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关”与“塞”
作者:杨权良
关塞,是军事学用语。就是凭借自然或人工隘口作抵抗之用的屏障。
关塞,国外也有。斯巴达与古罗马都有利用自然隘口战胜敌人的战例。近代也有马奇诺防线、凡尔登要塞、史里芬防线等等。
但是,关塞作为一种文化,似乎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才有。
中国传统文化,有专门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甚至有世世代代把守关塞的世袭职业“兵户'。
传统文化中的关塞文化,宣扬的并不都是英雄主义或尚武精神。虽然有,但更多的是离别、思念、幽怨、憎恶、诅咒、渴望等等“不良”情绪。
为什么西方人尚武好斗,关塞文化却不发达,中国人尚文好静,关塞文化却十分发达呢?
这就得从中西文化之起源说起。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文好静”,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处于“静态”和“守势”,这才产生关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农业生产方式是定居的,土地是中国人的命根子,中国人需要的,就是一块属于“我的”地盘。
“我的地盘”拿什么宣示呢?动物用尿液体味。作为人,答案是:“城市”!人把自己的图腾,例如旗子在城头地界最显眼之处一挂,就表示“这个地盘是我的”,“请勿来犯,来犯必诛。”挂图腾的地方,就是城市。
夏鼐先生把城市作为文明产生的先决条件,就是这个道理。
游牧民族经常在游动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逐水草而居,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蒙古包在“拉拉车”上一装,到了驻地往下一卸,搭建完毕,了事。等几天又是这番操作。用不着宣示地界,也就没有城市之说。所以,游牧民族,包括少量的游耕民族,一直进入不了文明的门槛。
在农耕生活中,敌人占领了你的城市,端了你的老巢,你就叫“亡国”。
当时把住人的地方叫“国”。国之周围近处,叫“郊”,以50里分“近郊”和“远郊”。100里外就是“野”。野是群氓、也就是老百姓所居的地方,无足轻重。
何尊铭文有“余其宅兹中国,此兹刈民。”
这话是周成王说的,意思是:“天地祖宗,庶民百姓,你们瞧瞧,我居住在雒邑城的中心这块小小地盘,从这儿发号施令,像割韭菜一样,统治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为什么我能呢?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我不失去这个“中国”,也就是中心城市,那么,天下土地和百姓,就都是我的私产。
一旦亡国,也就是失去这个中心城市,那么,谁住在这里,谁坐这椅子,天下土地和百姓就属于谁的。
历史上就有“保家卫国”之说。家就是王室,国就是都城。
为了“家国”安全,选择的位置往往是“披山带河”,有高山大河做天然的防护屏障。
《说文解字》:关,闩(shuān)也。
《说文解字》:“塞,隔也。”就是指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修建的隔离带,也就是国境线。如果没有自然形成的天然隔离线,就人为制造。
塞是一条线,关是一个点。塞与外部的通路隘口,才是“关”。
函谷关
塞,可以起到天然的自我保护作用。一个关塞,要顶多少万雄兵,节省多少人力财力。诚所谓“天时不如地利”是也。
塞上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守关的人,即就不是亲人,也变得如同豺狼当道,战斗力就会爆表。
中国古都,无一不是这样来的。先选择塞和关,再定都与城。当初冒冒然然选择都城,后来会轻易失守。这是历史的经验,是反反复复证明了的。
请看事实:
古陈仓,中华第一都城。从8000年以远的伏羲到5000年以近的黄帝,都以陈仓为国都,长达三四千年。秦岭、陇坂,渭河、千河就是其“塞”,北隔戎狄,南隔戎羌。大散关、千阳岭就是其“关”。
历史上大战无数。仅仅阪泉之战,炎黄二帝,就在关塞之前之陇坂,大战五十二次。黄帝突破千阳岭,炎帝突破大散关。双方都杀到对方城下,最后黄帝胜而炎帝败,双方结盟。各自拥有的秦岭陇坂之塞,大散关千阳岭之关,都被对手突破。在阪泉中心地带厮杀。
中华第一战,突关破塞,会战陈仓,关塞之作用,其大矣哉。
古周原,北边的岐山如拉满的弓弦,为其“靠”,号称“卷阿”。
渭河横亘其南,为其“照”。左右两边是岐水和,就是其“塞”。关塞离离,山隔河阻。有拱卫作用。周人在此制礼作乐,建章立制。没有关塞屏障,不会如斯平静创造。
岐山是周人第一塞,箭括岭是周原第一关,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过,走向口外。最窄处仅仅五尺宽,号称“五尺道”,这个“关口”,死死护住“京当”。周原为京城当央,挡风聚水,有照有靠,有关有塞,为“风水宝地”。《周易》就在这里著成。
古长安,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号古都。终南山、渭河就是其“塞”,函谷关、蓝关就是其“关”。
当年周文王、周武王父子,选择丰镐为都,首先看中的就是“有塞有关”。周之礼乐文明,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在此形成。
刘邦本来打算在“天下之中”河表选都,可是,禁不住刘(娄)敬一番“关”、“塞”说辞,终于放弃原有打算,在长安定都。长安既有“四塞”,又有“双关”,可当百万雄师,在此定都,何乐而不为呢?唐朝起兵于晋阳(太原),为什么定都长安,就是长安有关有塞作屏障。晋阳也就是太原是凹地,无天险可守。
北京,燕山及余脉西山和无定河诸水,就是其“塞”,山海关、居庸关、慕田峪,就是其“关”。背靠燕山,面朝渤海,有关有塞,是立都的上上之选。
洛阳,也是古都,因为居“天下之中”,利于诸侯朝贡的“技术选择”,不是“战略考量”。这在周初定都雒邑时,周文王就对儿孙说的清清楚楚。由于无天险可守,常常作为陪都。
南京,是古都之一,有长江天险与紫金山为“塞”,有雨花台等天堑为“关”,否则,朱元璋早就迁都长安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也是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朝代。达到“造极”之境地。据说其GDP可达当时世界的60%。汴梁一个守门吏的生活水平,比欧洲同时期的国王高。可是,几乎天天挨打,处处受气。这固然有很多原因。可是,首都开封为“四战之地”,就是内在原因之一。开封无塞无关,任开任封,冷兵器时代,敌人长枪大马,长驱直入,杀到城下。靖康之耻就是如此产生的。
历史上的四川与山西,常常有割据政权,偏安一方,这与两省四面高山,流水为塞,中留缝隙为关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里面易守,外敌难攻。这一地利形胜,持冷兵器而来的敌人,有什么办法突破?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选择重庆为陪都,就是基于重庆四面环山。
长江嘉陵江汇聚城下,有天然之“塞”;东有夔门为“关”,南有昆仑关、独山关为“关”。关塞如铁,固若金汤。日本鬼子恁是没有办法 。后来的抗战实际,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日寇数次叩关,无一不是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关塞于国防之重大作用,再次显现。
关是一个点,塞是一条线;关管一个城,塞管一片地。关多人为,塞多天成;关有人据守;塞有险自立。关是塞上的枢纽,塞是关的延伸。关多有城有门,塞可以是山河,甚至沙漠戈壁。
我国历史上习惯把横亘北方的长城叫“塞”,例如“昭君出塞”、“塞上长城”等等。其实,长城是北方起天然隔离带作用的一系列大山的隔离作用的强化,长城就在山顶、戈壁、沙漠、草原上修着。这是明证。
中国北方是游牧民族,常常南下牧马,与汉族争夺生存空间。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危险,多来自北方,于是关塞主要对北方而言。
关是关,塞是塞,关塞血肉相连,这就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