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师到明师
当老师不是为了好为人师,为了去改造别人。老师一定是比一般人更迷恋生命成长的学问,一定是比一般人更在乎追问生命存在意义的一群人,老师的意义一定指引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的终身教育的。老师与医生有诸多相通的点,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一个点,那就是上了老师的课,看完了这个医生,就不用再来学校,再上医院了,好学校让人自学,好医院让人自救,方是美好的教育与成功的医疗。教育越教越有学生,医疗越治越有病患实非幸事。我们着实要反思教育与医疗繁闹背后的问题。
我这几年忝为教员,见过些许名师专家,或许我本身就比较警惕“出名”与“专业”,听其讲座与课堂总不免隔阂及审视,真正能使我动心者甚少。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所以好多事情很难评估,教育也就使得人开始繁杂起来,所谓的“人生识字糊涂始”,教育能使人聪慧机敏,也能使人堕落迷惑,加上我们的教育科研很容易说一套做一套,很难进行真正地教学试验及改革,好多事情在其体制氛围里就变了味道。如果名师专家只顾着分享自己的经验,只觉得自己比人高一层次,然后滔滔不绝,好为人师,我真的觉得好多事情可以重新来评估定义。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教育教学的经验是很难分享的,又或者说是很难用单一方式分享的。教育绑定生活,生活是需要时间与特定条件才能去亲近的,且经验必须还原固定群体,稳定的条件氛围才能起到些许作用,更何况经验因人而生,因人而异,生活及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可又非常的具体,好多事情尚属偶然。我们教育的系统之所以出问题,就是没有彻底关注人,长时间的关注一个人,一所学校,所以就造成了一节课成就名师,几张奖状几个数字成就状元,一堆申请材料成就一所特色学校,教育诸事都浮在了表面,繁闹了却没有稳固根基。
当然我不否认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与交流,只是教师的学习方式最应该改变。我见过些许教师培训,其实我不太喜欢用培训一词来形容教师的学习活动,可是当下的教师活动着实与传销培训类似,人多势众,生硬乏味,一味的高调却没有太多的思想含量,教师的学习活动也逐步庸俗化。从某种意义而言,个体的读书可以抵消部分集体的庸俗化,兴许读书可以有效地解决些许教育的问题,理当把读书看做是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般人很少能请到十几位专家名师来为你讲座上课,可是你可以同时拥有好几十本专家名师的书刊传记。读书虽然已经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重要了,但谁也不能否认,读书仍然是最简便地,最大限度节约时间空间的,与优秀之人交流的方式,尽管不是一读书就会和优秀幸福结缘。这些日子读完了魏勇老师的两本书,通透自在,完全忘了他油头满面,以及皮夹克的印象,一改在我心中的老板形象。尽管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个人没有照过面却离奇地站在一块接受搜狐教育盛典的颁奖,网络爱玩教育,我们也陪着一起玩,倒是种缘分。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过于标题化,从某种意义而言老师上课并不是讨好学生,教育确实有引领与限制的意义。书的整体感觉如下:要教人做一艘船,一定不要告诉这个人制作船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要跟他描述大海的冒险与深邃,此句算是道出了教育的要义,或许魏老师是想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来讲述教育的冒险与深邃。历史学确实有种探究搞明白的意味,所以老师写得过于明白,有所收益,有所清晰,却缺少韵致。好文并不是劝诫而是回味,读后需要引起更大的思绪,当然不否认其为名师明师。
我最初认识魏老师是通过一节有关鸦片战争的课。他提出了两个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很是了不起。第一个观点是:在不平等条约里,是不是所有款项都对中国的发展不利的?让学生讨论,比方沿海城市的开放后的繁荣,比方领事裁判权对中国法制的推进,都给学生打开了思路;第二观点是为什么所有的列强都来欺负中国?有学生说中国是块肥肉,有学生说西方的霸权侵略主义。可老师通过学生欺负学生的生活道理告诉大家,当一个学生被所有人欺负的时候,一定是这个学生本身出了大问题,大家都看不惯了,所以都来欺负他了。魏老师认为,这般思维的推进才是历史课真正的价值所在。
