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间的华人史学

话说我的脚残笔记只写到了6,今天该7。眼看着右脚扭伤快好了,笔记不能再写可咋办?今天在厨房菜刀懂事地帮了忙,直直将刀尖扎到另外一只脚面,顿时涛涛,染红了一只绣花鞋。脚残笔记可以继续写了。不过半个月内哪儿都不能去了,现在是左右脚双残 ,左扭伤,右刀伤,不能洗澡,不能爬楼。生活基本可以蹦着自理,严重需要一只拐杖:(。不用问候,生活就是需要定期来些刻骨铭心!要不生活多乏味!钻心的疼痛之后,感觉那是十分的美妙啊,可以理由充分地呻吟与流泪(不过!尚未开启软弱模式,只会疼得苦笑不止)。读书写字倒也更安心了?

今天要说的书是孙隆基先生的《新世界史》(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孙隆基先生生于大陆,长于香港,在台湾与美国受高等教育,然后在西方国家教书,所以他的观点可谓华人之中目前最新的,并且也算是自由世界的声音,可以做个华人世界史观的代表了。至于他之前的海外老先生们,我就不说了,呵呵,你懂的,我都不看他们的书。基本上是浪费时间。当然要做学问的人还是要看的,要“思想”的人们就不必了,都是一些很陈腐的观点要我看他们的话,关键的论点大致我都知道一些。中国人有敬师的传统,这很好,但是没创新也是有目共睹。我受西方教育多年,年轻时候被西方人教坏了,“目中无人”就是俺的思想格言,至于尊敬,只送给创新的人们。故此,读孙先生的书,也是有一半尊敬的,因为他毕竟比旧人们进了一步嘛。

看完之后(其实没真的看完,觉得不必看完),我认为孙著至多算是新旧之间,其思想没有大陆出身的苏三同学更新更前卫。这让我就有些失(放)(心)了。我相信目前有关文明史最先锋的观点在大陆,就在“苏三客厅”里——它以全球文明同源为基础,以全人类文明规律探寻为核心,提供一套全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过书还没写呢,大话可以先放出来,等着我脚好之后出来领导新世界 哈哈。

要说孙先生的书都写了什么呢?我破天荒地在原文链接里链接了一篇孙先生的书讯,大家可以在里面看到孙著的概貌,就算是为其一半新的史学思想做个宣传吧。

为何说其新呢?是因为有些怀疑中国文明独立起源了,甚至不太同意中国文明中原说了,对“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也不尽同意,而且他开始使用分子人类学的“出非洲理论”来分析人类社会。但是他反对柴尔德的传播论与直线进化论(这个“直线进化论”很有趣,实际上......有些复杂滴关系到文明独立起源),他倒是特别强调他同意并且只能遵从达尔文进化论,尽管基督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国有38%的人反对进化论。

对于文明的起源,他是如此描述的:“新石器革命在农业和畜牧上的最早突破只在环拱两河的山侧地带发生(P16),甚至不可能在埃及发生,因为只有在前处已发现有绵羊、山羊、牛、猪以及小麦、大麦、苦野生豌豆、豌豆与扁豆的配套。在埃及,没有绵羊、山羊的野生祖先,也没有小麦与大麦的野生祖先”。“这个配套只能发生在山侧地带”(P17),“距今约1.1万至9000年间。动物的驯养可能在人类还未全面定居前已开始,其先后顺序为狗、绵羊、山羊、猪、牛,其地点在陶鲁斯与扎个罗斯山脉,年代距今1.2万至1万年间”。“马的驯养发生在乌克兰至哈萨克斯坦一带,约距今6000年上下。至距今4500年,世上大型动物的驯养大致完成,此后再无增添。驯养的大型动物共14种,只有一类乃美洲独有西南亚幸运得很,旧大陆的13种里有7种野生的祖先集中栖息在这个角落”。

我对于这些文明考古的看法并无二至,但主要的分别在于我梳理了之前更加久远的因果关系或继承关系,将人类的文明发展连为一线的连绵不断,而且还具体到气候、地缘传播等因素,也就从地理上指出了从人类出非洲到尼人的南部欧洲,再经过土耳其山区到两河的发展关系(见苏三客厅内的几个连载,如《苏三大历史:忽然》,尤其是喜马拉雅FM(苏三旁观者)的数个讲座)。这就使我的文明发展史与孙先生的完全不同,我的文明史重在挖掘了文明发生的根源,这就是为何我说孙先生的历史观依然是旧的,在我看来他的文明没有开头。旧的历史观就是从两河说起的,孙先生基本上还是如此的框架,而我的历史观是从非洲人类起源讲起的。但孙先生的新在于,他的认识已经离开了两河一点点,意识到是从两河的山侧,其实这个也不算很新了,很多人早就讲了。

