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后,怎么评价高校教师?
网友1:
我感觉破五唯同时,但是其他的评价指标还不完善。因为有些指标,也是很难够着的。我们学校2020年首次破五唯评审职称,最后大部分老师能拿得出手的还是发表论文和主持纵向课题。当然有个别老师通过其他途径评上职称,但是其业绩也是非常困难拿到的。例如,有的老师获得国家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有的老师带领学生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主赛道金奖等,有的老师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成果上千万。有的获得省部级级教学名师等。这些成果都是非常困难的,靠这些成果晋升职称的凤毛麟角。破五唯只是破唯,因此大多数青年老师还是得拼论文和项目。
网友2:
基本上还是以老样子评价高校老师,基本没啥变化。这里讲圈子,讲门派,有了圈子门派,后面的自然就好有,入不了圈,那后面的资源也很难有。这个资源可以是论文,可以是其他的,只要是稀缺的就是资源。
要改变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真正发挥教师评价的功能,仅破五唯好像不太够。
网友3:
要想知道解决了问题后怎么办,先得搞清楚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五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科研圈的之前不良的急功近利之风,以及评价体系的弊端,导致很多人为了晋升,为了职称,都去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从而忽略了高校教师另一个本职—教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但往往也是被忽略的部分。原因也很简单: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只有发论文才能评职称,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只有教师法文章,学校的排名才能提高,才能去申请更多的资金。
所以在破除五维之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师的定位,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前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现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所推行的临床教授体系很有参考意义。
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背景知识:在之前(或者说当下)的五唯中,即使是临床看病的医生,为了评职称晋升,也是要发论文的!
可医生的工作量和辛苦程度大家也是知道的,每天看病都忙不赢,那是一个身心交瘁,哪还有多的时间来搞科研发论文呢?
但苦于生计,不发论文就不能晋升,很多医生那也是只能咬药牙,勉强去做了。其中的结果大家也是可想而知,往往都是两头不讨好,落得给病没看好,科研也没做成。
但在首都医科大学于2020年率先建立的新临床教授体系中。这一弊端为纠正了,因为饶毅教授规定: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教授系列人员不需要发论文,只要是好的医生、加上为大学做教学工作(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其他,如带临床实习),就符合基本资格可以晋升,当然其中做的好也是因素。
这种让医生重回本职的做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即解决了五唯的问题,也解放了临床医生的压力,让他们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所以,桌椅个人认为,在破除五唯后,我们适当的引入教书教授体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网友4:
我是一名高校教师,可以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答案:破“五唯”后,高校教师还是要看科研,看论文和课题,不要傻傻地放弃或者轻视科研。政策目的是鼓励发更好的论文,而不是不让发论文。展开如下:
1、破五唯对普通老师而言,听听就算了,然后埋头继续发论文、申课题,所谓的高校教师的成果,主要还是科研,教学当然可能也能出成果,但不好量化,想评个省级教学名师,非常难,不如发论文、申课题来的实在。
2、将来评职称看的还是论文和课题,一个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如果你没有论文和课题,你基本上就废了,收入会低,地位很低,职称很低,你在单位的存在感也会低。自己想想看吧。
3、破五唯,不是不发论文,而是不发好论文。有了好论文、牛论文,奖励就会来,中课题的概率会更大,然后做实验、出数据、上职称、招研究生博士生数量增加,团队大了,更容易出成果,然后各种帽子可能就会来。
网友:5:
破五维从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教师,以发论文申请项目评奖等作为最主要的工作,有利于教师回归教学。
但是,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学的任务,而且有科研的任务。离开科研的高校肯定不能成为一个知名高校。因此,破武威的同时急需要建立其他的评价考核指标。
当前高校对于科研水平的评价仍然以科研,论文,项目等为指标,虽然教育部在已经规定,但是论文仍然会作为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项目和奖项竞争将更加激烈。
我认为,在后续对于教师评价方面,教学会有所侧重。这也是弥补之前重科研偏教学的一个回归方式。
总之,高校教师在破五唯之后,任务没有减少反而会增加。
总结及建议:
所以啊,还是去发论文、写课题申请书吧。
朋友们,你们怎么看?欢迎点赞,转发,留言,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文章来源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pubpeer2016小编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温馨提示:
为方便pubmed粉丝们科研、就业等话题交流。我们根据10多个专业方向(植物、医学、药学、人工智能、化学、物理、财经管理、体育等),特建立了15个国内外博士交流群。群成员来源欧美、日韩、新加坡、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全球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