直将魏征喻为“明镜”,任凭魏征进尽忠言,指其过失,他都欣然接受,最终促成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由此可见,领导者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带领一个团队走向成功。反之,若是无法协调人力资源,便会使团队的优势丧失殆尽。
其次,身为领导者,需要有能屈能伸之气度。领导者的本意并不是一个人的理念决定团队之成败,若是如此,便可完全照个人思想行事,无需团队了。所以,仅凭个人观点处事一意孤行,实为自私自利的表现,再看孙权,身为一个领导者怎能轻易为他国使臣所动摇?这么做岂不是大失脸面?他却没有计较,而是听取了诸葛亮的意见更改决策,这实在体现了他的胸襟与气度。看近代中国共产党又何尝不是这样?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亦或是民族被侵略危急存亡之秋,两党之争相较之下,已不值一提,我党放低了姿态,与昔日的敌人团结起来,朝着共同一致的目标携手合作,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最后,作为领导者,需要有当机立断之决心。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认为其中也包含了抓准机遇的智慧。若是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反会失去良机,一去不返。孙权在最后的时机中斫案立誓,联刘抗曹,这便是一种当机立断的决心体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也体现了机遇的重要性。同样的我们也应学会沉住气,耐得住寂寞,沉淀下来把握内涵,再抓住最后的关键机遇,纵身一跃。中国的发展史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在数十年前,中国看似默默无闻,实际上却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与综合实力,数年后抓住全球化的浪潮与科技的发展,我们也最终实现了经济腾飞。
同学们,倘若我们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有掌舵人应有的智慧、气度与决心,像孙权一样,心有大局,以小我改变大我!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各位!
【点评】
本文以“领导者心有大局”为核心立意,从“知人善用、能屈能伸、当机立断”三个方面论证了孙权作为东吴领导者的素养,对材料中人物品质概括准确。主体段落能紧扣材料,就事论事,分析孙权在联刘抗曹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领导智慧,并能联系古今领导者的相关论据深入分析,体现了作者较丰厚的素材积累和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国共合作”“中国的发展史”等论据的使用符合“鉴古知今”的读书会主题,使历史事件具有了时代价值。不足之处是分析人物时未考虑材料中强敌压境的情境设置。总体来看,本文是一篇审题立意较为准确的考场作文。
标杆文三:52 分(22+22+8)
鉴古知今效孔明
敬爱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本次读书会上发言。掩史沉思,曹操大军压境之际,纵有周公瑾力主抗曹,不畏强敌之谋略,孙仲谋权衡利弊斫案立誓之胆略,我最欣赏的,还是不负使命,洞悉时局的诸葛亮。就其才略,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认识与思考,鉴古知今,不妨一效孔明。
不负使命,终成千古佳话,这是跨越古今的担当。
酌古,孔明只身赴东吴,力挽狂澜。曹操统一北方,部众何其强大,大军南下,逐刘备,势不可挡。岌岌可危之际,诸葛亮被刘备派往东吴,游说孙权联手抗曹。倘若诸葛亮不是那个胸怀天下,致力于兴复汉室的孔明,倘若他并未拥有如此强烈的使命感,试想,他又如何能担此大任?东吴方面存在着主降主战两种声音,孙权举棋不定,诸葛亮想必也深知此行非易,可他还是毅然前往,给历史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斟今,使命担当,是我辈今人助国家富强的精神底色。我们这一代人,欣承历史变革的重大节点,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与三国之群雄逐鹿何其相似。而今美国之科技战、“卡脖子”正力图扼杀共和国迈向科技强国之契机,我们又如何能不效孔明之使命担当,勇担时代使命,助推国家富强?又如何能不效孔明之使命担当,助成赤壁佳话,让国家矗立于强国之林?
