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国展,如何选好内容版本?

卖浆图 北宋 苏汉臣(传)

帮主斯唔嗯·超:“可能我们只是完成了国民教育,还算不上有文化,因为很多人毕业后就不看书了。'

少部分作品,因为存在个别的文字错讹而影响到最终的评审成绩,不禁令人扼腕叹息。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这些文字错讹并非是书法创作时的笔下误,而往往源自于书写文本的版本选择问题。文字讹误形态各异,背后涉及的版本选择问题也不尽相同。

第一是过度相信”百度”等搜索网站。

不可否认,  “百度”“360岁”等网络搜索已是当下重要的文献查找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但其中的文献资料,因缺乏严格的核对与监督机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对“百度”搜索结果,应加以严格甄别与区分,不可照猫画虎,依样照抄。

如十儿届国展中的一件隶书作品,选抄索靖《草书状》“举而察之,以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烧廉苫,随体散布”,共三十一字。作者却将”窈烧廉苫”之”窈”误作”窃”。查阅  “百度”,果然有此错误。

又如某件刻字作品,所刻行书抄录王维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该诗有两个题目,一作《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一作《送别》。百度作”《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别》“,以斜线加以区别。而作者不懂其意,书写时将斜线去掉,写作”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别”,如此便成了有歧义的题目。

第二是选择简体字版本,缺乏应有的繁、简字转化能力。

简化字转为繁体字,看似简单,但对自小受简化字教育长大的一代人来说,倘若不经过专门学习,并非易事。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字,如”确”“钟”“干”“系”  “历”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写法,需要下专门功夫去背记。

如果作者自知不具备这种能力时,就要选择权威的、可靠的繁体字版本来抄录,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十儿届国展甘肃某作者行书作品《姜夔(续书谱)选抄》,法乳颜鲁公,字字珠巩,厚重而不失灵动,是一件技法超群的作品。可惜因选用的版本为简体字,作者又缺乏相应的繁、简转化能力,以致出现十几个未加转化的简体字,从而影响到评选成绩,非常遗憾。

第三是选择并不可靠的版本,承讹踵谬。


自古刻书便有优劣之别,比如宋代福建刻本,多为”书贾射利”之坊刻本,从文本校勘、版面设计、字体镌刻到印刷用纸等方面,都远远不如两浙地区的官刻本。

今天出版界亦然,个别出版社为了畅销而不顾书籍质量,从而导致书内鲁鱼亥豕,舛误颇多。笔者曾买过某美术出版社的经典碑帖集字字帖,一套八本。回家后发现里面错误百出,只得连连叫苦,却无可奈何。

在本届国展审读审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件隶书作品,内容为抄录汉赵壹《非草书》。作者提供版本为某出版社《书论汇要》,该书为繁体字。正文无错误,但在落款的长跋中,将”而且认为书法在于天分”中的”天分”,误写作”天份”。查阅其提供的文本复印页,发现作者的长跋为抄录编者的《非草书》文前解题。解题果然写作”天份”,而抄写者并未加以甄别与校正。

第四是怀疑权威版本而误改。

怀疑权威版本,将原本正确的字改作错误的写法,是十二届国展审查审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令人哭笑皆非问题。据叶培贵教授所说,即便在最后的面试环节,也有多位作者甚至怀疑中国书协提供的可靠的繁体字文本,径自把”深山何处鐘”的”鐘”写成”锺”,把”安禅制毒龙”的”制”写成  “製”,把”慶暦四年春”的”暦”写成”厯”。

笔者在审读审查过程中,遇到多例类似情况。比如一件以八大风格书写的行书小字节钞许次纾《茶疏》,所提交的版本为繁体字。虽未复印版权页与封面,经审读,提供文本无错误。但作者却对版本产生怀疑,将其中”製茶”“當晓藏製”“製造不精”等的”製”字,全部改为”制”。”又曰天台之雁宕”之”台”,写作”臺”,”榖雨”改写作  “谷雨”。

另一件行书作品,以杜牧《张好好诗》笔意书写的阮籍《咏怀诗十一首》,所提供版本为中华书局《阮籍集校注》,非常可靠。但作者将其中”盛衰在须臾”  “但恐须臾间”两句的”须臾”,改写作”鬚臾”。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做法,难道是曲解孟夫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四种情况,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大多在简体字的教育背景下长大,自幼花费大量精力在数理化与外语学习上,而缺乏应有的对传统古籍的研习,从而造成对繁体字及版本目录学的陌生化。主观原因是书法爱好者自身并未对此现象引起重视。

掌握版本目录学知识是做传统学问的必要门径。同样,对版本目录学有基本的了解,是每一位书法爱好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那么,我们应该去读哪些相关书籍呢?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已有目录学著作《七略》,唐、五代已开始雕版印刷,但有关历代古籍版本的系统研究著述,清末以后才陆续出现。清张之洞针对”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与缪荃孙共同编纂的《书目答问》,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广大学子的必读书目。

鲁迅先生对该书大加赞赏,他曾推荐道:”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叶德辉《书林清话》则注重于版本之学,对刻书源流及相关术语自宋至清,详加考释,资料丰赡,论述详实。

南京大学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目录编》),则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陕西师范大学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是一本小薄册子,行文简练而见解深刻。因为作者为书法篆刻家,对版本鉴定多参以刀法特征,发常人之未发。山东大学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从文献载体、版本、目录、分类等方面加以论述,与书法学非常靠近,不仅是目前很多高校文科专业的必选教材,也是书法专业学习版本目录学的首选书籍。

上述五种书籍,书法爱好者若能选其一二读读,对版本目录学则会有基本的了解,从而杜绝创作中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倘若实在没时间去学习相关版本目录学知识,在抄写古人诗词曲文时,选择版本要严加甄别。通常来说,一些经典的老牌出版社,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单位,有着严格的版本选择与出版校对程序,所出繁体字书籍是可信的。比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第一版),以及《古文观止》(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第一版)等书籍,对于书法一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实用而可靠的。

本文节选自《中国书法》
原题为:《谈书法创作中的版本选择问题》
作者:刘元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