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对当时的罗马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汉朝北方的匈奴人
在文章开篇需要提到的是,如今阿提拉所领导的匈人(欧洲人口中的匈人)和盘踞在中国汉朝北方的匈奴人是否为同一人种,如今尚且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本文在此不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居住在汉朝北方的匈奴人的聚集区
公元5世纪前,匈人来到欧洲大陆。其社会组织为游牧部落,并没有固定的生活区域和经济来源,所以常常以劫掠为生。在对某一地区进行洗劫过后,匈人便拔营起行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度让欧洲人感到十分苦恼。
到了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期,匈人开始和罗马帝国建立起了联系。当时罗马帝国刚刚分裂成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阿提拉则是被当做人质进入了西罗马境内。与此同时,西罗马帝国皇帝弗拉维乌斯·霍诺里乌斯为了表现自己与匈人言和的诚意,也送了一名人质到匈人的部落之中,即弗拉维斯·埃蒂乌斯。这看似无心的人质交换事件,却对阿提拉的崛起之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匈人内部担当人质的弗拉维斯·埃蒂乌斯
承继单于之位,领导匈奴人走向扩张
在随后的时日里,阿提拉常常和罗马的上层贵族接触,逐渐掌握了罗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对他以后入侵罗马帝国提供了帮助。而当时的罗马贵族也并没有想到未来的某一天,阿提拉会成为帝国的敌人,因此也没有在诸多领域对他加以限制。
匈人首领阿提拉
阿提拉在罗马宫廷生活的日子里,匈人部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烈变化。公元432年,匈人部落在卢嘉的努力下重新整合在了一起完成了统一,他本人也成为了匈奴的首领,即单于。可惜卢嘉在完成统一大业后不久就突然去世,单于之位便空悬了出来。
与此同时,阿提拉奉命赶回匈人部落,与其兄长布莱达一同分享了单于的权力,二人对匈人实行共治。或许是在罗马宫廷的生活改变了阿提拉,在他返回部落后不久就谋害了布莱达,成为匈人唯一的首领。在布莱达遇害之前,二人曾经与拜占庭帝国缔结过一个盟约,被视为匈人脱离罗马帝国的控制并逐渐崛起的转折点。对此,英国诺丁汉大学古典文学教授E.A. Thompson(E.A.汤普森)在《Attila》(阿提拉)一文中曾经提到:
'The empire that Attila and his elder brother Bleda inherited seems to have stretched from the Alps and the Baltic in the west to somewhere near the Caspian Sea in the east. Their first known action on becoming joint rulers was the negotiation of a peace treaty with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which was concluded at the city of Margus···the Romans undertook to double the subsidies they had been paying to the Huns and in the future to pay 700 pounds of gold each year.'
(译文:阿提拉和他的哥哥布莱达继承的帝国似乎已经从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和波罗的海延伸到东部靠近里海的地方。他们成为联合统治者的第一个已知行动是与东罗马帝国谈判缔结一项和平条约···罗马人承诺将向匈奴人支付的补贴增加一倍,并在未来每年支付700英镑的黄金。)
阿提拉即位之初,势力范围就已经抵达了阿尔卑斯山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阿提拉布莱达继承权利之时,匈人的势力就已经得到了成倍的扩大。不仅治下的领土面积非常可观,想来军事力量也一定不会太差,否则也不会让拜占庭帝国皇帝同意与其签订条约。
在笔者看来,布莱达之死是匈人历史发展进程和阿提拉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自此之后,阿提拉就修改了匈人对罗马帝国的外交政策。其中以对拜占庭帝国的外交政策最为激进,常常与其发生矛盾冲突。从这里开始,阿提拉的野心就逐渐浮露出水面了。
拜占庭帝国的象征双头鹰
对于西罗马帝国,阿提拉一直与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和平关系,但阿提拉不可能不觊觎西罗马帝国的土地和财富。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阿提拉的力量依旧非常弱小。即便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自分裂之后就一蹶不振,但依旧能够对其形成绝对的压制力。所以阿提拉才会先行稳定住和西罗马帝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便寻求更多与拜占庭帝国对抗的机会。
与阿提拉缔结和约的拜占庭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
进攻拜占庭帝国,获得大量利益
拜占庭帝国皇帝与阿提拉和布莱达签订条约这件事,在当时并非是一件'稀罕事'。自从罗马帝国分裂以来,东西两大帝国就常常遭受周边地区蛮族的侵袭,国家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对此拜占庭的做法是'花钱消灾',即承诺每年给予周边的侵略者们足额的财富,换取他们与帝国的停战。当然,如果匈人的力量不足以撼动拜占庭帝国的话,那么帝国皇帝又为什么要与其签订这项条约呢?
