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临水宫
古田临水宫
古田临水宫,又称临水顺懿庙,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洋中村,总占地面积8003.13平方米。[1]临水宫是宋代淳祐间(1241年-1252年)朝廷封号的祀典宫庙,为供奉临水夫人信仰的祖庙。整个建筑群分为临水宫主庙祭祀建筑群、宫外祭祀建筑群和服务区建筑三部分。呈座东北朝西南方向。正殿中轴线北偏东25度。组群建筑包括仪门、主殿、配殿、偏殿建筑。 2013年3月,古田临水宫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历史沿革
唐代初创
临水夫人陈靖姑生卒的年代,大多数学者一般都认可为唐大历二年(767年)至贞元六年(790年)间。从元人张以宁《临水顺懿庙记》所述此庙“肇基于唐”来看,大概陈靖姑卒后不久即受乡人的香火祀奉而讲的。
比较早的记载陈靖姑早期灵异事象及殁后被立祠祀的是元代无名氏的《枫泾杂录》。据该书称:
唐大历中,闽古田县有陈氏女者,生而颖异,能先事言,有无辄验。嬉戏每剪鸢蝶之类,噗之以水,即飞舞上下。啮木为尺许牛马,呼呵以令其行止,一如其令。
饮食遇喜,升斗辄尽。或辟谷数日,自若也。人咸异之。父母亦不能禁。未字而殁,附童子言事,乡人以水旱祸福叩之,言无不验。遂立庙祀焉。宋封顺懿夫人,代多灵迹。今八闽人多祀之者。
其灵异之事,与其生前为巫有关,而从“未字而殁,附童子言事,乡人以水旱祸福叩之,言无不验”来看,其最早的供奉是在巫坛。而不久以后影响巨大,受到乡人的关注,于是便有“遂立庙祀焉”之举。
这大概是唐中后期以来,陈靖姑受到乡祠祀庙供奉的真实情况,其年代应在唐贞元八年(792年)或相近一段时间。此为陈靖姑信仰宫庙的初创期。[1]
宋元鼎革
宋代革新
自中唐贞元至南宋约450年间,临水夫人信仰一直在民间传播。而据史书记载,至南宋淳祐初(1241年-1245年),由于时任福州知州的徐清叟将陈靖姑的神迹传说报请于朝,于是才有来自皇朝的赐封,临水宫之最大规模的鼎建当在此一时期。此庙赐建事,除宋代县令晋江进士洪天锡曾有碑记其事外(碑已佚),其后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元张以宁《临水顺懿庙记》详载其事。嗣后,明天顺五年(1461年)李贤《大明一统志》、弘治三年(1490年)黄仲昭《八闽通志》、正德十五年(1520年)叶溥等修《福州府志》、嘉靖二十年(1540年)范嵩等修《建宁府志》、万历九年(1581年)王应山修《闽大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刘曰暘等修《古田县志》等府县志书亦多详载其事。因宋代文献之缺,无法详悉敕赐“顺懿”时的建宫情况及其规模,但可想象其受封赐额后大兴土木之势在必然。[3]
元代兴修
元朝,是蒙古族以金戈铁马征服宋朝而建立的王朝,其对中华文化曾有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在宗教活动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宽容性。为了统治的需要,其利用道教正一派之“玄教”,加强全国的宫庙管理,甚至“遍礼名山大川,屡增祠官之秩,以敬鬼神,辅政教。”古田临水宫由于其在闽浙赣地区的影响,受到元皇朝的关注。因此,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由掌管天下道教的玄教大宗师派云锦(即龙虎山)道士到古田任道官,以“主夫闽临水神之祠”。
元代,临水宫在宋建基础上又一次进行更大规模的兴建,元张以宁《顺懿庙记》记述了宫庙修建的全过程,其中一段说到修建后的宫庙规模时称:
新作香亭外内者二六,神祠、生成宫各一。重修仪门、前殿,后寝、梳妆之楼,下马、饮福之享。像设绘饰、丹漆,圬塓之工,咸极精致。前甃石垣,以翼龙首,后浚水渠,以杀潦势。又辟生祠,以报承务公之德。经始于丁亥,迄戊子春落成。壮丽辉焕,怵心骇目。邑之耆老,敬祭耸观,以为有庙以来,未观斯盛。