再一本《教师的力量》。书文通达流畅,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老师底蕴丰厚明白,很多观点都是常识,却不是所有当老师的皆可清晰表述的,要把老师做明白,其实就是把人做明白。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不要老想着去改造别人的灵魂,先把自己的灵魂收拾利索。书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就是“寻求一种静谧的激情”,不能否认教育需要激情,但需要的是一种静谧的激情,是各种状态的平衡。当下的教育已经很繁闹了,更加需要一种安静。
读完魏老师的书,我更加能感受名师到明师的重要性,名气之事不可能面面俱到,人人获得,而明师却是老师终身可以有望追求的东西,因为其一直与生活经验生命体认相联接。老师一定最能明白学生,最想明白自己,进而明白情理物事周遭世界。进一步梳理做老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又或者说回归做老师的常识,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其一,教师本身就是一个职业,要加强职业的归属感与专业性,也要照应职业的世俗性,简单点说,教师也是人,如果非要把老师逼作神,那么神是不会教人的。老师更要懂得自我存在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不想当老师挺好的,那就干点别的,当你具备教育的情怀,到哪都可算个业余的教育家;其二,老师的职责是把学生当人看,真心与他们当朋友,不要成为自己学生时代讨厌的老师的形象,教育无非就是将心比心,心诚则灵,走进学生,他们每一个人背后都有故事;其三,课堂一定是综合性的,要利用各学科的整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感觉,这些综合性都通过思想的推进与颠覆来构建的。学生一堂课最大的收获无非是思想上有了新的变化;其四,评价一定是长时间的,过程性的,急功近利根本不是为人处事的状态。特别是教育,要放眼未来,谨慎调整。比方说高考,不能大动。可考试是基本素养,关键是考试内容的选择性与针对性,关键是可不可以分两个时间段报考,选择自己考得最好的一次成绩择校,没考的也能补考,不要一考定终身,要充分调整考试的价值观,不要认为没考上一流大学就没有意义,不要高考一结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不是所有人都要高考的。技术中专,职业高中都是很好的选择,这些事都需要时间来调整。我们的教育其实是塑造人的价值观的,多年来,我们比拼各种成绩荣誉,争当状元建设特色名校,都把教育的基本观念搞乱了,社会的浮躁不能说没有教育的起哄。
最后,老师与学生是双主体互动,偏向任何一方都不是常态。如果一个老师很累很浮躁,学生一定也会跟着很累很浮躁。有感教育,其定是师生互动及双赢。如师者艰辛而无半点欢愉收效,无非教育的苦果。思绪一转,想到这个学期,我还见到了李镇西老师,不能不说他很有名。样子憨厚,语言干脆,整体形象其实有点土,可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是明师,一句套话没有,很快就进入了他对教育很清晰的认识。说他修改学校校训,以前的校训是什么团结奋进。没意思,也没什么意义,教育一定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就改成了因我的存在让别人感到幸福。教育局为了保证学生安全,不让老师带学生春游。李老师依然我行我素,他有他的教育原则,这个原则不是学校的,更不是教育局的,而是作为明师的教育立场,一定要多带学生去亲近大自然,和学生们在大自然中玩耍。他回应上级,我没有带学生去春游呀,是他们带我去的。语言中性情毕露。他还谈到了教育与医疗的关系。说他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医生询问他是干嘛的,他说是教师,医生和道,我们都一样,都是研究人的。李老师表面应和,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你的那个人,病怏怏的,毫无生气,怎能跟我的这些青春无敌,朝气蓬勃的学生想比。
名气害人也可救人,终归是个人的选择与回应。愿天下名师都是明师,明师是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