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军:《梦中的墓碑》

七绝 . 杨恭懿

作者:王英军

风扬渭水承关学,元帝怜才请入朝。

守敬协同新历创,经邦济世踏云霄。

梦中的墓碑

作者:王英军

我迄今仍耿耿于怀一件事,就是小时的某日半夜,竟梦见了一条盘踞在我家村东头田地里的一块墓碑上的白蟒蛇。

当时我正在挖荠菜,看到它那从嘴里吐出的长而细的舌头,泛着黑而亮的眼睛,顿时浑身便直打哆嗦。我惊慌失措,拼命飞奔,且哭喊着,突然隐约听到有人说:“过来嘛,我在这等你几百年了!”绊了一脚起来后,我继续往家里跑,情急之下,我狂哭不止。后来就被母亲叫醒了,我方才明白只是一场梦而已。

我把梦里的情形一五一十的向母亲说了一番,她安慰我道:“那你以后就别去杨家坟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也不知道。我心想,难道那条白蟒蛇就是墓主变的吗?它为什么说等我几百年了?此事不久就在村里传开了,有人说我小时候经常到那块石碑前玩,中邪了。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就再也不敢去了。

我上高中二年级时,班里来了一位新历史老师。我很喜欢听他的课,尤其是他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往往还夹杂一些民间的稗官野史,常常听得我走火入魔。一次课间休息,我就向他问了关于杨家坟的事。从他的口中,我才意外的收获了杨家坟墓碑的全部信息。

原来杨家坟是一代关学大师杨恭懿祖孙三代的墓地。杨恭懿生于兵荒马乱的南宋末年,他父亲杨天德由于天资聪慧、博闻强识,精通《四书》、《五经》,考中进士后,本打算走马上任博州卿城县令。可没成想,金人已大举进犯至关中、河南、四川一代。无奈之际,一家人只能四处躲避战祸。杨恭懿就是在这样国破家败的情形下成长起来的,他继承家学,矢志不移,深入研习程朱理学,虽名噪遐迩,却一身正气,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坚守气节。

蒙古人统一中国后,杨恭懿与好友许衡同受朝廷诏晋,他坚辞不就。许衡应诏后先任国子祭酒,后擢中书左丞,常在右丞相安童面前称颂杨恭懿的才德,使其声名远播。元世祖忽必烈惜其才学,派耶律申敬上门召杨恭懿进京,杨恭懿却以病推辞,引起朝野轰动。接着,太子与丞相又遣郎中张元智致书杨恭懿入朝。面对一召再召,年过半百的杨恭懿实在不好再拒绝,只得奉诏赴京。忽必烈亲自接见杨恭懿,并与他探讨许衡提出的“实行汉法”、“崇文尊儒”等建议,二人相谈甚投,他也为世祖的诚意所感动。世祖授杨恭懿为集贤院学士(掌理秘书图书等事),命他与徒单等人制定“科举之法”,为朝廷延揽人才。杨恭懿极力主张应以《四书》《五经》《大小史义》作为科考内容,从而匡正学风,以期务实致用,这些观点均被世祖采纳。除了制定“科举法”,杨恭懿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和许衡、郭守敬、王恂等人编制《授时历》。他们查考遍从秦以前《古六历》到南宋《统天历》的四十多部历书,参阅古制,昼夜测验,历时五年,终于创立了新历。其法以365.2425天为一岁,与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相当。此法从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始实施,比西方采用公历早了300多年。他们“改历”完毕后,接受世祖召见,文武大臣均列排下跪,世祖却命杨恭懿和许衡不必跪拜,说杨恭懿是凡“年少者皆受学汝者”,可“皆座共其说”,可见他在世祖心中的位置非同凡响。  

杨恭懿长期专注地从事弘扬孔、孟之道。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已经68岁的杨恭懿先后被太学属馆、中书省诏晋,他均因年事已高、不便赴任推辞,并称病告辞,归还故乡。晚年,杨恭懿仍然以儒汉文化传承的使命意识,悉心教导儿子杨寅继承家学,讲习儒家理学,弘扬关学精神。两年之后,杨恭懿在故居户牖之下寿终正寝,享年70岁,留有《潜斋遗稿》若干卷传世。杨恭懿去世后,旬邑大学者肃维斗为他撰写了墓志铭,称他“继前贤而开后觉”;大学者姚燧为他撰写了神道碑铭,称他“西士山斗,学者宗之”。

杨恭懿与其父杨天德、其子杨寅墓呈“品”字形排列,占地3000平方米,可惜三墓封土已被夷平,而墓地尚存。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他的墓碑等地面物件,均被迁移他处,难以寻觅。

原以为萦绕心头的是一场噩梦,但听了老师的解读后,冥冥之中,我才有了新的感悟和认知,我不由被白蟒蛇那句“我在这里等你几百年了”的话而震惊了!当年的梦,莫非是杨恭懿倡导的关学精神显灵了?现在看来,他应该是“关学”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果没有他凭借一己之力所展现的弘扬义举,也许就不会出现明清之际“关学”的全盛局面。

春雨过后,原野朗润,麦苗青青,站在白蟒原头,望着高高矗立的杨恭懿碑,我似乎找到了人生新的奋斗力量,这便是——崇理尚节,经世致用!

(关注ID:wang2050164243)

(书香雅韵欢迎您)

书香雅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激发民族奋进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