从张以宁的记文中,知元代重修之颇多周折。
元统元年(1333年),有浙东宣慰使都元帅李实(字允中)来谒庙,并倡议扩建庙宇,但未成议。而至正七年(1347年),邑人陈遂于福州府任官时,亦曾感慨神之威灵,向朝廷报告临水宫神迹,申请加封,请以重建。虽江浙省臣同意上请,但一直未见批复。其时任光泽县典史的陈遂,正回乡居家,于是致力庙宫倡修,率同仁共同承担筹建事宜,由于时任古田典史的魏、薛二君的配合,以及拆巨资财,感动了信众,受其鼓舞,远近信众纷纷乐捐和投力,使临水宫之整修扩建很快完成。
本次重建除了内外香亭数个外,计有神祠、生成宫各一;重修仪门、前殿,后寝殿、梳妆楼,及下马、饮福亭,并且进行了塑像、彩绘以及宫庙之丹漆粉饰等配套工程建设,使神宫壮丽辉煌,精彩眩目。其始修时为元至正七年(1347年),于次年至正八年(1348年)春天竣工落成。此为临水宫最大规模的一次扩修。明清以来虽多次修茸,亦未完全改变其规模格局。庙之正殿、殿后之梳妆楼、生成宫,其形制依然未变。当时在人口尚稀、经济不发达的山乡来说可谓无比壮观。难怪当时之耆老们大加赞叹其“为有庙以来,未观斯盛”时张以宁乐见其成,故“勃然奋兴”,有感而发,受众人之请,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正月为之撰文以志其事。[3]
明代修葺
明代,临水宫基本保持宋元宫庙格局,从各方面文献看,仅局部修建,无大修迹象。有明一代,史志文献对于临水宫修缮少有记载,故其宫庙变革不得其详。但从相关文献中可见临水宫附属结构及设施的增设情况。
修建仪门
在临水宫大门外之门楼(仪门)外,左右有对抱鼓石,其鼓面一侧各有铭文,从其抱鼓石与铭文看,如其左门石鼓题刻铭文所载:“大明成化甲辰,住缘道陈福海砒(妣)造门逑(球)一完,伏愿各人子孙昌盛、门庭清吉平安者”字样,隐约揭示仪门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所建。
铭文中除书明“住缘道”(即住庙道士)造门球一对外,其他参与者还有古田县仁寿坊信女林宁姑,四十六都檀越赖佛、赖璟、赖富、赖宁,信士陈长林、陈祖居、陈玱、陈玹、陈玑、郑廷溪、郑成、郑弼、张成、张瑶、张宣、张仲、张端,四十四都信士陈道泳、彭祖,三十八都吴宗显、游宗进等舍银献米以襄助。此外,外县还有南平县余东里张墩境清水坊信士陈粪,保福里上庄坊陈道生、陈林森、陈宗建,象湖坊陈政、陈广、陈公玉,仙桥里衢亨境溪西坊王允吉、王允渊、王仕坚、王应礼,沙县八都刘坑坊劝缘谢法传、信士魏宗海、媿元庆、信女邓明娘等。说明明成化二十年临水宫有修建仪门等处之举,所捐之钱显然是为了造门楼工程,不会只造一对抱鼓石而兴师动众。
建造梳妆桥、百花桥
为了使临水宫成为临水夫人信仰完美的圣地,当地官员和民众在临水溪流域早就有一种将临水圣地完善化的宏图,故在明代即有与临水宫境区相应的建筑设施。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古田县志》记载:
梳妆桥在大桥镇南往临水宫的路上,百花桥是临水宫南往福州方向约300米处,两桥均为陈靖姑信仰传说最重要的发生地。梳妆桥是传说中林九娘收长坑鬼的地方,百花桥则是陈靖姑信众祈子及过关度厄的地方。两桥在民间传说中具有很神圣的地位,一前一后,与临水宫形成一个具有神圣性的圣地空间整体。
临水宫之设厉坛
临水宫外部设施有一所厉坛,此为明代奉谕建造的全国秩祀场所。据明万历《古田县志》载:
坛壝:各里乡厉坛,洪武二十四年,颁谕每里,约百户内立坛一所,祭无祀鬼。
坛制:南向,四方各一丈,高二尺,坛下前一丈五尺,东西各一丈,北六尺。每岁三祭,亦同县期。祭出该年里甲随俗致办品物。仪颇与邑厉坛同。……四十六都坛在临水宫前。
乡厉坛本建于乡里之中心区域,其时选择建于临水宫前,显见临水宫在四十六都(临水溪流域十个村子)的突出地位。临水宫与八闻及浙南地区宫庙的祈祥纳福的宗旨及氛围虽不尽合,但因朝廷谕旨之设,以及宫庙醮仪有赈济度孤之科仪,清乾隆《古田县志》仍沿旧制,有厉坛之记载。
清代修建