剖析时局,运筹帷幄之才,这是跨越古今的才干。
鉴古,孔明循循善诱,终促孙刘联合。是的,孙吴方面不乏主战的将领,譬如周瑜,但孙权仍在观望,尽管曹操威胁深重,尽管强敌压境,孙刘想要联合,就少不了刘备一方传达的信号。而负责传达的,倘若没有诸葛亮的辩才,没有诸葛亮的智慧,自然也无法先激将、后分析,更遑论谈及更深层的利益交换,达成抵抗曹操这一强敌的共识,也不必提孙权能为此斫案立誓了。唯有孔明之才略,才助成了赤壁之战。
知今,洞悉时局,我辈今人联结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处于人生的起点,我们唯有看清前路,才能更好出发,唯有效孔明之智谋,才能推动国家行稳致远。否则,也只会沦于庸碌,一事无成。斯人已矣,精神长存,你我又何妨一效孔明,不负使命,洞悉时局,在古今中成就自己,成就国家。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紧扣“鉴古知今”的读书会主题,挖掘材料中人物事迹的现实意义,“知今”部分所列举的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新颖独特,别具一格:鉴古、知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析理准确,合乎时局:析古人孔明之使命担当,看今人我辈之强国重任;析智囊孔明运筹帷幄之才能,明当今栋梁之才洞察时代之智慧。完成作文任务,人物身份明确。
同时也要看到,本文后半部分的“知今”,内容较为空洞,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希望作者不仅是立足时局空谈“看清前路”,还能补充事实论据,使析理更透彻,增强实践意义。文章的现场感颇有欠缺。
标杆文四:50 分(22+20+8)
寄一段团结之慧,品一腔善纳之胸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主题读书会上发言。三国之争,面对突来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三人皆展现了过人的智慧。而我最欣赏的人当是孙权。鉴古人流芳,吾辈青年亦应学习孙权展现出的团结之慧,广怀善纳之胸。
面对强敌,联手奋进,流千古之传颂。面对曹操率兵南下的威胁,孙权深思熟虑,最终拍案决定联刘抗曹,偕刘备之手,走更长远的路。若没有孙权联刘的智慧,或许历史早已改写易主。团结自古便是华夏文明所推崇的精言要义。团结是冬日坚冰上缓缓温热的一簇火光,足以将困难融化涌成热泪两行。观之今年战疫一事,江城疫起,九州蒙尘。新冠病毒肆虐,带领中华民族星河长明的仍是团结二字。医疗支援队从全国汇于武汉,正如张定宇所言:“神兵天降!”毛青所带领的援鄂队奋战七十二天,将团结的力量镌刻进我们的血脉。援鄂队星星之火联结一致,方成燎原之势。吾辈青年鉴史知新,当秉团结之心,抗难敌、闯险关。
面对强敌,当机立断,余后世之品读。面对主降派和主战派纷争莫衷一是,诸葛亮和周瑜的建议纷纭,在最危难的紧要关头,孙权当机立断,斫案立誓,挽救危亡。通常若有巨石横亘眼前,慌忙与焦虑会充斥我们的头脑,此时仅有迅速决断坚定决心,方能战胜巨石以启山林。华为事件爆发后,创新的难题又一次暴露。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在面对中美制裁的危急局面,毅然选择回国加入华为天才计划,坚守志向便笃志前行。如孙权般,张霁也临危不惧,选定一条路便一直走。鲁迅曾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迎着诡谲云涌的国际形势,吾辈青年鉴史明新,当秉决断之心,迎风险、破巨浪。
面对强敌,广纳忠言,传今人之敬重。孙权作为东吴领导者,诸葛亮和周瑜的谏言成功打动了他。孙权吸纳建议,耳善广纳的胸怀为我所敬仰。当今有的浮躁青年耳目闭塞,却殊不知旁人看事情更全面,听取旁人的建议方能行至星河彼岸。纵观中华千年,古有魏征唐太宗的纳谏佳话,今有樊锦诗听谏良言。在去敦煌前,樊锦诗面临国家急需保护传统文化的局面,但敦煌的恶劣环境、孤独凄清仍让樊锦诗面对抉择难以定论,最终她听取了导师和同学的建议,义无反顾踏上敦煌苦行之路,一生择一事。广佛中学的同学们,高三生活艰难劳累,经需吾辈青年鉴史悟新,当秉善纳之法,乘长风、破万涛。
寄一段团结之慧,品一腔善纳之胸,高三固然苦泪交织,困难接踵,我们当鉴史知新,如孙权般,持团结与善纳之才,抟扶摇直上,入云霄长啸!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审题准确,行文逻辑清晰。开篇点明情境、任务、主题,完成任务的意识较好,明确回答最欣赏的就是孙权,接着通过与诸葛亮、周瑜的横向比较,分别写出孙权面对强敌时“联手奋进、当机立断、广纳忠言”的独特的领导者风范,并结合材料中的“面对强敌”这个背景,联系当今实际,结合毛青援鄂医疗队、华为张霁决断回国、樊锦诗远赴敦煌等面对强大的困难的事例,写出材料的现实意义。能时刻紧扣发言听众的特点,强调青年责任、高
三学生身份,有很强的现场感。
论证过程能结合材料,对孙权的领导者身份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又能在此基础上结合“面对强敌”向外延展,内容丰富。语言较有文采,多处运用对偶句、名言,富有韵味。但本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分论点有概括不太准确的问题,如材料中孙权刘备是“合作”关系,但本文写成“团结”,论据中张霁、樊锦诗都是知识分子,与材料中孙权的领导者身份有不一致之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
