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的书:勿需再穿一座城

01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记录在西南联大时,听闻一多先生讲古代神话的课,

他这样说“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如今,听任何课,都几乎唾手可得.

穿一座城去听课,也许曾经代表求学辗转不易,现如今再有人这么做,大概可以算是一种对自己的极度浪漫.

知识便捷究竟好不好?

当然好,一个家庭主妇,一遍炒着菜,一边戴着耳机,听着那边有人在给你讲诗经,于是抽油烟机的轰鸣声被覆盖,同时会感觉锅铲把彩椒翻炒出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而,等你坐在书桌前,正经打开一本书.

“先生风骨”,这样的字眼,就只能靠想象.

先生穿什么衣服?长衫?灰还是蓝?

神态若何?眉眼带笑还是紧蹙?

声音的高低起落,亲切还是雄壮?

一切不可再现.

那时的学生真幸福,幸福地好好做笔记,手写体,心手眼全部在线.

如今,谁还需要你做笔记,文稿早已做好,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只独独没有你自己的见解和心流痕迹,看见便赶紧收藏保存,以为这样就算拥有了.其实,只是电脑拥有了它们罢了.

我们幸运又不那么幸运.

一切都在文字.

春风亦读书.

02

最近读顾随先生这套书,真有如饥似渴的感觉.

买了不少关于唐诗类的书,就这套感觉最应心,真的能对唐诗有一点鉴赏的角度了,已经看完了一遍,觉得需要再多看几遍,难怪是叶嘉莹珍藏多年的笔记.

不过,下一次再看,要带点诗词储备来跟顾老先生对话了.

诗歌的发展顺序大概是这样的:

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汉赋、建安文学、唐诗、宋词.

诗歌有它的历史,每个诗人又有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历史,因此,独立地摘取片段来读,很难产生鉴赏力,这便是需要诗歌储备的原因,所以,即使年纪大了,记忆不如从前,我也还是觉得自己需要背一背唐诗.

比如,关于春天,移步换景的时候,能看见的就开始有诗意了:

春风怎么这么妩媚?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去了颐和园、除了说桃红柳绿,还能说什么?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春天为什么这么美?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插画师:小樱桃

最喜欢的是张旭这首《山中留客》,每到你看到人比花多,喧闹不堪,正觉败兴时,念一念这首诗,仿佛雨过天晴.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顾先生说,写诗,诗里要有“情见”与“知解”.

他说诗中应有生机.

诗人本身需为诗.

他说中国诗有三种境界:

一、夷犹:如《楚辞》、如屈原、李白,不可学,多半是天分.

二、锤炼:锤炼出坚实,如杜甫,坚实有弹力.下功夫之重点

三、氤氲:出自锤炼,因“锤炼”这一苦行得“氤氲”这一大自在.

顾先生用的很多词,本身就带美感.

这份美感不常见,除了美,还入心,如清泉流过,令心明澈.

因为这套书,买了两本佛经回来看,感觉顾随带着佛家的气息来解读诗歌,别具一格.

内容就不再多说了,要自己看.这个不能偷懒.

为什么读诗?

汪先生说,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所以,总有儿女情长,万物都是情致所在.

小女儿今天写了一句诗“桃花漫漫柳飘然”,我被感动了,虽然她平时上课,连用“问题”这个词造句都说不好,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她一直跟着念唐诗,加上中午楼下公园的一次放风,带来的春意.

我们并不需要成为诗人,成为诗人很难.

却一定要多一些诗情画意的觉知力.

这便是我的心声.

愿你也爱读诗.并常常读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