清代中叶前的宫庙修建情况,宫庙文献以及碑石破坏,已无从考证。据残余之碑文及志书记载的修建情况均为清中叶后期。
嘉、道朝修缮
嘉庆九年捐款
临水宫尚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乐捐碑一通,由缘首陈景贤、陈开光、张元半立。其中乐捐者47人,乐捐总数一百三拾四千八百文。此碑文虽未说明此款作何使用,但显然不是无故之举,应是宫庙修建之用。
道光重塑金身
临水宫中尚存清道光《临水宫重修碑》,其年代为“道光廿四年八月”,碑名称“重修顺懿元君金身宝像善信题捐碑石”,题捐者由知县赵人同及邑中禀生、生员、外地信众等上流社会人士共10人,由“本都溪沙村贡生林焕章监修勒石”。虽然,重塑顺懿元君宝像是个小工程,但不会仅塑几尊神像,应有相应的修缮、彩绘等工程同时举行。
光绪遭火之大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临水宫遭受火灾,庙中古迹损毁,于翌年动工重修。据民国县志载:
清光绪元年,庙火。二年,城乡董事募缘重修,规模宏敞,视昔有加。
由于过火面积大,翌年临水宫按照旧貌修建,且比旧庙更为壮丽。其中部分建筑及设施,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完成,如大殿、戏台、梳妆楼等。
而有些结构则于稍后几年中完善之。如大殿前之拜亭,大约建成于光绪七年(1881年)间,其中一个对联为邑中进士曾光斗所撰书,其联曰
剑角镇山灵,护国佑民,金阙纶音崇祀典;
宫墙新圣迹,伏魔保赤,玉田香火达神京。
其落款时间为“光绪岁次辛巳首夏谷旦”,即清光绪七年(1881年)。可见此拜亭于临水宫峻工后5年完成。其次如太保殿之三幅楹联联均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情况分析,可知临水宫修建的时间延宕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才结束,时间长达10年之久。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临水宫仿宫廷建筑的设计,并根据地理条件进行构建,使之成为独具匠心和别具格的宫庙建筑风貌,一直受到世人的赞赏,成为中国宫庙建筑的独特式样而保存至今。
据民国县志记载,临水梳妆桥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七月圮于水,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百花桥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圮于水,后由邑令张广珽重修。
当代修缮
民国三十多年间,临水宫庙貌无大变化,社区十三境“夫人会”维续祖庙请香接火活动如常。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反封建迷信运动”,宫庙大型活动停止。1958年后,临水宫被改作炼铁厂办公室,复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之浩劫,虽有少数宫庙文物被信众冒险藏,但多数庙中可移动古文物遭毁,千年古庙建筑结构所幸得以保存。1980年后,民俗活动得以恢复,临水宫的修缮亦随之逐步展开。至于临水宫有规划、大规模的修缯与扩建,则是2001年古田临水宫管委会成立之后。
恢复与维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当地村民发起整修临水宫,在当地政府及文化、宗教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经三年时间修缮,于1984年祖庙重现原貌,并开始恢复和接纳海内外谒祖和请香接火之信众。
庙外梳妆桥为平樑木桥,抗日战争时已拆,50年代修公路时改建为石拱桥。百花桥年久失修,行将倒塌,1982年由中村群众倡议拆桥修水泥拱桥,由政府拨款补助、群众乐捐,改建为石拱桥,桥面恢复廊桥结构。