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指导
此次作文从命题方式来说属于多则材料审题作文,材料的指向是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批判意识。符合中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中的科学精神的指向,即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命题的亮点在于”批判意识与“建设意识”相联系,且更突出后者的意义,引导学生在质疑批判的同时更要学会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这就考查了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使命题显得更为深刻。
具体分析材料时,我们要注意三则材料的层次和关系。第一则材料的关键句很明显,即“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它分别介绍哥白尼、费尔巴哈在天文学与哲学方面对旧说的批判产生了巨大作用,指出批判的重要性。第二段指出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则材料开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副词”不仅“,这表明这和上层应该形成了递进关系,这一则介绍哥白尼、费尔巴哈在批判的同时建构新的学说,推动了科学研究与哲学思想的重大发展,指出建设的意义。第三则,用毛主席的话对前面两层做了理论总结,指出不但要善于破环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由此看来,第一和第二段是互补的,”批判“和”建设“缺一不可。综合三则材料的核心语意,立意应该是:既要有批判精神,又要有(或“更要有”)建设行动。“批判”与“建设”必须兼顾。
二、写作提示
1.注意材料提示语中的“全面理解材料”,如果只从三则材料中的某一则出发,得出的观点很可能是有偏差的。
2.注意提示语中的“联系社会现实”,在行文中一定要联系现实素材,不能只举古代的一些人物事例而脱离现实。
3.材料的核心指向是论证“批判”与“建设”的意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故在行文中“批判”和“建设”均不可偏废,另外,二者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机联系的,行文中要指明二者的联系。
4.抗疫的有关事例要从“批判”和“建设”的角度去考虑、去重组,不可偏离主题。
三、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准,行文只围绕“批判”一个方面来谈,通篇只见“批判”的字眼,而不见“建设”,这样的考生作文相当多。这反映了不少考生审题能力较差,不能认真分析材料理清层次,未能全面地理解材料含义。
2.部分同学对材料中的重要概念认识不清,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将“建设”等同于“创新”,通篇在谈“批判”与“创新”的关系。
3.有些考生把自己积累的抗疫素材生拉硬扯写进作文,有些素材明明跟主题没有关系而强用。
4.对于方方、李文亮等有争议性的人物素材在运用时话语偏激,缺乏理性,缺乏辩证意识。
5.有些考生虽然审题准确,能指出“破立结合”“批判和建设同行”等,但在举例和论证时是将二者割裂的,并没有深刻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使议论浮于表面。
6.文章事例匮乏,缺乏切题的比较典型的事例。有不少考生将一些政治、历史事件作为素材用到作文中,但语言政治意味较浓,缺乏文学色彩。
四、优秀标题:
勇于批判,善于重建
批判是花,重建是果
批判与建设齐飞
在批判和构建中前行
不破不立,奔向远方
批判诚可贵,建设价更高
破立共生,我们再出发
执批判之手,与创造同行
破立共生,我们再出发
郑州一考生
若无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和其“日心说”的建立,或许我们今天仍以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鸡蛋;若无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和对唯物主义的贡献,或许我们今天仍坚持“相由心生”的理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旧的东西都值得被质疑和批判,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新的世界。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发展亦如此,破立共生,我们再出发!