阿提拉与拜占庭帝国就是在如今塞尔维亚境内缔结的合约
不过这次拜占庭人的打算落空了,阿提拉并不满足每年得到的那一部分'贡金',他所想要的是整个拜占庭帝国的财富。与此同时,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也并没有放松警惕。为了以防万一,他一直在积极发展帝国的军事力量,这不仅能够帮助拜占庭人防御匈人的突然袭击,还能够有效抵抗其他蛮族的侵略。公元440年,阿提拉撕毁先前的和约,放纵军队对帝国的边境城市进行劫掠。拜占庭曾经尝试过与其调解,最终还是无果而终。由此可见,阿提拉已经做好了进攻拜占庭帝国的准备。
拜占庭重骑兵
很快,原本属于拜占庭控制的色雷斯地区和多瑙河沿岸就被匈人所占领。此时拜占庭的主力部队尚且还在北非地区与汪达尔人纠缠,这也间接为阿提拉入侵至帝国腹地提供了便利。当阿提拉对帝国宣战一年后,帝国皇帝才把主力部队调回防御本土。
当帝国军队的主力完成部署之后,匈人入侵的脚步才被遏制。或许是阿提拉没有意识到拜占庭还藏有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所以攻击才会受挫。后来的事实证明,拜占庭的主力部队依旧不是匈人的敌手,没过多久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就面临着被攻陷的危险。
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图
此时君士坦丁堡周边的城市和要塞都已经被阿提拉所攻陷,从各地赶来支援的援兵也都被歼灭在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之下。如果不是君士坦丁堡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后期人工强化过的城墙,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或许将会至此结束。
不久,狄奥多西二世开城乞降,双方达成了新的停战合约。对此,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莫任南在《冒顿和阿提拉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一文中曾经提到:
'阿提拉善于团结部众,重用人才。其身边重臣,不仅多匈奴人,还有罗马人,东哥德人,吉皮底人。阿提拉作战勇猛···他挥兵南侵,威逼东罗马年贡黄金700磅···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北希腊的温泉关,捣毁城镇七十余座,迫使东罗马献出黄金6000磅,并规定以后年贡黄金数额增至2100磅···'
阿提拉的帐下明显还有罗马人的存在
上述材料明显指出了阿提拉进攻拜占庭帝国所获得的利益,但实际获得的应当比这更多。在向君士坦丁堡进攻之前,匈人的部队已经对沿途的城市和村庄进行了大规模洗劫,所获得的战利品也颇为可观。
这份城下之盟和约的签订,对于匈人和拜占庭人双方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阿提拉在与狄奥多西二世签订这份和约后,等同于每年都拥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匈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以供发展的弊端。即便贡金的数量还略有不足,但至少聊胜于无。
对于拜占庭来说,这份和约的签订无疑对帝国产生了大量的负面影响。首先,帝国皇帝必须花费大量的财富来赎回在战争中成为匈人俘虏的士兵。其次,他还需要每年支付给阿提拉一定数额的贡金,这对于帝国财政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此时的拜占庭正处于颓势期内,所以这份费用对帝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强盛时期。
阿提拉入侵后,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图
调转枪头进攻西罗马帝国
公元450年,阿提拉终于准备对西罗马帝国下手了。这一年他向帝国皇帝提出,愿意帮助其对抗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和匈人算得上是老对手了,早在公元4世纪初期时,匈人就将西哥特人赶出了原本的领地,自己则占领了西哥特人的地盘。
西哥特人也曾经入侵过罗马帝国
不过,西罗马帝国皇帝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与匈人结盟无疑是引狼入室,所以暂时没有给予相应的回复。到这个时间节点为止,双方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和睦,并没有发生什么冲突,但是突然发生的一个变故直接导致了双方关系的破裂。
这一年,帝国皇帝的妹妹霍诺利亚主动提出要嫁给阿提拉,并得到了阿提拉的同意。但阿提拉还向帝国皇帝索要了半个西罗马帝国,这是帝国皇帝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接受的,这次事件无疑成为了阿提拉挥兵攻打西罗马帝国的导火索。
西罗马帝国疆域图
