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随笔:不要惧怕考试

今天在拜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的时候,讲演中提到了有关“考试分数”这一敏感话题。应该说,对于考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很关注的问题,雷夫的精彩回答,或许能够给我们这些处在困惑中的人们一些启示。

第56号教室的孩子不害怕考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雷夫:如果你们考得不好的话,我会再教你们几遍,仅此而已。

雷夫:我的学生素质很好,考试也考得很好。我认为他们考得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害怕考试。他们知道,即使他们考得不好,我也不会为难他们,这是实话。

雷夫:考试很重要,他们要好好准备,争取考好。同时,我也告诉他们,我所教他们的最重要的东西,考试是考不出来的,比如诚实、善良。

雷夫:我也给学生讲竞争。我平时就会要求学生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日常学习,这样到了考试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胸有成竹应付自如了。

反思:通过雷夫老师的回答或许能让我们有所感悟,的确,雷夫老师和他的孩子们对待考试的态度和方法,让我们感到有些羞愧和汗颜,因为看看我们对于考试的态度,简直就是在集体自虐。

首先老师害怕考试。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尤其在如今这种病态的教育体制下,评价教师的唯一方法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所以让老师们对于考试分数极其关注。如果在平日我们还能看到教师和学生和睦相处的情境,可是一旦到了复习阶段,老师的态度就变得让人恐惧,似乎此刻眼里只有分数了,已经没有了孩子们的存在。其实这就是一种病态的心里,那就是强迫症。

再者家长害怕考试。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对于孩子的成长格外让人费心,因为你输不起,可以这样说,孩子的一切行为都会引起整个家庭的关注。在目前这种教育态势下,家长心理变得异常脆弱,把太多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于是就出现了“狼爸”、“虎妈”的现象,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我们的孩子更害怕考试。其实我们的孩子最初对于读书、学习、考试,并没有太多的功利性概念,就是由于我们成人已经过早地将自己心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灌输给了我们的孩子,似乎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只要考试好了,自己的人生就会灿烂辉煌,如果考试失败,那就是前景一片暗淡。就是在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势力,如此功利,过早具备了成人过于世俗的心态,已经失去了对于学习的快乐,已经沦为了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

今天的教育让人痛苦,今天的考试让人恐惧,因为几乎素有的人都已经成为了功利化的工具。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柏拉图在《理想王国》里的一则著名洞穴寓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洞穴寓言。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片虚无。他不得不回到洞内,但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中,太阳隐喻真理,洞穴和影子隐喻黑暗和事物的假象,囚徒隐喻无知的人。人类囚禁在自己的身体之中,并且与其他的囚徒朝夕相伴,任何人都无法辨别相互之间的真实身份,甚至也无法辨别自己的身份,人类的直接经验不是关于现实的经验,而是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之中。

其实我们今天的人们何尝不是洞中的囚徒,可怜地把今天地读书学习就当做了考试,并且每天都活得如此恐惧,如此劳累。再来看看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已经深刻懂得,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某一项考试,而是把从书中学到的道理用在生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

今天听了雷夫老师的讲演,看到第56号教室孩子们的表现,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目前的行为,和洞穴中的囚徒有何区别,自己每天都在自虐,却还不肯走出如此的困境,何其愚蠢!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