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研究】东京汴梁旧事(七)
黄河源远流长,因其浑浊色黄而得名。流经九省区,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是举世闻名的万里大川。黄河雄浑博大,气势非凡,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从远古流到今天,给炎黄子孙带来了灵性,带来了坚毅、豪放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然而,黄河却又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暴虐无羁的河水经常挣脱两岸堤防,漫溢决溃,一旦泛滥,危害甚大。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自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到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的300多年间,黄河这条巨龙在开封南北窜来窜去,不知吞没了多少人的生命,毁灭了多少美丽富饶的田园村庄,淹没了多少官府、民宅、仓库、商行……黄河水患成了开封居民生命和财产的最大威胁。
明代,黄河主流离城只有2.5公里,开封城中日夜能听到河水汹涌澎湃的浪涛声。当时的诗人张琦曾有这样的诗句:“扶竹登高回首望,黄河一线响如雷。”每逢汛期,人们就担心水患,而又无可奈何,自然常常思念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思念历史上一切治水有功的能人巧匠,甚至幻想着某种神授鬼助之力来消除黄河的灾害。于是,人们在开封南郊的古吹台上修建了禹王庙,古吹台因而又叫禹王台,并在台上增建了水德祠,以求神灵保佑他们不受洪水之苦,盼望能有一位德高望重、心灵手巧的人领着大家共治黄河,彻底解除河水的威胁。
禹王台的前身是古吹台。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于此奏乐。因而,后人把这个地方称为“古吹台”。
禹王台是以“吹台”古建筑为核心的园林,园内苍松翠柏,垂柳依依,楼台亭榭,鸟语花香。台上小庭院内,供奉着师旷的尊位,镏金塑像,生动逼真。师旷正倾注他全部精力,跪坐抚琴,他神态自若,老成持重,只见他两手起落有致,显得胸有丘壑,腹起狂澜。
据说,师旷是一位盲人,但他既是一个弹琴的高手,又是一个出色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造诣很深,辨音能力很强。在他的琴声里,充满了丰富的感情。听了他那悲伤、哀怨的琴声,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听了他那欢快、喜悦的琴声,又会使人笑逐颜开;而听了他那激越、昂扬的琴声,又能使人热血沸腾。古代有名的《阳春》、《白雪》等乐曲,就是师旷遗留下来的作品。
台上北面的一所四合院里,耸立着5间雕梁画栋的正殿,这就是禹王庙。治水英雄大禹的全身塑像就巍然屹立在庙里正中央。这塑像高达5尺,丰满魁伟,凝重端庄,双眉微微上挑,目光炯炯有神,髯飘飘欲动,唇鼓鼓欲张,额间凝聚着智慧和力量。他双手执圭,身着衮龙袍,既像传说里的降妖伏魔的神仙,又像生活中扶弱济困的长老。塑像左右有两副歌颂禹王的对联,一副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另一副是:“而耕而立去巢就庐万代永颂王功德,斯世斯民饮水知源高台重铸禹金容”。东西山墙正中,各嵌有壁画:东边一幅是《治水图》,取材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西边一幅是治水后的《行赏图》和农民《乐耕图》。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大禹治水不辞艰辛和人民对他的爱戴的情景。
禹王台西侧有一座小院,命名为“水德祠”,原祀29人,以后又增加到38人,其中有秦代的郑国,汉代的王景、徐伯表,元代的贾鲁,明代的于谦,清代的林则徐等。他们大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学家,都曾对治理水患做出过贡献。
在这些治水功臣里,贾鲁的事迹颇为生动。据记载,在元朝后期,黄河失修,当时正值伏秋大汛,黄河水暴涨,一下子将河堤冲开了一个很宽的缺口,眼看就要出现塌天大祸。这时,贾鲁迅速调动15万民工,用铁索链子把27条大船连在一起,固定在缺口上,再将船里装满石头,然后凿透船底,沉船堵口,顿时降住了企图兴妖作怪的孽龙。从此,“石船堤”堵口成了治黄史上的一个成功创举。
明宣德五年(1430年),33岁的于谦出任河南山西巡抚。他经常到黄河察看水情,要求堤岸每隔2.5公里设一座亭,指派亭长负责巡守,发现堤坝有坍塌之处,立即修补加固。在开封城北修筑一条42.5公里长的护城大堤,以防黄河水进城;并派人铸造铁犀,放在大堤上,以镇水妖。一天夜里,风雨交加,黄河暴涨,巨浪排空,直冲堤岸。于谦亲自组织,指挥人民群众抗洪抢险,他把皇帝赐给他的蟒袍丢到河里堵水,以表示誓死战胜洪水的决心,终于保全了古城的安全。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河决张家湾,“豫省之开、归、陈,皖省之风、颖、洄六属被淹”。开封因所处地理位置,遭受损失尤为惨重,“城外水深没树梢,男女蚁附争登城”。城内亦是一片汪洋,水深达3米,房屋淹没倒塌无数,城墙也相继大段坍塌,“城中万户皆哭声”。
消息传到京师,清廷震动,急派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和通政使慧成前往开封督办河工。不久后在王鼎力荐下,又派因禁烟被革职查办、发配伊犁且正在途中的林则徐折回开封“效力赎罪”。
林则徐到达开封后,迅速调查水情,组织广大灾民堵口修坝。农历九月初七,河工破土动工。林则徐不畏劳苦,朝夕在坝上,与民工同甘苦,以致“奔驶成疾,既发鼻衄,又患脾泄”,但他仍以带病之身,一心扑到堵口工程中去。至翌年农历二月,决口终于合龙,保住了开封人民的生命财产。
林则徐所筑大堤长9公里,形似月牙,群众称之为月牙堤,还有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林公堤。林公堤宛若一条巨龙,横亘在黄河南岸,在抗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694年,康熙帝来汴,在古吹台“御书楼”为禹王庙御题匾额“功存河洛”,以表彰历代治水先贤。开封人民为治水有功的禹王立庙纪念,寄托着人民希冀黄河平安,免祸得福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人民对与大自然进行不懈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的敬仰思慕。大禹和水德祠的治河功臣,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形象的集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