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 762 蒋泽汉--《岁月如歌(四)》
(四)
此文是蒋泽汉同志为七六二厂建厂50周年而作。他和吕丽在马勺沟生活工作20年的点点滴滴,曾经陆续写过,那是一段三线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艰苦奋斗的缩影;前些时, 他又集中整理真切地奉献给大家分享。
回顾在马勺沟(762厂)的岁月(1966—1985)
六.再战 七三六(甲)工程
1972年中美建交以后台海局势日趋缓和,两岸关系从对抗转向对话,中央为了做好对台宣传工作,决定在福建沿海选址建设一座大功率中波广播电台。1973年6月该项目获得批准,它是当时中波,短波和电视调频三个项目中的其中一,该项目称为《七三六(甲)》工程。该中波发射台采用两台我厂生产并已装备在6895工程的1000千瓦发射机并机使用,总的发射功率为2000千瓦。厂里决定我为该项目的整机负责人,同时还抽调了成荫恩吕 丽高鸿洸赵银珍郭孝如周艳英等一起审查图纸,根据试制和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和修改过的结构改好图纸归档,这一工作为时半年。1974年初投产1976年上半年完工。
七三六(甲)大功率中波广播发射台选址在莆田县涵江镇的一段海边,它与台湾岛隔海相望电波传播条件极佳。电台建成后由这里发送的无线电波信号在台湾岛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电场强度都在90分贝以上,在那里可以清晰地收听中央台的广播而且不易被干扰。我们的设备完工后本应即时发运七三六(甲)工地的,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时期,莆田是个重灾区无政府主义泛滥,工程建设时建时停,基建材料多次被洗劫,机房和配套设施无法按时完工交付使用。1977年工地搭建了几幢仓库,我们的设备运抵后都一一堆放在仓里。四人帮打倒文革结束工地才逐步恢复施工。1978年7,8月间厂里派我和检验科的卢冬青去工地检查设备存放情况,了解机房施工进度,与工程指挥部领导商定了我厂可于1979年二季度派员赴现场安装调试。
1979年春节过后厂里组成赴七三六(甲)的安装调试工作队,蒋泽汉任队长龚协亨任副队长,技术人员还有倪协明,宁崇蕴,沈受福,张育民等,连同各个工种的工人师傅二十余人。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两台大型发射机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装联完毕,齐唰唰地排列在崭新的机房里漂亮极了,我们深感自豪心里也特别高兴。五一劳动节过后工人们分批回厂,留下两位年轻能干的装联师傅车世新和李中农配合调试改机。调机分为两组,一组由我和倪协明负责另一组由龚协亨宁崇蕴负责。为了解决我们人员不足,同时也能帮助新建发射台培训技术力量,我们与工程指挥部会商由他们派出几名技术骨干参加调试工作。期间中央广播事业局基建处和无线处也派来秦新贤 刘隆裕等参与工作,我们两个组分别有5,6个人,人力不足的矛盾解决了却又产生新的问题。由于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代表的利益不同想法也各异,必须坚持以我方为主来协调工作,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能让大家接受真要费了不少心思。两三年来大家相处得不错,后来都成了好朋友。无论在一起调机还是最后的交机验收相互配合得很好。1983年年底之前两台整机的调试工作基本结束,配合天线馈线的系统的联调联试也顺利完成,留下一两名同志留守其余人员全部回厂,等待1984年春节后的正式验收交付使用。
调试期间我们也遇到过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难题。如保定变压器厂生产的阳极变压器线圈短路损坏,使得一台发射机几个月不能加电调试,严重耽误工作进度;FU-106电子管1,2栅极短路以及774厂将大阳极改为小阳极散热面积不够造成大批电子管损坏,给我们工作上和思想上带来极大压力。为此,调机组的同志们集思广益拿出充分的数据证明元器件的损坏完全是自身质量造成的。仅就23只报废的FU-106电子管而言每只8万元,总价值为184万元。加上大型阳极变压器的价值能为我厂避免了二百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在工地我和龚协亨倪协明三人还利用工作之余编写了一本100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的培训教材 ,给机房维修值班人员讲课,为电台开播后的技术维护和安全播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无疑是忙碌的,生活也很艰苦;离家远孩子小无法照料家庭,确有亏待妻子和父母。理想信念和事业让我们这群人无怨无悔地坚持到最后,当两台发射机通过24小时负荷试验,各项技术指标合格,双方代表在验收报告上签字顺利交付给对方的那一刻,我们欣喜若狂欢欣鼓舞,这意味着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常说的《马勺沟人的精神》。
工作期间宋兴贤同志代表厂领导来看望过我们,丁宁也来指导过工作。1984年4月的竣工验收是丁宁代表厂里来参加的,也是专家组成员。至今我们都敬重和怀念这位已故的德才兼备的老专家。三十年过去了,往事仍历历在目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顺手放入朋友圈,没准您的朋友就需要!
▽三线文化遗产 | Information
2021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