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粉葛根
药材名称:粉葛根
别名:甘葛
采收加工:栽培3-4年采挖,在冬季叶片枯黄后到发芽前进行。把块根挖出,去掉藤蔓,切下根头作种,除去泥沙,刮去粗皮,切成1.5-2cm厚的斜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地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药用部位:块根
产地: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
科:豆科
原植物:甘葛藤
植物情况:多年生落叶藤本
根肥大。茎枝被黄褐色短毛或杂有长硬毛。
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卵形,有时3裂,长9-21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图形。
总状花序腋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长,被黄色长硬毛;花冠紫色,长1.3-1.8cm。荚果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
种子肾形或圆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粉葛根药材性状:粉葛根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除去外皮的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质坚硬而重,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富粉性。
优等品以块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少为佳。
葛根药性: 【本经中品 葛根 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 解诸毒。】
味甘、辛,性凉,入足阳明胃经。解经气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热,达郁迫而止利,降冲逆而定喘。
葛根辛凉下达,除烦泄热,降阳明经腑之郁。经腑条畅,上脘之气不逆,则下脘之气不陷,故呕泄皆医。生津止渴,清金润燥,解阳明郁火,功力尤胜。
作粉最佳。鲜者,取汁用,甚良。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葛根为发汗解肌升阳散火要药,主消渴大热,伤寒中风,治头痛,泄泻,开胃气,解酒毒。
【大明】治胸膈烦热发狂,止血痢,通小便,排脓破血,傅蛇虫毒,毒箭伤。
【开宝】作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烦热,压丹石,傅小儿热疮,捣汁饮治小儿热痞。
【容川】葛根其根深,能以地中水气,上达于苗叶,其苗极长,象人身之太阳经,从膀胱水中,达阳气于经脉,以卫周身,故入太阳经。葛根气味较平,故发散而不伤血,根深能引水气,上达苗叶,故兼能升津液以治太阳之痉。其根色纯白,属金,又能吸水气上升,是金水相生之物,故又能引津气治阳明之燥,故入太阳阳明二经。与升麻不同,葛根根实,故升津不升气,升麻根空,有孔道以行气,故升气而不升津。
【药征】主治项背强也,旁治喘而汗出。
【用量】普通二钱至六钱。
【禁忌】多用反伤胃气,升散太过也,丹溪曰已见红密点,不可服葛根升麻,恐表虚反增斑烂。
【吴克潜】认为葛根为解热之剂,与麻黄桂枝同为伤寒要药,然麻黄发汗解表,乃解太阳皮表之邪以退热,桂枝发汗解肌,乃调和营卫解肌腠之邪以退热,麻黄治表实(汗不得出),桂枝治表虚(汗出恶风),而葛根发汗,主治则在病将由太阳而入阳明,热甚或呕或痢,必须汗出以解之,此三药之发汗不同之处。
【炮制】捡去杂质,劈成0.6—1厘米厚长条块,去灰屑即得。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 甘、辛,凉。
【归经】 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用法用量】 9~15g。{粉}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备注】 (1)葛根有发汗、退热作用,与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热症;与麻黄、桂枝、芍药同用治风寒表症而见项背强、无汗、恶风者。葛根有透发麻疹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泻功能,所以麻疹发热口渴,或伴有腹泻等症,常与升麻等配合应用。本品又能生津止渴,对热病口渴,或消渴等症,可配麦冬、天花粉等同用。本品性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有制止泄泻的作用,临床常配合党参、白术等治疗脾虚泄泻;但又可配黄连、黄芩等,用于湿热泻痢等症。
【注意】
1. 张元素:不可多服,恐损胃气。
2.《本草正》: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3.《本草从新》:夏日表虚汗多尤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