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流体压强”教学反思

“流体压强”一节课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方式来自主探究,下面把本节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梳理和反思:

得: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感觉有以下几处亮点值得进行反思总结一下。

亮点之一: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眼球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课的导入环节采用“小贝的精彩球技”视频展示,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拉近学生距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另外,通过任意球的运行轨迹很自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个好头。

对于开课的导入环节其实是每节课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很快将学生引领进科学的殿堂,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快乐学习。本节课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也为以后的导入积累了经验。

亮点之二:小实验来调动探究的欲望

在顺利导入新课以后,设计让学生做了“吹纸片”的小实验,结果出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纸片不但没有分开反而向中间靠拢。

结合这个小实验出现的结果——纸片由静止变为运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纸片此时处于不平衡状态,是由于纸片受力不平衡。很显然是由于纸片中间和周围的压强不相等,导致纸片由静止变为运动,从而说明气体静止时的压强与流动时的压强并不相等。

亮点之三:分组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引导学生进行“吹纸片”的小实验并得出如下——气体流动时压强要发生变化,趁此教师加以引导: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系吗?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关系呢?当增大流体的压强时,流体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呢?

在提出问题以后,紧接着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结合以下问题进行实验的设计:

温馨提示:(1)你准备选择什么物品,怎样显示流体压强的变化?

(2)你准备改变什么位置的流速,怎样改变?

学生在通过小组讨论之后,设计出各自的探究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是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

亮点之四:从心感悟我的生活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是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进行现象的解释,这个环节是课堂最大的亮点,因为真正的学习目的不是你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鉴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不足,所以在这个应用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拓展一些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很好地解释了一些常见的“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

失:通过认真反思之后,感觉有以下两点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一是关于飞机升力的原理解释,二是“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拓展。

措施:鉴于经过反思以后采取如下的修改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飞机的升力”

在引导学生分析“飞机的升力”的时候,应该结合多媒体动画进行解释(如图所示)。

解释:通过动画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上下方空气分子经过的路程不同,上方的空气分子经过的路程长,下方经过的路程短,而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快。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机翼上方的流速大,下方流速小,所以上方的流体压强小,下方的流体压强大。由于上下表面的流体压强不同,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二)结合社会热点强化知识的应用

关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有所体现,由于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容易,可以将中考试题加以渗透:

1.(2009烟台)我国铁路大提速后,站台上的乘客与列车间的空气流速和压强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站台的安全线距离由原来的1m变为2m.关于列车与乘客间空气流速及压强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    B.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大

C.空气流速变小,压强变大    D.空气流速变小,压强变小。

2.(2010烟台)王伟老师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做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物理知识,揭示物理规律.下面的实验(图4)不是揭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是(     )

3.(2004烟台)草原犬鼠的空调系统

图(甲)是非洲草原犬鼠洞穴的截面示意图,犬鼠的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生物学家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因,他们猜想:草原犬鼠把其中的一个的洞口堆成土包状,是为了建一处视野开阔的了望台,但是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它又为什么不在两个洞口都堆上土包呢?那样不是有两个了望台了吗?实际上两个洞口形状不同,决定了洞穴中空气中流动方向。吹过平坦表面的风运动速度小,压强大;吹过隆起表面的风流速大,压强小。因此,地面上的风吹进了犬鼠的洞穴,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上标出洞穴中的空气流动的方向

(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物理知识说明,乘客为什么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图乙)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