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贺兰山,贺兰石
———————————————————————————
阅读更多游记图文,请“阳光户外”添加关注。
———————————————————————————
贺兰山,贺兰石
摄影/文字 阳光脚步
贺兰石,又称吉祥石、碧紫石,为宁夏五宝之首。贺兰石名满天下,被誉为宁夏的“蓝宝”。贺兰石产于宁夏贺兰山2600米左右悬崖上,是大自然经过数亿年的磨练而形成的“精灵”。贺兰石形成于十三亿年前,因地壳变动、泥沙沉积而形成,属于水成岩;质地均匀细密,清雅莹润,绿紫两色,天然交错,刚柔相宜,叩之有声。
贺兰石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济。色泽清雅莹润,紫中嵌绿,绿中附紫,紫绿两色天然交错,有玉带、云纹、眉子、石眼等形状,美妙多姿,是一种难得的雕刻石料。用它雕刻的贺兰砚图案千姿百态,作为工艺品,深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似云、似月、似水、似山的图案,雅趣天成,经能工巧匠精心雕饰,因而每款饰品色样世上独一无二。贺兰石产于宁夏贺兰山滚钟口, 其开采历史已200多年。清末已流传“一端二歙三贺兰”的说法,说明贺兰石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工艺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贺兰石除用来雕琢成砚台,还可用来刻制印章、镇纸、笔架等文房珍品,被誉为宁夏五宝之一,远销国内外,是个人收藏、馈赠友人的艺术佳品。
贺兰石产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贺兰山悬崖上,形成于18亿年前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是地层中染色沙质极岩在自然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块状岩体,构成贺兰石的矿物非常微细,只有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而相互聚结又特别紧密。就在这般细腻基底上,均匀散布着许多比较坚硬的石英粉和铁矿物微粒,它们恰似在贺兰石中嵌入了“硬质合金”,刚柔相宜,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石料。它质地细密、古雅莹润、紫绿相间、交错辉映、刚柔相宜、叩之有声,石料结构均匀、呈天然深紫和豆绿两色,经能工巧匠雕刻制成的贺兰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的特点,加盖后砚内余墨数日不干不臭,雕刻艺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态的砚,历史上贺兰砚曾与端砚、歙砚齐名,素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贺兰砚发墨迅速,不郁结,又耐用,带盖的贺兰砚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誉,它不仅是文房四宝的实用品,而且是珍贵的工艺收藏品,深受历代书法家、画家的喜爱。
笔架山是贺兰山前的一个险峰,距银川市三十公里。由突兀陡峭的笔架山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西攀登,穿过浓密丛林,翻过层峦叠嶂,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即可到达海拔二千六百余米的小口子沟沟源,从这儿举目西望,可见一条岩层,宛如紫色的彩云。这就是现今贺兰石的故乡。如果正值采石季节,还可以看到那隐现于云雾山中、险崖之上勇敢顽强的采石工人。唐朝诗人李贺所描绘的“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动人画面,仿佛重现眼前。
据考证,贺兰石已三易采地。清乾隆年间在笔架山前沟开采;清末在后沟找到了优异石层,今天还可以在这里见到旧时采石硐的遗迹;现今则移到贺兰山山脊处的小口子沟沟源,这里石质更优,蕴量丰富。
传说古贺兰国有位公主叫坦依·贺兰,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地善良。坦依·贺兰不顾王室反对,与身份卑微的武士阿拿结为夫妻。她还鼓励部族的青年男女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后来阿拿在抵御外族的侵略中战死沙场。坦依·贺兰守护在爱人的身边,日夜祈祷,流下的眼泪化作清秀莹润的彩色石头——贺兰石。在爱的感招下阿拿终于起死回生,从此俩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纪念公主和阿拿的爱情,人们将贺兰石称爱情石和吉祥石,并把它当做爱情的信物和幸运的象征。人们相信贺兰石是种极有灵性的石头,相信贺兰石不但能达成自己的愿望,促进恋人们心灵共鸣,而且能够改善人的运程。传说如果有人能将七块贺兰石叠起,就会遇到自己命中注定的缘份。
最早见有贺兰石及其刻砚记载的,可能要推《宁夏府志》了。在其“地理山川”一节里有这样的描叙:“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
清朝光绪年间宁夏知府赵惟熙《研山斋》诗道:“贺兰富研材,堆砌成小山。夙有临池兴,薄书傥余间。”
1963年12月,董必武视察宁夏时,也曾为贺兰石砚提诗:“色为端石微紫深,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
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就是用贺兰石制作的石砚“牧归”。