临水宫的拓建
2001-2003年,古田临水宫管理委员会按照《古田临水宫景区总体规划》,先后搬迁了国家粮食仓库,拓展土地2000多平方米,完成香客楼、围墙、石栏杆、内外墙刷新、观音阁、十二姐妹殿等项目建设。2002年8月,完成临水宫内所有神像的彩绘贴金与灯光照明系统工程。2003年完成高压消防池的建设,布置了消防管网及其整个消防系统建设。当年6月,《顺懿庙记》与《重修临水宫记》石碑镌刻完成,立于大门口宫道两旁。以上建设项目接收海内外乐捐及古田县政府投资,共计300万元。此后庙外兴建附属建设项目还有:
2004年6月,文昌阁竣工。2005年1月,憩园竣工,内立临水夫人斩白蛇塑像。
2007年3月,临水夫人石雕神像与敬香台工程竣工。以“护妇保赤”为标志的临水夫人塑像高96米(包括基座),重达43吨。9月,作为临水宫后殿的葛太夫人殿整修工程竣工。2008年10月,临水宫梳妆楼完成家具装饰摆设,建成大型停车场13000平方米;11月,临水宫篆坛建造动工,2009年8月完工。古田临水宫
建筑格局
结构
临水宫是一座仿宫殿式建筑,除主殿及左右配殿外,还有附属供殿和附属建筑,构成一个风格迥异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分为临水宫主庙祭祀建筑群、宫外祭祀建筑群和服务区建筑三部分。呈座东北朝西南方向。正殿中轴线北偏东25度。整体空间结构遵循传统民族宫殿式建筑形制,以纵深长、横面窄的形态,将各建筑物依中轴线作对称性左右分布,东部偏殿呈长方形分布。组群建筑包括仪门、主殿、配殿、偏殿建筑。[4]
临水宫组群建筑依山势从前低往后层层迭高,前后殿落差7米以上。偏殿建筑侧重向东部展开,主从有序,参差巍峨,极具气势。建筑材质以木架构为主,石雕、灰塑、壁画、木刻遍施其间。[5]
特点
古田临水宫空间平面布局体现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单体之美,单体之尊,通过“群”中对比,充分得以展现,“间”成了整体建筑的细胞,“群”是整体建筑的灵魂临水宫正殿五开间、六进深,这在当时已列为地方宫庙的等级至尊:戏台三开间、二进深列为其次:后殿五开间、二进深列为其三。就平面布局而言,在纵轴线上建造的正殿、拜亭、戏台、后殿与在中轴线两侧建造的钟鼓楼、厢房、太保殿、婆奶殿,又有机组成一长方形四合院。各单体建筑之间用墙体相隔离,又用走廊相迕接,形成封闭的一个整体建筑群,既满足各单体建筑的不同功能需求,又提高了整体建筑的层次感与空间感。因古代对宫庙间数有严格的规定,所以临水宫主体建筑只能沿着纵深发展,使总建筑群布局呈纵身长、横面窄的态势发展,表现出古代宫殿建筑封闭、森严的等级与严谨、含蓄的意蕴。
纵览临水宫建筑群整体空间布局;总建筑群依山而建,顺山势向左右、前后伸展,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层层高起,布局紧凑,外形舒展,气势恢宏。建筑群内布局规范统一,主次分明,组合有序。[5]
主要建筑
综述
临水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宫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历代改、扩建,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火灾后重修。
临水宫是一组群式建筑,其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8003.13平方米,主体建筑依山势层层高起,附属建筑由两翼次第展开。大门位于正殿东南方,门圹牌楼式,正上方竖列“敕赐临水宫”五个阴刻镏金楷书大字;大门之内,拾级而上,经一道砖砌的拱门,进入主殿。主殿面宽19.76米(含墙体),总进深47.25米,面积1054.57平方米,红墙黑瓦,挑檐翘角是地方宫庙风格的完美体现。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拜亭、正殿、后殿,戏台两侧建二层的厢房,拜亭二侧分立钟、鼓楼;主殿东侧有太保殿、西侧有婆奶殿,后殿东侧则排列梳妆楼、三清殿等建筑。
