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古玉璧鉴定:记得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又是苍色(青色),故“以苍璧礼天”。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
常熟博物馆汉代谷纹玉璧
《尔雅·释器》《说文》释璧均为“肉倍好”,即璧的两边玉质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径的一倍。由于出土的和传世的玉璧绝大多数并不符合这个规定,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将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均称之为璧。
良渚文化玉璧
考古发现,玉壁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圆。
有的几乎近似方形或者璧体厚薄不均匀,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迹,或者两面的宽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径略大于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边有斜坡。
这期间的玉壁表面光素无纹。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穿孔中留有台痕。红山玉璧肉的边缘均呈薄刃状。良渚玉璧外缘薄,内缘厚。
龙山文化玉璧
古玉璧由于年代久远,壁体有不同颜色的沁色,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的玉璧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原始社会的玉璧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
崧泽文化玉璧
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晚期玉璧
有学者指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为“老岫岩玉”,或蛇纹岩。大汶口、龙山、良渚等诸原始文化分布区所出土的玉器,杨伯达先生在《中国玉器全集》中指出,“大多是用硅质、石英、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制成”。
商代晚期玉璧
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玉璧又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均为圆形,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没有了新石器时代那种粗犷的风格。
商代晚期玉璧
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绿色玉为主,或为牙黄色。多素面无纹。三星堆遗址曾出土一枚商代晚期的璧面碾琢出数组同心圆凸纹的玉璧。西周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等。
常用一宽阴线与一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刻出璧面纹饰。宽阴线斜挖成一面坡形状,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优美。所用玉材为新疆青玉、碧玉、白玉及岫岩玉和南阳玉。
湖南省博物馆战国谷纹玉璧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由于玉器用途的扩大,使用者的范围扩展,这个时期的玉璧有了创新和发展。
开封市博物馆战国谷纹玉璧
这时期的玉璧多用新疆的青玉、白玉、碧玉等。佩带用的璧一般直径10厘米以内,不殓葬用或作为礼器用的壁直径则在15—25厘米之间。
辽宁省博物馆战国谷纹玉璧
春秋时期的玉璧,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辊工规整,打磨光亮。不少采用浮雕法,上雕龙首纹、蟠虺纹等。战国时期有的玉璧表面分成—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中区保留着传统的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
天津博物馆战国谷纹出脊玉璧
这时期的玉璧在制作上出现了很多创新。比如,创造出了出廓玉壁,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又如,装饰纹饰繁杂,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创造出谷纹、蒲纹,并与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谷纹、蒲纹排列整齐,颗粒小而密,谷粒似螺旋,顶部较尖,谷尾直弯、左弯、右弯多变,玉璧边线窄而高,内侧呈斜坡状。
故宫博物院战国龙纹玉璧
杭州博物馆战国双龙纹玉璧
乳钉纹璧的乳钉呈凸起的圆粒,璧的边缘较宽。同时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结合法。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即刻花纹线条时在线条边缘留下很多刀痕)。
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饰绳纹的内外立边均规整,边缘明显,绳纹挺直有力。谷纹乳突饱满匀称,谷纹是在乳钉纹上加刻阴线而成。
洛阳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璧
武汉博物馆汉代谷纹玉璧
西汉玉璧的风格,沿袭了战国的风格而又有变化。玉质仍以白玉、青玉、碧玉为主,但璧的形体加大,有的直径达30厘米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龙、凤、鸟纹较多。汉代玉璧边沿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明显不同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璧
天津博物馆东汉谷纹玉璧
天津博物馆东汉双螭谷纹玉璧
璧上的谷纹、蒲纹颗粒大而稀疏,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同时,组合纹饰更为流行,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
许多玉璧的璧面分为内外两区纹饰,一般内区为蒲纹或涡纹,外区为龙纹或凤纹,还有少数较大型的玉璧,璧面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区,分别琢有双身龙纹、凤鸟纹、蒲格涡纹。
首都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璧
台北故宫博物院东汉螭凤纹“长乐”铭文玉璧
台北故宫博物院汉代刻字谷纹玉璧
到了东汉,玉璧璧体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但数量渐少。外缘有透雕附饰的玉璧较为流行,附饰中有的是吉祥语铭文。有的璧面纹饰也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涡纹或蒲纹,外区为兽面纹或鸟纹,游丝毛雕富有特色。
东汉以后直到隋、唐,玉璧更是少见。翻看一下杨伯达先生主编的《中国玉器全集》,找不到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壁。
黄岩宋墓出土投龙玉璧
投龙玉璧
宋代以后仿拟古器之风兴起,于是仿战国、两汉的玉璧也随之出现。宋代玉璧,边沿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所仿谷钉稠密模糊,谷纹旋转力度不足,谷尾呈圆脊形,与战国谷纹用细阴线不同。
蒲纹中的三角棱大小不等,棱角疲软,线槽底内失光,槽沟深而粗,断面呈“U”形,线边宽窄不一。刻有龙螭纹的玉璧,龙螭分叉长尾,叉尾内卷,具有宋代龙螭纹的特征。所用的玉料多为白玉、青玉,也有黄玉及独山玉。
元代白玉镂空凤穿花璧
元代玉璧小型居多,圆形不少,供佩带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壁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列无规律。璧面雕琢动物的,动物具有元代工艺的风格特征。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有出廓现象,但镂雕也有精美之作。
明代螭虎纹玉壁
玉璧,尤其是战国、两汉和明、清的玉璧,世人倍力口喜爱珍重。但是,现在伪制的古玉璧充斥市场,这就不得不引起收藏者、爱好者的注意。收藏古玉璧,务必掌握古玉壁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特征。
看到一块古玉壁,首先要看它的整体形象,其次是看它的工艺技法,再次是看玉质沁色。
伪制的玉壁,整体形象往往结构杂乱,比例失调,形体拘谨,生硬板滞,线条不畅,缺乏活力,重心不稳。
仿制工艺技术往往刀法生硬,刻划失真:或者线条软而无力,或者结构含糊,细节交代不清,浮雕层次不强:或者有形无神,或者刻意写实。
在玉质沁色方面,玉色不纯,多为杂玉,灰暗枯涩。沁色浮于表面,不是无过渡色,就是色彩太新太艳,或者位置太巧,沁得太有规律:或者层次单一,生硬刻板等。
- The End -
交流、服务、合作
欢迎关注公众号:《成器之道》
(0)