(评:开篇简单引述材料,议论点题。开门见山,明确观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少年心事当拏云,大胆批判展鲲鹏。
(评:七字对仗句,典雅高端。用李贺的诗句引出“批判”这个关键词,文采斐然;用《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显得意气飞扬。这种拟分论点的方法值得借鉴,论点明确又不失文采。)
人生本无设限,人性永难发掘。在曾经黑暗的世界,是屈原大胆高呼“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是个人与社会的第一次猛烈撞击,是人性的第一次被发掘。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不论是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抑或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我是人,我要自由”,都映射出屈原不屈服于命运的影子。屈原的自杀让我们痛心,可是他对人生价值的批判,对人生意义的解读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评:用屈原、鲁迅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表明个人对社会的批判,事例具有同质性,不够丰富,议论略显单薄,不够切题和深刻。)
金瓯已缺终须补,破旧迎新新中国。
(评:延续上一个分论点的拟写方法,后半句两个“新”字略显重复。)
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庄严宣誓:“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曾经的旧世界阶级对立如一道鸿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世界将公平和正义拒之千里。经过实践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人人平等、自由、乐得其所,每个有梦的孩子都将通过奋斗到达彼岸。正是由于对旧制度的批判,对新制度的渴盼与重建,我们才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
(评:从国家的角度谈批判之后“建设”的必要性。)
破立共生促发展,文明步履永向前。
无垠星空,你将看到许多人造“星星”,那是我们在科学中批判又成长的产物。破立共生,科学才能不断发展,人类才能不断前行。但我们持有的批判,应是理性的,以事实为基础的批判。故并非所有的“破”都是好的,如若“破”违背了人类伦理,只会被埋没和淘汰,我们建立的,应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爱的世界。
(评:将批判与建设结合在一起辩证分析,显示了考生的辩证分析意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勿念过往之旧,勿畏将来之新。破立共生,我们再出发!
(评:结尾用刘禹锡的诗句增强文采,并用简短明确的议论句再次点题,收束全文,简洁有力!