戏台
拜亭
钟鼓楼
拜亭两侧,左为钟楼,祀虎将军,右为鼓楼,祀马将军。钟、鼓二楼形制相同,面阔一间,2.60米,进深二间,2.57米,重檐歇山顶,上下三层,楼梯设在进深之第二间内。楼底层祀神,二层周有回廊,内置钟、鼓:三层为草架,结构与拜亭相似。
正殿
拜亭之后为正殿,是临水宫的核心建筑。正殿面阔五间、19.76米(含墙体),进深六间,15.4米(含后墙),单檐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明间宽5.72米,次间宽4.74米,二侧的梢间较窄,仅1.46米,用来放置神像,梢间外侧无柱,檩条直接搁在山墙之上。正殿前二间为廊,进深分别为2.32、1.32米,顶部做成二个轩顶的形式:第三、四间抬梁减柱,上覆八角藻井天花,进深分别为2.44、2.40米;第五间上覆平板天花,进深4.43米;第六间进深(至墙)2.53米,
当心间设为临水宫正神龛,临水夫人神像居神龛正中位置,林夫人、李夫人神像居左右。神龛上方为数层斜面向上的浮雕大楣,神龛装饰以金箔贴附,神龛的装饰手法浮雕透雕并用。神龛上方的木雕艺术装饰,因受香火熏烤,已呈现赭黑色,给人以历史沧桑感。
神龛前有一大型石供案桌,长4米,宽0.9米,高1.5米,石桌外侧刻有“大德曰生”的楷书字样,桌上放置宫中铁质古香炉和大型烛台。第二张石供桌长4.6米、宽0.85米、高2.03米,上置铜香炉和铜烛台三副,该桌于清光绪年间制作。在此桌两旁各摆放一张木案桌,供道士设坛念经、摆放法器、举行科仪及信众摆放供品之用。
二梢间做成上行的台阶,通往后殿。正殿
后殿
葛夫人殿,为临水宫正殿之后配殿,亦为临水夫人的家神殿,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构架。该殿沿主殿后两侧边梢间上行台阶10余级直达后殿。后殿比主殿略高5至7米,中间用一堵墙相隔,后殿面阔五间、宽为19.76米,进深二间、约1.5米,面积29.6平方米。后殿神龛主祀陈临水夫人之母葛太夫人,亦称葛妈殿。
后殿神龛主祀临水夫人之母葛太夫人神,神像高1.8米;两侧神龛分祀临水夫人的兄弟陈法通和陈法清;中龛前部有骑虎、骑马的少年二人,此即传说中的临水夫人之子灵通舍人和义子白舍人;其他各神龛中还有神将,相传均为夫人神的协神黑白二将军,王、杨二太保,高、朱二元帅等。[6]
太保殿
太保殿,居正殿左侧。祀周、卢二太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122.78平方米。殿堂用八柱,方形单开间,宽6.8米,深5.5米,穿斗式均构架,其上另采用官刀拱和如意拱的斗拱木雕技艺。顶棚用藻井,井内向出斗拱双层,呈螺旋叠七层状。堂中设木雕侠案,龛上匾额书“威灵显赫”。殿中面积12.8平米。正中神龛48立方米,太保殿南北两壁计有11幅壁画,内容为《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总面积约22平方米,以四方连环图形式组成,画面大小均等。唯外侧两幅较大,长2米,宽0.9米,其余均0.9米见方。壁画作于清光绪年间,用红、黄、黑等各色矿物质为颜料。故虽经岁月侵蚀,画面依旧鲜艳,具有色纯质朴之感。
正中神龛中供周、卢二太保,卢居左,周居右,两神均身着戎装,为临水宫护殿神。殿前二卒,左牵驹、右带马。传说两太保均为闽清神,因与陈靖姑斗法不胜,而坐于配殿。但地方百姓十分尊重这两尊神,每逢节庆及临水夫人神诞,临水宫供品先供配殿再供正殿。昔日庙中演戏都先给太保殿献《加官》祝贺。正月初,各宫庙道坛到庙请香火,都要先到这里献香“寄马”,以示尊敬。[6]
婆神殿
三十六宫婆殿,又称婆姐殿,位于正殿右边门墙外侧,1980年后重修。单开间,前有天井。进深四间,面积80平方米。正中神龛65立方米。两旁神龛长5.9米,宽1.1米,高3米。每个神龛1947立方米配殿正中神龛主祀神为陈林李三夫人。左右两边神龛各供十八位婆姐神像。其造型精巧,形态各异,体现妇女生育及育儿之众生像。据民间传说,各位婆神均有籍贯与姓名。[6]
