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药和安眠药分不清?这篇文章帮你理清!

在一次出普通门诊时,一位阿姨点名要开「氯氮平」,我看阿姨的状态不像患有精神类疾病,于是仔细询问了一番。原来她失眠 3 年了,最初,她和邻居说自己出现了失眠症状,邻居建议她吃「氯氮平」,说自己的家人吃上「氯氮平」就睡觉,效果特别好,并且给了她两片。

她回家吃了药,果然睡得很好。于是,「氯氮平」成为了她眼中的安眠神药。3 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每天 12.5~25 毫克睡前服,期间自己调量,睡眠维持得也算不错。这样的事情并非偶然,有的患者听朋友的建议每天睡前吃两粒氨咖黄敏胶囊帮助入睡。

在普通门诊,经常能够发现有一种「医生」叫做邻居,有一种「医嘱」叫做邻居推荐的药。

可是,氯氮平和氨咖黄敏胶囊真的可以用来治疗失眠吗?真正的安眠药是什么呢?安眠药应该怎么应用呢?怎样减少药物依赖和耐受情况的发生呢?

接下来,我们共同理清催眠药物的分类和应用。

其实,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苯二氮卓类药(BZDs)、非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NBZDs)、具有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抗组胺药、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及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由于 BZDs、NBZDs 及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潜在的滥用风险,国际上对这些药品均实行了管控。

01
常用于失眠障碍的 BZDs 类药物及推荐剂量

此类药物会改变基本睡眠结构,表现为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减少,长期或高剂量使用易产生戒断反应、耐受和依赖等不良反应。

02
常用的 NBZDs 药物及推荐剂量

该类药物相较于 BZDs,其成瘾性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安全性相对较好。但与其他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相比,艾司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和唑吡坦在治疗的同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罕见的复杂睡眠行为(包括梦游、睡眠驾驶和在不完全清醒的情况下从事其他活动)。

03
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在应用时因情况而异
  • 对于伴有抑郁或者焦虑情绪的失眠患者,可应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或联合使用 BZRAs 和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 抗癫痫药和抗精神病药不作为首选治疗失眠的药物,仅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群;

  • 非处方药如抗组胺药常被患者用于失眠的自我处理,但临床上并不推荐使用。

04
其他药物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米替胺(美国 FDA 批准治疗慢性失眠的药物),可以缩短入睡时间,但是不能延长睡眠总时间。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在 2014 年被 FDA 批准用于失眠障碍的治疗,短期的使用(<12 周)被证明能够减少入睡时间,睡眠中的觉醒次数以及延长睡眠总时间。

以上两种药物,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第二天出现嗜睡的情况。

催眠药物这么多,该怎样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那一款呢?

由于长期和高剂量应用催眠药物有潜在的成瘾性,尤其对于有药物滥用或者酒精依赖病史的患者要谨慎对待。因此,应用催眠药物时要把握按需、间断、足量的用药原则。

一般每周服药 3~5 天,用药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3~4 周。停药时,应采取缓慢、渐进式停用药物,临床推荐每两周减 25% 的药量并加入 CBT 治疗,直至完全减停。

首发 | 精神时间
投稿 | sakura_82475@tom.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