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眼”——篆刻的精彩看点,用四种方法打造

“日庚都萃车马”,为什么好?为什么被印人所熟知?

“日庚都萃车马”,围空“印眼”

这种排列,是其中重要的一点,这种“U”型的排列方法被很多人借鉴。实际上,是通过围合,形成了中间的大片空白,这种方法就是造了“印眼”,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种自然和空灵,感觉舒适。

什么是“印眼”?顾名思义,是一方印里传神的地方,就如“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眼”是传达人的喜怒哀乐最直接的部位,一枚篆刻作品,是通过“印眼”传达神韵,让僵直的排列不再呆板,让均匀的布局赋予变化,让空泛的印面增加灵动和生机。

我们先看几方汉官印。在以方正工整为主的汉官印里,相同方向、粗细的线条排列,很容易造成印面的机械呆板,但有些汉印通过一些细微的安排,即我们说的“印眼”,让印面变得更加灵动,更加有趣味了。

“征羌国丞”,笔画粗细变化营造的“字眼”

这方印靠近外边框的五处笔画,比内部的笔画细很多,显然是有意为之。试想如果这五处的笔画也是一样粗细的话,那么这方印就是一个很正常普通的官印了,但现在通过这细微的变化,营造了“印眼”,使整个印活泼起来,有生命力。

“广陵王玺”,留红形成印眼

这方印虽然整体线条基本一致,尽显高官官印的端庄肃穆,但三密一疏,“王”的留红非常凸显,成为“印眼”,让印面凭添生动。

其实这种平面的构成思想,是和现代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的。我们现在学习西方美术的都会学到构成主义、至上主义等等这些课程,其中很多的关于“秩序感”的“形式美的规律”得到广泛的应用。看这些作品,会发现和我们“印眼”的道理非常相似。

这样一幅摄影作品,黑色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只有人物部分的光亮,强烈对比,突出主体。去参照上面这方印,黑色元素——印面线条平均紧密排列;人物部分——留红,“印眼”!相似度是不是很高?

那么在篆刻实践过程中,怎样来打造“印眼”呢?初步归纳了四种方法。

一、通过笔画上的变化来营造“印眼”。

通过笔画的粗心、轻重、曲直等变化,营造生机,产生“印眼”。上面说到的“征羌国丞”实际就是一个粗细变化等例子,下面再看看轻重、曲直对比的例子。

上图左为一方三晋古玺,“丁”的笔画由粗变细,而不是和右边文字一样的细笔画。正是这个由重渐轻的变化让印面更丰富了,这就是这方印的“印眼”,这个办法被后来的很多印人所采用,如上图右的黄牧甫印章中“山”字里的竖画。

黄牧甫篆刻,“吉士”、“寿如金石佳且好兮”

上图两方均为黄牧甫篆刻,“吉士”、“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吉、士”两字都为横竖笔画,但在“士”中间小的灵动的圆弧笔画,成为”印眼“,第二方“兮”字下方的圆弧处理,和其他那些光洁直正的笔画对比。这两个曲直的处理手段破解了直来直去笔画的呆板,“印眼”虽然只是那么细微的一个表现,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通过字型的变化来营造“印眼”。

汉印“驸马都尉”

这方汉印,下部的“马、驸”二字,本来可以处理成一样大小,但这印里偏偏是一大一小,形成大小的对比,做成“印眼”,整个印就活了,有生机,妙笔生花!

其实字型变化还可以从方圆、长短等几个方面来做“印眼”,在将军印里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三、通过章法的变化来营造“印眼”。

通过章法,就是整个印面内的文字安排,通过穿插挪让等手段,让印面在和谐统一的前提下,产生一些精妙的安排,但要自然而不刻意。

古玺“事书”

古玺“事书”(上左),两个字的线条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地构成了圆弧状的“秩序规律”排列(上右),而左上角和右下角的两个部首,刚好成为这些线条上的“点”,精美的“印眼”打造!

四、通过印面的变化来营造“印眼”。

上述三种,都是字本身,除了这些,还有在印面上文字外的部分来做“印眼”,如边栏、残破等。

王福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福庵的这方多字印,本来是一个工稳印,但在边栏上,作者偏偏要给自己增加了刻印难度,把直线做小的波折变化。这么一变,秀美中多了一丝苍古,很精妙的边栏“印眼”。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

文彭的著名的一方印,四边已经残破掉了很大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残破,让印产生了一种类似断臂维纳斯的朦胧之美,更具意境。这是残破带来的“印眼”。

以上简要说了一下自己的归纳。但,“印眼”不是每方印必须要一定营造的,这是只是一个塑造篆刻作品里精彩看点的一个方法而已。也附上自己的两方陶瓷印。

赵国林佛像印

这方佛像印里,以横向排列的线条为主视觉,上部的一个圆弧围空,让佛像的头部成为视觉中心,这个区域就成为该印的“印眼”。

赵国林“废印三千”

这方印把笔画简单的“千”字单独占一半的位置,形成左右两边的疏密对比,是通过章法安排形成的“印眼”。

请大家批评指正。

#泛文化写作营##书法爱好者##篆刻爱好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