梳妆楼
梳妆楼,又称生成官,系夫人神盥洗梳妆处。结构较为精致,其殿面宽8.6米,深9.7米,面积83.4平方米。殿门口楹联为:“行闾山正法道传闽中地,展临水慧心德闻海外天。”
梳妆楼四周壁上绘有记述陈靖姑神活动的壁画计32幅,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屏(南)邑人周承述所绘,其故事情节取自清嘉庆间福州坊间小说《临水平妖志》和《闽都别记》,颇具艺术文物价值。因屋漏渗透宫墙,壁画多已受损,模糊不清。
台内正中神龛供临水夫人软身木雕神像,可抬动,用于出巡游境。神像小于正殿临水夫人神像,高2米,着端庄妇人衣饰。每年春节前,按例请乡中具有福寿双全的中老年妇女,为之沐浴更衣。而“临水十三境”之巡游,皆用此软身神像,巡游之俗现已废。此宫因具家庭气氛,可供妇女于神前诉说情怀及表达愿景,为妇女上香最频繁的宫室。2009年10月2日至11月3日金身游台湾的临水夫人软身神像亦供于此殿。
2008年,台湾草衙三奶宫张宏图敬献桌、椅、床、橱、梳妆台、衣柜、屏风等进行装饰摆设,全套皆用鸡翅木材雕刻而成。此宫常年封闭,只供观览。[6]
三清殿
仪门与门楼
临水宫的门楼有两重,一为仪门,在前;一为门楼,在仪门后。二门均侧向于主殿之东南方。仪门,即宫门,为牌楼式。仪门上方正中央,以两条主体浮雕青龙托着一块长方形竖匾,匾中阴刻“敕赐临水宫”字样。青龙两侧各侍立一持笏赐福天官的浮雕像。门楼两旁的红墙上各镶有双龙戏珠、金狮戏球的浮雕图案。门两边青石浮刻对联一副,上书:“庙貌壮千秋鼎新有象,母仪昭百代坤厚无疆。”落款为“信官徐应麒”。仪门外侧左右设有一对青石抱鼓石,为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间打造。
门楼居仪门内,历阶数级而至。门楼顶层为歇山顶。两脊鹊尾双翘,曲线和谐优美。脊上有“平安有象”的泥塑,檐下壁墙有人物立体浮塑。第二层为半歇山顶,两端脊尾向外翘起,檐下壁堵各镶浮塑人物形象一组,蕉叶两片。蕉叶上题字:“崇祀典”、“广恩波”。第三层墙头为双波顶,檐下壁堵上有古瓶古鼎等器物形状浮塑。
附属殿堂
文昌阁,祀文昌帝君。2004年,由浙江省温州市鹿域区家乐圣坛捐建,门口楹联为:“临登科士精琢成器,水涌山润汇流为泽”。文昌阁边长均为4.6米,面积21.2平方米。
土地庙,2000年,土地庙建成,庙宽4.7米,深5米,面积23.5平方米。门口楹联为:“育生机地利春耕夏耨,施福德时招雨顺风调。”神龛中供土地公和土地婆。
观音阁,2001年,观音阁建成,深宽均为12.3米,面积151.3平方米。门口楹联为:“佛在灵山万远处,灵山只在人心头”。神龛中供观音菩萨。神像于2002年重塑并贴金。
十二姐妹殿,2003年,十二姐妹殿建成,深12米,宽1.8米,面积14.6平方米,为西班牙华人涂姓信众献建。居中神龛供三奶夫人神。左右两边神龛供跟随陈靖姑神一同学法的十二姐妹。[7]
附祀殿宇
梳妆桥
梳妆桥,位于临水宫溪流下游一公里处。创建年代不详。该桥横跨下明溪入临水溪出口处,溪面二丈之余,桥为平梁式木构廊桥。桥上原设神龛,供奉林夫人,其桥祀功能与临水宫相辅相成。
相传林夫人在此梳妆,以青丝发诱捕藏于桥下的长坑鬼。该桥毁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现仅存左侧桥墩(右侧圮于水)及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该桥的石碑一通。
百花桥
百花桥,位于临水宫上方300多米处,古桥原为木拱廊桥,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县令王继祀创建。原祀陈林李三夫人之廊桥,为闻名遐迩的“请花祈嗣”之祀所。后多次圮于水,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县令张广珽集资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又延聘名匠丁秋香改换拱木、加固桥身。
