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九)

白朮和附子和桂枝汤的关系,桂枝汤喝下去,能够壮脾阳,加上白朮能够健脾去湿,附子能够收阳,能够壮阳同时,收它的浮阳。阳浮在表面上,要收它的浮阳靠附子,让阳归根,所以在用四逆汤的时候用到了附子。

一般会用到四逆汤的时候,都是很危急的,人都冰冷掉了,快绝了,身体的动能快没了。附子一下去,能把它全收回来。附子就是这功能,所以脑中风、头部、脑出血的时候,常常用到附子。白朮能够收敛,让血跑回血管里面,附子一下去能把血降下来。有的时候,白朮附子单两味在用,这是发脓疡,如果脓疮生在皮肤表面上,把脓挤掉就好了。

脓疮如果生在很里面,在淋巴结的下方很深的地方,如果不把脓去掉,它可能会扩散或烂上来,这时候的汤剂,看它在那个位置上,都会加白朮和附子在里面,这两味药能把很深的脓发到表面上来。

所以,过去治疗癌症初期硬块,加白朮和附子在里面,因为附子的力量很强。一吃下去,我们的体能就会变得很强,把不干净的往皮肤表面上推。怕里面化脓发炎,所以,利用白朮把湿去掉,露出来的只是一个头而已,不会扩散。伤口黏黏稠稠的会化脓,所以要加去湿的药,因此癌症的时候,常常用到白朮和附子。

真武汤为什么用白芍?因为身润动的时候,肌肉组织四肢上面的血的力量已经不够了,循环力量不够了,没有办法完全滋润四肢肌肉。所以,用白芍把血流拉回到心脏,靠白芍把全身的血脉打通。

“本草”里面说白芍能通血痹,什么叫通血痹?

也就是血液循环不好,靠白芍把它加强,例如像妇人的腹痛、月经痛都是用白芍,当归芍药散在经方里面很有名的。子宫瘀血,西医叫子宫内膜异位。其实,中医认为不过是血块在里面而已。

芍药能通血痹,就是血瘀积到的地方。芍药能够破瘀,救逆的时候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靠附子发散的力量,让芍药把它往回收来。

为什么加生姜?因为有心下悸,中间有水饮在里面,加生姜和茯苓让它散开来,然后利小便出来。真武汤是镇水用的,为什么叫真武?是个神明的名字,玄武就是真武。是镇水的名称。

真武汤平常用在老人利尿,年龄大的人晚上小便次数多,给西医检查说前列腺肥大。所以老人夜尿多,肾脏功能不足的时候,可以用真武汤方。 茯苓用的比白朮多,所以真武汤是利尿剂,加重茯苓的量。茯苓要比白朮多,才能把水排出去,平常茯苓和白朮等量在用。

附子用炮附子,炮附子可以温阳化水。用来把水的温度增加,然后用芍药生姜来补虚,如此就能利尿。这里因为要排水,所以不用甘草。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所谓发汗则动经,身振振而摇。是治疗中焦胸膈间的水饮。是表里上下俱虚之候,故与真武汤以复其阳,以行其水。

这是上下表里通通虚掉了,所以真武汤证,一般在人很虚弱,年纪大的人可以看到。 仲师心法,阳虚者必先救阳。所以,以附子回阳,则振振欲擗地者可已。以茯苓化水,则心下悸、头眩可已。以白朮助吸收水饮,协同茯苓化水气,协同附子以温中达四肢。以芍药、生姜温通血痹,则身润可已。

脑中风瘀血的时候,常常桂枝用三,芍药用到六,因为血离开了血脉,加重芍药的量让血马上回到心脏。所谓附子能收阳,就是附子能把血管的破洞愈合得很快。

《伤寒绪论》:凡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忌温药。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平常不得眠都不用热药,用寒凉的药,有的人是津液虚掉了,才可以用真武汤。

《易简方》:真武汤不惟阴证“伤寒”为当服,若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

长期在湿气很重的地方工作,久坐湿地,容易得真武汤证,体能好的不会得到真武汤证,体虚的人早上起来,头很重,就是得到真武汤证了。这时候阳虚掉了,真武汤本身很热,所以开真武汤吃。

大部份的年轻人得到真武汤证,都是行房事太多。特别是在暑热季节,行完房事之后,洗冷水澡,又喝冷饮,又吹冷气,第二天就变成真武汤证。桂枝汤都来不及,马上变成少阴证。平常看到的多是老年人,男女都可以用。

(0)

相关推荐

  • 经方: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症,有胸满)

    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作者]张仲景[出自]<伤 ...

  • ​毛德西一 桂枝汤类方治验2

    治验: 女性,年五旬.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数发.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后求伤寒经方大家李克绍先生诊治.望其舌象,上有一层白砂苔,干而且厚.触其胃部,痞 ...

  • 经方:真武汤(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怕冷)

    真武汤 [原文]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朮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按:一般炮附子即可)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子半斤,细辛一两,干姜一两 ...

  • 经方:当归四逆汤(手脚寒冷,冻疮)

    当归四逆汤 [原文]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 张仲景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