相关推荐

  • 鲁国故城遗址出土战国玉器赏析

    "曲阜是神农故都.黄帝生地.周汉鲁都.孔子故里,素有东方圣城之美誉.曲阜文化源远流长,从始祖文化到夏商文化,从鲁国文化到儒家文化,一脉相传,生生不息."[[1]]鲁国故城是西周初期 ...

  •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9

    161.白玉镂雕双鹿牌饰 金 高3.5厘米 底宽3.9厘米 1974年黑龙江省绥化县奥里米古城周围墓葬出土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白色.体扁,作三角形,镂雕而成.器两侧边各饰一树,树梢于上角交接.树 ...

  • 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和田玉

    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和田玉

  • 历代馆藏高古玉璧大赏

    历代馆藏高古玉璧大赏

  • 带你揭开:高古玉难鉴定的谎言(藏玉必看)

    生坑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因为入土年代久远,旧化特征明显,往往为鉴定真赝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证据. 很多玩明清老玉的人常说:"明清玉器容易鉴定,高古玉器难鉴定"--这是谬论.高古玉器 ...

  • 邀您欣赏历代古玉虎【集玉录】

    古人对虎的崇拜由来已久,虎以凶猛著称是百兽之王,崇拜强者是人类的天性,正因如此各个时期的玉器都有了"虎"的痕迹. 早期的玉虎形态比较抽象,可我们还是一眼能认出,这是"虎& ...

  • 揭开:高古玉难鉴定的谎言

    收藏家聚乐部 收藏家自己的家园! 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生坑玉器(尤其是高古玉器),因为入土年代久远,旧化特征明显,往往为鉴定真赝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证据. 很多玩明清老玉的人常说:"明清玉器容 ...

  • 王者玩具-古玉痕迹鉴定

    古玉器难仿制,正所谓有形无神,鉴定讲究方法!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只有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 ...

  • 古玉界:苍璧礼天—战汉古玉璧大赏

           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即边,好即孔,边 ...

  • 齐家文化玉璧鉴定要点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年代距今约4200-3500年.齐家文化玉器按器形可大致分为玉璧.玉环.多璜连璧(环).玉璜.玉琮.牙 ...

  • 警惕!古玉微痕鉴定是把双刃剑

    古玉人人爱 但是鉴定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很多藏友 希望找到一条捷径 辨别古玉的真假 拿起放大镜 看微痕便成了主流 但是 真的就靠谱吗? 古玉鉴定是一件很系统的"办案过程" 来不得半 ...

  • 古玉微痕鉴定是把双刃剑

    古玉人人爱 但是鉴定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很多藏友 希望找到一条捷径 辨别古玉的真假 拿起放大镜 看微痕便成了主流 但是 真的就靠谱吗? 古玉鉴定是一件很系统的"办案过程" 来不得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