廊桥长26.11米,宽5.36米,高7.64米。拱梁用48根长10米、尾径30公分的大杉木,廊桥上面竖40根木柱,十排四柱,两两相对。桥柱上有些楹联,颇为脍炙人口。
原在木拱桥上设神龛,祀陈林李三夫人。闽浙各地信女多来求花、取绣鞋,以求子息,香火十分兴盛。1984年,地方政府拨款及民众集资,重建为石拱廊桥,可通汽车。改建石桥后,桥头两端各设小神龛,分别祀卫房圣母江夫人和李夫人。百花桥
顺天府
顺天府,原称拓主庙,为中村境社神。庙宽8米,进深15米,为土木单层建筑,庙中由正殿、天井、廊庑构成。正殿供祀临水夫人陈靖姑和其夫刘杞。
该殿于1996年重修,并正式定名为“顺天府”。庙中仅存文物两件,一为清顺治六年已丑(1649年)铁香炉,一为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木牌匾。
宫外建筑
临水宫自21世纪以来,宫外建筑占地面积扩至8000平方米。新建山门、临水夫人石雕神像台、憩园、碑林、香客楼、宾客楼、停车场等设施,与宫庙景观配套,使祖庙组群建筑和宫外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临水宫景区的主体,表现出极具道教特色的神庙景观。
门楼、牌楼
临水宫设两道山门楼,以壮观瞻。
一为靠近公路的正门楼,位于临水宫围墙的正中间,高12米,宽12米,系钢筋水泥结构。两条边长为0.9米的水泥立柱,上覆1.5米的水泥板为檐板,上置四方形的水泥横批板,内塑“临水宫”三字,横批板上方两端塑立体青龙一对。为进入临水宫的第一道山门。
临水宫
二为临水宫石阶正门牌楼,该山门建于1994年夏,为祖籍古田的台湾碧潭观光庙宇临水宫创建人吴芳先生所立。山门呈八柱三门牌楼式,系钢筋水泥结构,中门宽1.6米,边门宽1.2米,高均为8米。正中门上为主体青龙托起牌匾,上书:“敕赐临水宫”。两旁画框内塑护卫将军神像。门拱上为瓷贴图案的鲤鱼跳跃、孔雀开屏、松鹤映日等图案。墙堵上方屋顶覆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屋脊塑立体青龙一对。两个边门略低于中门,门拱上各有泥塑一幅。进此山门后,再登49级台阶即到达临水宫仪门口。山门匾题“永怀祖庙以表达其本人及台湾广大信众对祖国、祖庙的眷念之情。此外,又新建山门两座。
碑林
临水宫现存石碑98通,除仪门内6通,山门内2通,其余分布在广场上方及宫外小停车场后侧。广场上方宫墙分布上下两层石碑计5通,停车场后侧宫墙外上行道分布39通。有清代石碑3通,民国石碑1通。最古老通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其余均为1980年后所立。从立碑者属地分,有台湾的15通,马来西亚2通,福建省外1通,环境省13通,古田县8通。其中记事碑5通,余为乐捐与进香纪念碑。[8]
服务区建筑
香客楼
原香客楼址在现观音堂处,民国年间有单间土楼二、三座,均为浙江温州及闽东各县宫庙捐资所建,为每年正月初到临水宫请香歇息之处,其功能如同设临水祖庙驿站。20世纪50年代,原地土房改为二层砖木房,为香客招待站。2003年5月,临水宫左侧后山新建二层楼的香客楼,上层为香客接待房(个别宫庙仍有号房),下层为食堂和餐厅。楼房面积共700平方米。
宾客楼
位于临水宫山门对面,1999年由台湾省宜兰县炉源寺捐资兴建。该楼为三层宾馆式楼房,占地面积639平方米,并设餐馆,可接待300人。古田临水宫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三楼。古田县道教协会亦设于楼中。
停车场
停车场有三处:一为山门内停车场1147.5平方米,二为宾客楼内停车场390平方米,三为位于夫人潭路边的大型停车场,2009年建成,面积13000多平方米,可停放车辆500辆以上。[8]
历史文化