就中国的文明起源,孙先生认为麦子是来自西传,但黍等属于东亚本土自创。这也是老调。苏三的新调在于:不讲品种,只讲农业技术,即可看出农业观念的西来传播,这是研究的新方法、新角度,带来的学术新革命:文明同源。或者这也不新,属于起死回生、拨乱反正。这是个逻辑分析问题,换一个角度就是一种新结论。你看哪种结论更正确,取决于个人。按照孙著,中国无论是裴李刚文化、磁山文化,还是仰韶文化,没有超过1万年的农业痕迹。但是在西亚的叙利亚幼发拉底河上游的阿布胡赖拉的农业证据(已驯植裸麦)已达11050年(p21),纳土菲文化更是远达1.45-1.15万年之前(P18)。所以,我认为农业文明的西来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孙先生对此没有任何评论,似乎故意避开了文明起源问题的争议,而这才是我的文明论的核心。

书中还列举了稻米的发源地,进行了许多辩论以说明农业起源并不能作为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夸耀依据,但我根本不用关心稻米起源,逻辑如上,都并入农业技术了。但起码孙先生不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赞一个!另外,他对于站在农耕角度对于游牧文化的忽视进行了批评,我也很赞同。

书里提到的一个进来出现的新概念是“中亚互动圈”。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论述非常好看,有些新材料。但其中谈到的梅尔嘎赫文明是旧大陆最早的棉布纺织地,不知道是否可以与土耳其的相比。棉纺织,不是所有的纺织。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孙先生的意见主要有:

中国考古界属于“安乐椅人类学家”,理论上接受了路易斯摩根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年11月21日 - 1881年12月17日),出生于纽约州奥罗拉,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从家乡的易洛魁人开始,推而广之,深入研究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制度、姻亲制度、氏族制度。1851年出版的《易洛魁联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第安人民族学著作。他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古代社会》于1877年出版,在此书中,指出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继而提出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直线性进化则是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孔多赛(1743年-1794年)十阶段论(《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反映了启蒙时代阐明历史发展规律、阶段和动力的努力,表明历史乃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与孔德的实证主义三阶段论。孙氏统而称中国的文明探源为“维多利亚时代风尚”。实际上其中暗含着对于各地文明独立起源的批判。

孙先生将疑古风潮看做是西方对于《圣经》考古的higher criticism 的东方版。不同的是,西方最终接纳了对《旧约》这种 学术批判,而以考古为准,但中国却最终并不接受疑古。

黄土的迷思一节里直接批判了何柄棣的中原中心论,真乃大快人心!嘿嘿,其实何柄棣就是狭隘民族主义发挥的极致,以国外的权威把中国国内的考古引入歧途,可谓里应外合,竟然就把中国文明独立起源树立了起来。千古罪人,华人民族主义学术的笑柄。不过,科学的可贵就在这里,它永远只认客观事实,只是费些时间的周折而已。

随后,孙氏在书中痛击“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亦在必然。石家河文化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意外地冒了出来,力挺犹太女考古作家郭静云是孙氏的一大看点。

2003年最终提出的有关三代探源报告,未获中国当局通过,内外共骂。P74

孙氏继续抨击中国考古界将处于采集经济尾期的时代却用江西吊桶环上层和仙人洞上层的陶片将它上升为“新石器时代”!而欧洲的农业却是以农业起源分期。(其实就我所知,有考古专家谓全球最早陶器在欧洲之波兰,年代超过中国与日本的,不知为何孙先生似乎没有看到,还有其他证据的差异。所以,我常常感到,现在资料已经丰富到每个作者都一定“漏洞百出”的地步了,任何人想完全地掌握现有资料已不可能,所以,对于今天过于繁琐的学术范式我早有革命反叛之心:)。与其被动地漏洞百出,不如干脆直接地漏洞百出,我要飞我要飞,飞出个质的改变!)。所以,柴尔德的“新石器革命范式”要不要现在就急着颠覆,看来还有商量。

感觉到印度和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考古学中的过度明显,孙氏直接毒舌到:对这种“第三世界考古学”,我们不必太放在心上。(P77) 嘿嘿

但是孙先生对于三段论等围绕新石器时代与金属冶炼时代的断代焦虑,实际上也有对于传播论重视不够的问题。假如回到传播论,其实有关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无论如何,孙氏结论为:“中国文明起源有待定论”。不过,孙先生可不是怀疑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而是一些本土考古学家的微观争议,也就是所谓满天星式还是中原四散式类似等等,对于我那些讨论也意义不大。

孙氏很是抬举郭静云的长江论(79),但我认为郭固然有助于调整之前的中原中心论,但恐怕也过分了,正如孙氏指出的那些问题,最终青铜时代是从北方开始的。并且,郭氏与其他的考古学家一样,并非真正超越中国独立起源而走向“国际”,所幸她也不可能有什么民族主义的。我的理由前面讲过了,农业起源并不在中国。另外,郭氏的殷商来自东北一论也并非属于新论,我也属于此论的支持者之一,而且提出此论应该很早即有。我现在的看法是“混沌论”