著名的贺兰石砚,是宁夏的传统工艺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浩瀚长达200卷的《当代中国》丛书中,其中《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收录了端砚、歙砚、洮砚、贺兰砚等八大名砚,贺兰砚名列第四。
《乾隆宁夏府志》记载: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贺兰石,古朴典雅,造型优美,石质细腻。且天然紫绿双色,紫中嵌绿,绿中镶紫,交相掩映,别具特色,制作成砚,堪与中外驰名的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相媲美,深受文人墨客的珍视和推崇,素享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美誉。
贺兰石是一种水成岩,其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坚实嫩滑,刚柔相济。紫、绿两色天然交错,斑斓秀丽。有的石质镶嵌“玉带、云纹、眉子、石眼”等特殊结构,有的石质色泽与纹理犹如山涧流水、花草鸟禽、人体形物、小虫河鱼等奇形怪状图案,天然成趣,文雅美观,是用于制作砚台等工艺美术品的上等原料。
用贺兰石制成的砚台,图案清新,造型奇特。叩之有声,呵之见水。贮水不耗,发墨光润,磨墨无声,不拔笔毫。加盖后,砚内余墨数日不干不臭。贺兰石尤以紫端为最佳,次为羊肝色和豆绿色。
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贺兰石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据有关部门勘测,贺兰石仅分布于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口子、小口子到拜寺口地区,初步求得的总储量为35.23万立方米,而可供开采的中心区储量仅有5.93万立方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更好的保护和科学开发贺兰石资源,每年限量开采贺兰原石不超过20吨,使得贺兰石制品更显珍贵。
作为银川的一名驴友,小口子贺兰矿几乎是每个驴友都要经常去的地方
那被称为驴友们拉链的行程,全程往返约12公里,不算远也不算近
有一定的海拔和爬升高度,是嫩驴们成驴的基本行程
更主要的,它还是盛产宁夏“五宝”之一的贺兰石的地方
喜欢并且能背动的话可以在那儿寻得几块漂亮的贺兰石带回家
去贺兰矿的次数已经记不清了
但从没有认真了解过有关贺兰石的一些知识和历史
开春后的第一次行程就放在了贺兰矿
很轻松的就爬了上去,并选了两块小的贺兰石带回桌案
由此也深入细致的了解了了一些有关贺兰石相关的历史和知识
从而也印证了其它一些事情
比如在为什么在笔架峰的山沟为什么有一片破碎的岩石痕迹
时光已是深春
正是扁桃花绽放的季节
那是一种只有北方才有的耐寒耐旱植物
满身尖刺,春来花开,有花无叶
一般生长盛开在沙漠、山岩
花朵不大花色并不鲜艳
但却透着一种自信、坚韧和娟秀
刚进山口就碰到一群岩羊
随着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野生的岩羊已经不怎么怕人了
只是在靠的很近时才快速的躲开
身形矫健,爬山攀岩快如闪电
依然是阳光灿烂
气候有点凉
阳光的照耀下随着不断地攀爬
依然满身是汗
沟里还有没有完全融化的冰
似乎已经与山岩融为一体
分不行它们的形样与颜色
沿着贺兰庙旁的沟上山
一路有些地段还是比较危险的
好在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只要细心都能顺利通达
万物葱茏
一切生命都在待春勃发
山坡上生长着许多俺叫它“爬松”的植物
它的叶子和味道完全是松树的样子
但就是成片的趴在山坡上蔓延和生长
不觉间就到了贺兰矿平台
看时间还不到三小时
只是等了后面的队友四十多分钟
有手台通联知道他们熟悉和平安
因而也就自顾的上爬
西安几年,跟着那边的驴友爬秦岭,强度很大
动辄一天三四十公里的穿越近两千米的拔高是家常便饭
常常是很吃力的跟着前队
回头再爬贺兰山似乎轻松了很多
贺兰矿在过去的记忆中似乎也是比较强的线路
而今天还没觉得累就上来了
大家在平台上吃饭
俺则进一步上到山尖贺兰石采矿点
细细的观赏着这宁夏的五宝
成片的贺兰石,看哪块都漂亮
可惜大的背不动,只选了两块小的带回来算作记忆
多少也有点悲哀的感觉
一座山峰被炸的七零八落
为了经济利益
损失的被伤痛的永远是自然
沿着大寺沟下山
满沟阳光、巨石、灌木
路遇一片干枯的山杨林
想起了曾经护林员的一段话
山杨是贺兰山的母亲树
在贺兰山形成后最早生长的就是山杨
正是它的生生不息的生长滋养肥沃了贺兰山
才有了其它植物的逐步生长
由于它生长速度极其缓慢,其它植物生长扎根后
汲取了极少的水分和养份
山杨争不过它们的生长速度
所以逐渐死去……
山杨,伟大的树
又是一大片尚未融化的冰
似白练似瀑布在山涧煜煜生辉
在这炎热时刻
带来一份清凉
接近山下,又遇一群岩羊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了
仔细看,身如雕塑颜如岩石
仿佛是活动在贺兰山中的一种历史
它们常常很轻松自如的越上三四米高的岩崖
让人惊叹敬佩不已
据说由于岩羊的泛滥
贺兰山管理处曾引进了二十只草原狼
希望能够抑制岩羊的繁衍生长
结果由于草原狼在山里追不上岩羊
慢慢不是饿死摔死了就是跑没了
而岩羊却越来越壮大
适者生存,这是自然不变的法则
一只锦鸡,在这儿也俗称“呱呱鸡”在不远的地方觅食
看到我们走近,一只围着叫着
估计附近有它的窝或者孩子
感慨贺兰山的植被和生态不断地好起来了
又见岩羊
在悬崖绝壁上奔跑攀爬
还不时的回过头来看看
那神情,似乎在说:你们也来呀
大山属于你们,我们只是过客
小白塔,滚钟口的标示之一
悠悠嗒嗒两个多小时回到出发点
自然中行走着就是快乐的
路遇一片盛开的扁桃花
恣意,灿烂,无拘无束
感觉心境像它们一样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