公元451年,阿提拉举兵攻入西罗马帝国境内,目标直指如今法国高卢地区。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斗争多年的西哥特人和西罗马人在这一时刻走到了一起,双方缔结了军事同盟,以求一同抵抗阿提拉的入侵。
有趣的是,统领西罗马大军的主将正是当年被送到匈人中担当人质的拉维斯·埃蒂乌斯,双方列阵于沙隆地区,战火一触即发。这真可谓是冤家路窄,二人都对对方的战法和指挥习惯都了如指掌,拉维斯·埃蒂乌斯无疑是阿提拉崛起以来遇到的最为强劲的对手。阿提拉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据说他在战前就已经做好了战败的打算。
沙隆之战中的匈人军队
这场战役进行的异常惨烈,双方都付出了血的代价。虽然最终西罗马帝国获得了胜利,但与其协同作战的西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却不幸阵亡。原本拉维斯·埃蒂乌斯已经对阿提拉的匈人军队完成了合围,但在最后时刻还是选择了撤军后退。对此,马里斯特学院哲学教授Joshua J. Mark(约书亚·J·马克)在《Article》(条约)一文中提到了沙隆之战对当时的局势产生的影响:
'The event is significant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not the least of which is that it stopped the Hunnic invasion of Europe and so preserved the culture. The battle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European forces were able to defeat the Hun army and keep them from their objective. Although he would regroup and invade Italy the following year, Attila's aura of invincibility evaporated after Chalons, and he would actually concede and withdraw from Italy the following year. '
(译文:这一事件之所以意义重大,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阻止了匈奴人入侵欧洲,从而保存了文化。这场战斗也是欧洲军队第一次能够击败匈奴军,并使他们远离目标。尽管第二年他会重新集结并入侵意大利,但阿提拉的无敌光环在查伦人之后消失了,他实际上会在第二年认输并撤出意大利。)
阿提拉帝国疆域图
后世普遍认为,拉维斯·埃蒂乌斯是故意留给了阿提拉一线生机,为的就是保障西罗马帝国能够在混乱的局面中生存下去。此时能够威胁帝国的力量只有两股,其一为西哥特人,其二为匈人。在匈人崛起之前,西罗马帝国一直遭受着西哥特人的威胁。如果不是阿提拉崛起的速度过快,且在短时间内就击败了强大的拜占庭帝国,西哥特人也绝对不会与西罗马帝国结成同盟。
无论是西哥特人还是匈人,此时都处于崛起的阶段,而西罗马帝国则早已经日暮西山。因此,拉维斯·埃蒂乌斯才会竭力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尽可能延长帝国的国祚。当然,拉维斯·埃蒂乌斯的打算最终还是落空了,阿提拉并没有放弃对西罗马帝国的征伐,而是将目标放在了其他地区。很快,帝国的其他地区又被匈人所攻陷。不过仅仅过了几年,阿提拉就突然暴死,匈人的侵略计划也就至此宣告终结了。
阿提拉戎装雕塑
结语
阿提拉的崛起,对于当时的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阿提拉对拜占庭帝国的进攻和对君士坦丁堡的围困,直接加速了帝国的灭亡。同时因其消灭了大量的帝国军队,导致帝国在防御其他蛮族入侵时变得更加无力,帝国利益在此后的时日里一直在逐渐流失。不仅如此,因拜占庭帝国需要每年缴纳给阿提拉足够的贡金,且帝国财政早已经无法支撑这样的庞大开支,所以只能通过对搜刮民脂民膏的方式来凑齐,这也激起了帝国的内部的矛盾。
反观西罗马帝国,也并没有比拜占庭帝国好到哪里去。虽然拉维斯·埃蒂乌斯曾率军予以匈人重创,但在此后与阿提拉的博弈中却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接连战败于匈人的军队,且丢失了大量的城池和土地。如果不是阿提拉突然死去,或许军事力量本就羸弱不堪的西罗马帝国所面临的结果会比拜占庭帝国更加糟糕。
毋庸置疑的是,阿提拉所建立起来的阿提拉帝国,已经让周边的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感到恐惧。可惜的是,在阿提拉死后不久,阿提拉帝国就开始迅速瓦解。他的帝国被各个军阀分割成多个小块,相互之间不断攻伐,严重消耗了帝国的国力。这一点,与当年亚历山大帝国的遭遇几乎如出一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经被阿提拉所统治的各个民族开始反抗匈人的统治,最终彻底颠覆了帝国的根基,阿提拉帝国随之走向灭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