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茶の寒 2024-06-12 20:41:45 自唐陆羽起便有言茶之寒,明李时珍更是从药理的角度对茶之寒进行了阐释。然时至今日,也不知何故,似乎出现了一种盲目“去寒、避寒”的思想倾向。这可就有悖于茶理了……先看看陆羽他老人家在《茶经》里是怎么说这“茶之寒”的吧: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何意?茶性寒,最适宜精行俭德之人作饮。因为对行为的严于律己,以及对品德修养的修炼都是很劳心伤神的,动辄便“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服”。这时若能喝上几口茶,那便神清气爽堪比醍醐、甘露了!再看看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是怎样诠释茶之寒的: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大略的解释下:茶性苦且寒,其气沉降,故能降火。火降则神志清明。……少壮胃健,心肺脾胃之火盛,故与茶之寒相宜:温饮则火沉降之,热饮则火升散之。兼解酒食之毒(消食),使人神思爽,不昏睡,茶之功也。虚寒血弱者,本无火可降,若久饮则成寒疾,此茶之害也。老百姓喝茶往往讲究不到这些,最终便流于其弊还不自知。那这“茶之寒”究竟为何呢?“茶之为用,味至寒”,——茶之为饮,就是在喝其寒,用其寒以沉降其火,并获得清神醒脑的功效。正如冰镇西瓜用以平复炎炎夏日之燥热,少见数九寒冬抱着半拉冰镇西瓜跟那儿啃的。所以茶之寒是有其功用的,只是需要你泡对了、喝对了而已。但今人皆以茶寒为“毒”,避之不及。实大谬矣!“寒”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就是那些多酚类的茶碱、咖啡因等刺激物。之所以提神醒脑,便源于此;之所以消食去滞,也源于其刺激了肠胃蠕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茶喝的就是这茶碱、咖啡因。或者说,不含茶碱、咖啡因的饮料就不是茶。如所谓的花草茶、沉香叶茶、大麦茶、陈皮、牛蒡之类。那为什么人们还谈“寒”色变,避之不及呢?因为好东西也是讲究用法跟用量的。当年那么好的人参,让二子一整根儿炖给了陈老爷子吃,老头儿不也是热的受不了直跟大雨里跑步么。所以但凡喝茶喝出来胃寒、胃滞等症者,大都是因为“饮之既久”,喝过量了。具体什么过量了呢?就是这茶碱、咖啡因。如果你能把控好那每一口的浓度上限,那就不会因为过浓而一口下去胃便有了不适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明确“标准浓度”;只要你控制好一天的摄取上限,就不会在茶罢安歇之时才感觉到胃不舒服,或有影响睡眠。每个茶友都该对自己的这两个指标有所意识,不然早早晚晚你也会受那“茶寒”所累。有人说我想更刺激些,不怕寒!是不是就可以喝浓一些?这里用盐来做个类比:都知道盐吊百味,要做出一种食材的本味往往要加盐。但并非说你希望这味道更好就要加更多的盐啊!那只会过咸,而死苦。盐要适度,才能以咸吊出食材之至味。茶亦如此,别说过浓喝起来苦,就是咬牙咽下去也会有一部分人立马就胃痉挛了。所以有品者都是在追求适口浓度,而只有如刘姥姥之流才会觉得“……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理解到这一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云南大叶种有其品饮价值的优势,就是因为其刺激物的含量要高;为什么大都认为生普的汤感过于浓强,就是因为冲泡把控不得法;为什么人们对老茶更能接受,因为陈化损失掉了一部分刺激物;为什么熟普相对生普的品饮价值降低了不少,但却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就是因为渥堆的湿热反应也破坏分解掉大部分刺激物。回过头看,有人认为“六大茶类工艺的递次出现是在追求尽可能降低茶中多酚刺激物的含量”。这应该不是特别的准确,因为如此一来极端的选择不喝茶就是了,但显然不是这样。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工艺的层出不穷应该是在追求适度多酚含量下汤感风味的多样化,而非一味降低多酚含量。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了开汤控制上来:通过开汤技术,将多酚刺激物的浓度把控到位,让品饮者体验一口浓度适宜,滋味优异的汤感。这才算是你对“茶之寒”理解到位,体会到位了……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赞 (0) 相关推荐 夏季喝茶养生,但这八种人不宜喝茶 夏季喝茶好处多,但是并非意味着人人都适合喝茶.那么,什么人不适合喝茶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便秘患者不宜饮茶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鞣酸.咖啡因等物质,茶多酚可以收敛胃肠黏膜,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 长期喝茶竟导致重度贫血!喝茶不当,比喝酒更伤身!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品种数不胜数. 喝茶,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但如果饮用不当,喝茶有可能比喝酒更伤身! 最近,长沙的一位65岁老人,因为长期喝浓茶,引起 ... 开汤哲学:潮汕工夫茶盖碗泡法开汤过程浅析 此前同雨尘兄交流茶学观点,他提到了潮汕工夫茶,并对其开汤过程给出了详尽的描述,我也将据此给出基于"空山流"开汤理论的理解与解读. 现将雨辰兄相关描述内容原文转载如下: 醒茶护胆:醒 ... 开汤哲学:所有茶,都值得被重新开汤 罗振宇很看好语音这种传播形式,-- 它解放了你的双眼与双手,使你在很多单纯的重复性劳动中能够通过听觉持续获取知识信息. 所以他总是骄傲的说:要用这种音频形式把所有知识再重新生产一遍 ~ ~ 于是我开始 ... 开汤哲学:中国茶的底层结构与顶层设计 这个话题我们显然要从上往下讲,不然会乱.那我们就先说"顶层设计".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茶的顶层设计同其他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这历经千年却又历久弥新的中国传 ... 开汤哲学:体感与茶款品级的相关性 遥想"铁观音时代"只讲水.香.兰韵,从没说到过体感.虽然之后的岩茶也偶有提起,但人们大都还没太在意. 直到普洱茶的出现,体感才被摆在了桌面上,而且你应该记得,是被台湾茶人拿出来摆上 ... 开汤哲学:茶の鲜 若干年后回看,这将是一篇之于建立汤感呈现标准的奠基性文章-- ---- 鲜,是一种纯粹而原始的味觉体验.鲜者,鲜活.新鲜之谓也,反映了作为能量物质的优异品质,是优秀的取食对象,推荐食用.甚至如河豚与某 ... 开汤哲学:茶の鲜(续) 关于"鲜"的强度问题,感觉还需要补充两句. 鱼羊谓之"鲜",但鱼腥.羊膻,--你会把这些跟鲜的感觉联系起来么?此外还有个鸭骚.肠臭,很有批好此者. 你说,&qu ... 开汤哲学:习茶次第论 时逢盛世,故好茶者众,习茶者甚,然有闻习茶之次第者罕矣,非不屑也,实不知耳.今示之. 佳肴美馔,入口为本,进而关注烹调与食材的选择.尚有余力或精益求精者才会进一步涉猎食材的种植.饲养与加工,而这种情况 ... 开汤哲学:让茶回归体验消费 作为首家,同时也是唯一一家提供专业开汤服务的茶学机构,我们选择以"泡茶收费"为主营业务与盈利模式. 这让大部分习惯了免费泡茶.免费喝茶,只寄希望于买卖茶品来盈利的同行多少有些不解, ... 开汤哲学:茶之过萃 这几天见朋友们在鼓捣茶和咖啡,--用盖碗冲咖啡和用咖啡器具来泡茶.玩得不亦乐乎~~ 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这原本是咖啡中的一个概念--过萃. 过萃,本意指过度萃取,内质中呈现为负面感受的物质也一同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