(总评:总体来说,这位考生审题准确,突出了“批判”与“建设”的意义,分论点的设置有巧思,使文章思路清晰又文采斐然。虽然文章在“批判”的部分事例不够典型,议论略显单薄,但瑕不掩瑜,依然是一篇不错的文章,终评56分。)
有批判精神更要有建设心态
郑州一考生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是对其自身的否定,而批判后的创新精神,并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实践,则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此二者,相生相宜,而建设心态在当下尤为重要。
批判意识的人类独有的伟大精神,是实现社会飞速进步的催化剂。
纵观人类历史,有哪次社会变革、生产力进步不是由于敢于挑战、质疑的批判精神促成?哥白尼批判“日心说”,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统治的理论基础;费尔巴哈批判唯心论,驱散愚昧认识的迷雾;孙中山批判腐朽的满清王朝,启发国民之自觉;毛泽东直指蒋介石集团的大官僚本质,让百姓看清他们的虚伪面目。由此观之,批判精神是天色破晓、黎明到来的征兆。正因为是伟大的批判精神,人民敢于破旧立新,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和制度进行挑战与否定,才换来了多数人挣脱桎梏,破除枷锁,奔向解放。
但是,仅有批判精神就万事俱备吗?古圣贤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而行高于知”,倘若空有批判的高谈阔论,便危如累卵俄而自碎。正如哥白尼构建“日心说“,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孙中山发起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一代领袖毛主席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这无一例外地证明了,唯有批判后的建设、担当和作为,才是改造世界的真正良方。
揆诸当下,疫情冲击暴露出我们体制中仍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应对公共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对政府工作执行的监督问题等。“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所谓危中有机,这正是我国改革除弊、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绝佳机遇。我国领导人雷厉风行,将武汉迅速换将,完善相关治理与监督体系,其魄力和效率可见一斑。反观不少网络键盘侠,赤口白舌肆意批判,发表不正当抗疫言论,而不见反思后的责任感和献言献策,缺乏建设心态和建设行为,注定是被时代遗弃的人。
徒有批判便只能停留在认识论层面,建设的方法论和改造旧世界的实际行动才是总重要的。我辈青年应自勉砥砺,不做旁观者,争做建设者,敢立时代潮头,争做弄潮儿。
(点评:该考生审题准确,紧紧抓住“批判”和“建设”两个关键词来立意行文,对二者的辩证关系也论述得颇为清晰。语意层层递进,最后能巧妙联系抗疫的现实,从国家管理体系和个人都谈到了批判和重建的意义,体现了考试的深度思维和担当意识。语言不疾不徐,虽无过多的修辞藻饰,却深富表现力。终评57分。)
2021深圳一模学生佳作一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
南春中学 2021届13班张紫璐
尊敬的老师,亲爱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孔颜之乐启迪和引导我们探索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做幸福青年。
孔颜之乐在于平淡。饿了吃饭,渴了喝水,睏了枕臂,孔颜之乐便是这平淡的生活之中的乐趣。在今天,同样有人享受着这平淡生活,她就是李子柒。因为家庭关系,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农村长大。跟随爷爷奶奶干农活,耳濡目染,便对这种田园生活有了兴趣。在长大后到城市打工无果后,李子柒还是选择她最为喜爱的田园生活。在平淡生活中发现,这里没有喧嚣的环境,有复杂的压力,李子柒能通过自己双手的努力,创造出闲情雅致的生活。因为这份真诚与热爱,她也收获了上千万粉丝的喜欢。这平淡之乐让我们感悟到平淡生活中也有不平淡。在平淡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幸福,在平凡的日子中也能够收获幸福。
孔颜之乐在于仁义。不是通过仁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富贵,不是孔子认为的乐事。在2020年,一场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肆虐,做为一名医生,钟南山保持仁义之心,用他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对抗疫情,在这场抗疫之战,钟南山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为此,他还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勋章,也获得全国人民的赞扬。获得这样的荣耀才是真正的乐趣,这样的荣耀也是我们青年人应该追求的幸福感。
孔颜之乐在于坚持理想。简陋的房屋,粗糙的粮食,别人坚持不了几天,但颜回能依然快乐。之所以能持之以恒,就是因为背后有他的理想和追求。而带领女排为国争光的郎平,也是如此。在退役后,郎平前往美国学习。为了筹集巨额的学费,郎平连到十个夏令营却做教练,就算膝盖受损,积液,她还是坚持上场指导示范。毕业后,郎平连续带领几个国家的球队获得荣誉,最后更是带领中国女排重新赢得世界冠军。这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扛住艰苦的生活和创伤,是赢得真正的人生大乐的关键。这份乐趣也我们青年人能够领悟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持理想,才能获得自己的幸福。
作为新时代、担当使命的青年人,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发展孔颜之乐,以此探索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做幸福青年。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