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完美的陈宫(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昨天说了,《三国演义》捉放曹那一段,陈宫的所作所为也并没有多么露脸。其实在《三国志》里面,陈宫在捉放曹当中根本就没有出现。他第一次出场就是在和吕布一起起兵反曹,当时陈宫是曹操的部将,当时曹操发兵征讨徐州,给自己的爸爸报仇。陈宫趁机和张邈一起给曹操的后院点了一把火,把吕布招来一块儿对抗曹操,差点让曹操无家可归。
陈宫露了这一把脸之后,后面基本上就是聋子的耳朵——配的。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布与宫”,就是说这事是吕布和陈宫一块干的,而大多数时候都是吕布自己在做事,《三国志》提到陈宫的次数少得可怜。而且陈宫根本没有自己的传记,就是在曹操和吕布的传记中出现几回,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所以陈宫在真正的历史当中可以说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最后在白门楼,吕布求刘备救命,刘备来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这些《三国演义》里的情节在正史当中都有,但陈宫跟曹操的对话在历史当中却是子虚乌有。最后《三国志》只是说“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就是说吕布和陈宫、高顺一起被斩首。裴松之先生的《三国志注》当中给高顺又补叙了一段,说高顺没有不良嗜好,会带兵,他带的部队战斗力很强。但裴松之也没理会陈宫,没提到这个人。陈宫基本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
只是到了《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先生看陈宫顺眼,给他加了很多情节,陈宫的形象也被拔高了不少,基本上是一个正气凛然的人物。毛宗岗先生在白门楼陈宫就义这段中连批了三个“硬汉”,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不过回看《三国演义》前面的情节,我发现陈宫的形象也算不上多么完美,也有很多瑕疵。
陈宫和吕布起兵,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靠刘备。后来刘备和关羽去攻打袁术,张飞喝醉了酒,打了吕布的岳父曹豹。曹豹给吕布写信,让吕布给他报仇。按说这事是张飞不对,但吕布在无家可归的情况下被刘备收留,多少也有些人情不是?您看陈宫说什么:“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撺掇吕布袭击徐州,把徐州据为己有。按说在乱世争雄当中,这一步没有什么。但您陈宫不是以君子自居吗,还跟曹操说:“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说曹操奸诈,那您呢?您不也这样吗?
夺了人家刘备的徐州,下一步陈宫又让吕布把刘备请回来,把吕布原来驻扎的小沛让给刘备驻兵,他说是这样可以让刘备和吕布互为羽翼,共抗袁术。这陈宫你叫有脑子啊?刘备也是一代枭雄,是那个忍气吞声的人吗?你能拿了人家的徐州,人家难道不惦着夺回来?这就是给自己埋雷,这他还好意思说“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那意思吕布不听我的,真听了我的,还不一定谁输谁赢呢。我说呀,真听了您的也够呛。
到后来,袁术给自己的儿子提亲,要娶吕布的女儿。您说袁术在《三国演义》里是什么人,冢中枯骨啊。而且冒天下之大不韪,弄个皇上当,主动把自己往众矢之的的靶子上送。基本上就是马路边的痰盂人人啐。虽然那会儿袁术还没有称帝,但陈宫总说吕布不听自己的,那您自己也得有点眼光,看长远一点不是?这点眼光都没有,您还好意思埋怨别人?
吕布在徐州时,陈珪陈登这父子俩一直就拆吕布的台,这点陈宫似乎是看出来了。后来袁术起七路大军攻打吕布,陈宫告诉吕布:“徐州之祸,乃陈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禄。今日移祸于将军。可斩二人之头献袁术,其军自退。”毛宗岗在这句话之后就批“此时即杀陈珪父子,袁术必不退兵,陈宫此谋甚左。”毛先生也不认可陈宫这主意,但陈宫是不是真发现陈氏父子包藏祸心呢?
咱们看看后面,曹操攻打萧关,守萧关的就是陈宫。陈登两头骗,这边和吕布说举火为号,攻打曹军,那边跟陈宫说曹军奇袭徐州,让陈宫去救。陈宫就真信了,结果吕布和陈宫自己跟自己打了大半夜。吕布一直信陈登,上当无话可说。而陈宫一直对陈氏父子不信任,怎么这会儿那么听话,都不琢磨琢磨就上了钩。当然,这也是老毛病了,在吕伯奢家就这样。但这也说明了陈宫并不是看出跟自己同姓那爷俩不地道,而是看他们得到吕布敬重,心里不痛快,争风吃醋的表现。
再看最后,曹操兵围下邳,陈宫让吕布出城驻扎,自己在城内,互为犄角之势。后来吕布他老婆不想让吕布出去,想让吕布在自己身边保护自己。吕布是个媳妇迷,也就不出去了。再看陈宫,就会说一句:“吾等死无葬身之地矣!”都到这份儿上了,您试着出去守城外行不行?反正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您就死马当活马治呗。这只能说明他也不想出去,把苦活交给别人,您自己就不想着动动?
当然,虽然毛病不少,但陈宫最后在白门楼的表现还是称得起硬汉的。毕竟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而且最后曹操“有留恋之意”,他是真不想杀陈宫。而且陈宫引颈就戮时“众皆下泪”,这里面肯定有曹操。三国人物中,刘备哭的时候不见得是真感情,但笑的时候一定是真心实意。曹操正相反,哭的时候都是真感情,笑的时候则未必,他的笑包含的内容很多,下一段咱们就谈谈曹操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