临水夫人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有影响的女神之一。由于她的信仰传说与历史上广大社会底层之城乡民众的生活需求有着密切联系,因之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同时,由于时代风气及各种地域文化因素,使之成为妇女、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神,从而得到社会的公认,使得这种信仰不断得以充实、发展和升华,成为一种文化底蕴很深的人文现象。
陈靖姑又名进姑、静姑、四姑、四娘、十四娘临水夫人是陈靖姑大众化的尊称。在各地民间她既是贴近平民最亲最近的人,又是百姓心中最为崇高神圣的神。因此,她还有奶娘、娘奶、奶娘妈、夫人妈、大奶夫人、三奶夫人的昵称,并且还有顺懿夫人、慈济夫人、通天圣母、顺天圣母、平天圣母、仙天圣母、太后元君、临水陈太后等与封号相关的称号。[9]
信仰习俗
临水夫人的信仰习俗,伴随于民众的社会生活,贯穿于节日时令与人生礼仪各方面。因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护胎救产、保赤佑童,而在妇女生育和儿童的护养方面,影响最显著。随着信仰的广泛流播,各信仰圈内的民众不断将之地方化。与之相关的还有以临水夫人陈靖姑为主神的道教闾山派及其道坛活动,其科仪项目中有许多为人们举行禳灾纳吉的内容与形式,构成了丰富多样的陈靖姑信仰习俗,而备受社会关注。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习俗的内涵深厚、形式丰富,与民众世俗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结合紧密,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
保护措施
1991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古田临水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6月,古田临水宫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推荐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田县“陈靖姑信俗”列入名录中。(文件:国发【2008】19号,序号:992,编号:X—85)
2013年3月,古田临水宫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机构设置
临水宫自宋代淳祐年间赐额“顺懿”以来,历代政权都多以国家祀典规格以待之,其管理多归于道会司。司香火者为庙祝,协助管理为临水社区十三境之“夫人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水宫列入国家宗教活动管理宫庙,完善管理制度,临水宫建设和发展得到有序发展。
1991年,组成“临水宫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纳入民间社团组织管理。管委会于1991年1月1日正式挂牌上岗,制定管理制度,开展宫庙管理、宗教事务和对外交流等项工作。
1994年10月登记注册,临水宫正式列入“古田县宗教活动场所”。
2001年,民间社团管理的“临水宫管委会”转化为由古田县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古田临水宫管理委员会”。
旅游信息
地址:福建省古田县大桥镇洋中村福古公路旁,距古田城区约30公里。
交通:由古田汽车东站购票乘车可至临水宫。
参考资料
- [1]祖庙志福建省情资料库2020-06-14[引]
- [2]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国政府网2020-06-14[引]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