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几谈
治未病
所以治未病的含义有二,一是自身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中医人在体检或者查体中能够见微知著,结合四诊以及天地气候等各种信息防止患者身体上的“小恙”继续加重,解决目前患者出现的一些症状,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功能性病变。
从整体入手
很多人说中医是整体性治疗,而西医是局部性的治疗,这样的说法有些过时了,西医就不重视整体了吗?西医同样重视整体,不然就不会出现全面性的查体检查。
当代中医与西医的差别在于中医更注重全面性,但纠正片面性;而中医是整体观念,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而这种整体观念的核心体现就在于五行,比如《内经》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中医把上至天之六气,下至地理方位到人的五脏六腑,身体结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用五行全部联系在了一起。像一张大网,看似只有五个结,一打开却是密密麻麻,包罗万象。
重视四诊,尤其脉诊
四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仲景为了说明此,在《金匮》的开篇就不惜大量笔墨的指出了:
“病人有气色现于面部,愿闻其说?”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着,骨节间病”
“五脏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者在表”等望闻问切的具体实例。
但仲景尤以脉诊为要,笔者认为原因如下:一是脉诊作为四诊之末,为巧,什么是巧呢?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而不是费力之举,望诊要求能透过人的皮肤表面察秋毫之机,闻诊要求能够精通五声五音之律,问诊需要问出病人所欲而无主观的引导,与此相比,只有脉诊客观易陈。
二是脉诊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兼备,在治未病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最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尤应重视脉诊。
辨明邪气
《金匮》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所以对于邪气的理解我们不能停留在贼风暴雨这个层面,外至天地间的四时之气,内指人体的七情气血,只要是影响了人体阴阳之偏倾,都可以认为是邪气,所以仲景言“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由此也可知,万种治法,不外乎祛邪与扶正,所谓祛邪,就是要在四诊合参的前提下把这个邪给找出来,它是什么?从哪来?在哪里?怎么祛除?有了辨明邪气的能力才有真切的临床意义。
与天地相参
《金匮》言“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未去,有至而太过者……”我们在临床中也常常见有这样一类患者,平时没事,一到换季或者下雨天之前,就开始有不适感;或者客居他地而产生的一些奇邪怪病,这时候就需要在诊断之时先存一份与天地相失的观念,审证查因,以免有失。
抓主要矛盾(标本缓急)
我们在学习病因病机时,往往是单一的,但在治疗疾病时,往往又是复杂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抽丝剥茧的能力,抓住主要病机与次要病机,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唯重点论,只有清楚地把握各证与证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整个方药君臣佐使的功效分明。
以病为纲 病证结合
以病为纲,病证结合是笔者认为在杂病论治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点。
《伤寒论》是以六经将外感中风中寒等串连起来的,因此每一经都有其对应的提纲证,充分的利用这些提纲证,在结合四诊,处方下药。这就是仲景所提出的辨——病——脉——证——治的治疗思维。
同样,杂病也需要这样的辨证思维,但不同的是,相比于六经的提纲证,杂病要多得多,而且同一杂病的虚实、受邪程度不同其症状就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很难像伤寒一样给杂病也设置一个提纲证,这就需要在同一病证中的细微之处仔细辨证,比较分析。
这也是伤寒和杂病在辨证过程中的一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