总体就中国的文明起源,孙氏依然属于各地文明独立起源的老框架,只是对于长江、黄河类似框架之内的一些争论。对这些改良主义我不关心。我关心的框架超出了这些。此之谓孙氏之“旧”也,但姿态很新。因为现如今在中国学界内看到如此sharp的语言非常罕见。

因着对长江流域的重视,孙先生将楚作为周人编造的夏也就不奇怪了。好歹,我一点也不反对孙先生,并且我也有此意,不过稍有改变:我还是认为有所谓夏的,不过是楚的祖先。

半天时间勉强将书翻到第十四章的轴心时代(P284)。脚痛无比,看书已经不能止痛,暂且到这里,直接去网络搜个刻骨铭心的电影才能麻痹一下。BYBYE

简单评价:书不错,凡是爱好苏三探索的人都会喜欢该书,比普通中国学者眼界更国际更活跃,语言更可爱。推荐!

(0)

相关推荐

  • 越来越多考古证明,四川盘地就是人类起源地...

    越来越多考古证明,四川盘地就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就在刚才,在四川发现了3.2万年前的石制手斧.三星堆文明之所以突然出现,原因只可能是人类起源于四川,然后向周边迁移,西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起源于三星堆文明 ...

  • 严文明 |发现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

    严文明,1932年出生在湖南一个家学深厚的农村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给他起名时查<尧典>,书中有"浚哲文明",于是就让排行"文"字辈的他叫文明,号浚哲. ...

  • 2020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3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揭晓: 浙江余姚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河南巩义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湖北武汉黄陂区郭元咀商周遗址.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 ...

  • 纪录片《何以中国》揭秘中华文明起源

    4月22日,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在京启动,该片第一次以全国性的考古发现来讲述中国历史传承和中华文明故事,将于今年第四季度与观众见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 ...

  • 《考古公开课》  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公开课> 20200119 中华文明起源

  • 海岱考古与中华文明起源

    海岱地区指的是以泰山为中心,有若干条发源泰沂山脉的河流及其冲积平原所组成.我指的是以山东为中心的这样一个区域,加上它的周边地区,象豫东.皖北.苏北. 海指的是东海,黄海,渤海. 岱指泰山.古代称岱宗.

  • 【学术观点】王倩: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张光直神话研究述略

    [摘要]:多数读者倾向于将张光直先生视为考古学者与人类学者,但事实上张光直先生同时也是一位神话学者,他关于中国古代神话尤其是商周神话的研究集中在神话如何进入历史这一话题上.在该话题下,张光直主要探讨了 ...

  • 魔都自驾|新旧之间,一座烟火城市的平衡点(附旋梯打卡指南)

    何为"魔都"?"魔都"一词出自1924年 日本 作家村松梢风根据他在 上海 租界内外的见闻出版的见闻录<魔都>,将近过去了一个世纪,至今没有人能找到 ...

  • 档案《上海零售百年(三)新旧之间》

    档案《上海零售百年(三)新旧之间》

  • 新旧之间——关于卡拉扬,及其战后“黄金十年”的反思

    原载三联<爱乐>,略有删节,今年是卡拉扬逝世30周年,以此文作为纪念. 整个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小提琴家,无疑是海菲斯:影响力最大的钢琴家,应该是霍洛维兹:而影响力最大的指挥家,就非赫伯 ...

  • 新旧版本VI之间的转换

    工作中经常需要对老旧系统进行升级,此时就需要打开旧版本LabVIEW创建的VI或者在新旧VI之间进行转化.这种情况下,可参阅下表选择合适的版本或转换工具来完成. 其中LabVIEW 3.x以及之前版本 ...

  • 新与旧之间

    旧有旧的好,新有新的恶,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那是个激进年代,青年以决裂旧有为能,以追逐新生为尚,试图以他人的精神与方法,改变自我,从而改变国家.有人望天,天高云淡,有人说秋,秋高气爽 ...

  • 摄影师镜头下80年代的唐人街 新旧融合自成一派的华人社会

    从1981年到1984年,摄影师巴德.格里克专注于拍摄纽约唐人街,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向了唐人街华人的生活细节. 从他们公寓里的生活到街头活动,巴德.格里克以纪实的风格真实的记录了老一辈华人在唐人街的生活 ...

  • 风貌区 在新与旧之间的探索

    来源:解放日报2021-11-01 10:36 近几年,高安路.淮海中路.武康路等马路虽非景点,却一跃成为上海热门打卡地,在"建筑可阅读"上做出了探索,许多细节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

  • 上海老建筑:新旧影册(第四集)

    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麥根路288號,近麥特赫司脫路,該處後來先為人力車夫互助會西區會所,再易為總會所. 如今,康定東路28號,靜安區少年兒童圖書館.建築外觀保留尚好,右側塔樓上部有較大變化. 衛樂精舍 ...

  • 新旧动能转化下的济南和青岛

    近几年,山东人非常憋屈.一是看看前面的广东.江苏你追我赶,遥遥的把自己甩在身后.尽管自己还是总量前三位置,可是人家江苏.广东人压根就没有把咱当回事.想想都窝心. 二是留给山东人骄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