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內家拳樁功-太極式
形意拳半面而右轉,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極拳半面向左轉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後兩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
雖然三拳「太極式」形式不盡相同,但其內意要領卻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兩肩鬆開,心氣要自然、平穩、沉靜。孫式拳用法之理就是制人之中心;拳術修煉之理就是誠一、歸一、守一,即以虛無而始,以虛無而終。而孫式拳的目的就是通過拳術的修煉,體一悟道。大多功夫都是動中求靜,而道家修煉功夫則是靜中求動,具體目標是還虛、胎息的境界,是先天修煉的秘訣,以達到長生的目的。
就在無極式的基礎上改為太極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撐船時用的竹篙一樣,左手掌心露蓋於自己的肚臍眼,右手不動,向右旋時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轉,即拳中之研勁。
無極式時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極式時兩足足根各向外扭,兩足足趾均向地扣緊,這樣做既感到心平氣和,依靠重心在兩足足根,身子往下坐,鬆開胯根,右膝不衝過右足足尖,要膝與足尖垂直成一直線,左手在下,右手中指蓋在左手食指上,兩手與胸間人字骨相齊,這就是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內三合。
然後邁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齊一線向前邁出,要在不影響右足與右胯之下向前,如推東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如拳譜上說:腳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著地,足尖後著地,在著地的同時,要與後足即右足時把兩足足根向外扭,把兩足足尖向下扣,兩膝如同騎馬般向裡扣,右腿在極力松胯,即往後坐滿在足根,然後用力往上蹬,蹬腿、扣膝、扣足尖、扭足根,都不許顯露形跡。
在左足邁出的同時,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兩手之指要撐開,大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與人字骨在一水平線,肘要朝上極力往裡裹,這是左手,右手往後拉,拉至肚臍眼,手腕靠臍停止,也要平腕豎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離肋,左手食指中指分開,如有兩線牽著兩眉,即拳譜上說: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開,極力往上翹,這就是二指挑肩,這就是三體式。
右足足根與右胯與右肩成一條垂直線,左足足跟與左膝與左臂肘尖成一條垂直線。
外三合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初練時老師往往傳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規矩,亦不將平腕、豎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腳跟相告。先從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頂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鬆肩裹肘、平腕豎掌、手根橫翻、二指挑眉挑肩、豎項頭目視虎口、嘴虛合、齒輕叩、舌頂上顎、自足趾手指及頭頂等五處,要由下而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
用這九要作為練拳工具,使人體由踵至頂渾然成為整個一塊鋼鐵。
心與意合,就要做到整個體重70%置於後右足跟,30%置於前左足跟,也就是單重。
內求三合,力除三害,其出發目的,就是要求身體組織穩定,循環系統正常。在內三合外三合的基礎上盡量做到九要,由下而上逐一檢查足尖扣了沒有,足跟扭了沒有,膝往前頂了沒有,扣了沒有,胯鬆了沒有,坐滿在兩足足跟沒有,腿往上蹬了沒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沒有,肩往下垂扣了沒有,兩肘往下垂往裡裹了沒有,兩腕要平著塌了沒有。
兩手指要撐開,兩手手掌要圓滿,手根往外橫翻,大指與食指之間虎口要極力分開,力求食指指豎直,左手食中二指像有二根線牽牢印堂間兩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像有二根線牽牢右肩,最後檢查豎項和頂頭。
這種檢查起初時只能一二個項目,逐次增添就能習慣在一聲口令下即能自踵至頂完全都到,以後開步打劈拳時每手都要做到,即等於寫字時沒一筆敗筆一樣,所以要這樣練法其目的把四肢散亂互不相關養成渾然一體,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體則首尾相應,所以要用九要的方法使得軀幹和上下肢緊密聯繫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