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6(二)——能量机动理论的践行者和“格斗之王”

原创不易,请认可价值,本文为“今日头条 英雄光”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0-4-9

上一篇重制版《战隼凶猛(一)》重点介绍了F-16的历史及其庞大的家族,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去考证不同的资料,花费不少时间,不过这样的文章也是有意义的,这篇《F-16(二)》正是在第一篇的基础上出现的。

F-16

能量机动理论的践行者

F-16的创始人博伊德是能量机动理论的创始人,战斗机黑手党之一,这些人一开始对F-X计划的设想是轻型的擅长格斗的能量战机,在理念不可能相融合的情况下,他们屡次妥协,最终使F-16通过和F-15高低搭配的多用途战机的形式诞生。

虽然F-16经过了妥协和牺牲,但是从机动能力上来看F-16其实还是保留了自身的核心思维:能量机动性以及跨音速机动能力。

我们从气动设计和机动能力的表现去简单探索一下F-16的能量机动性。还是那句话,笔者自身存在局限性,文章中可能存在错误,欢迎评论区理智讨论。

F-16

气动设计

笔者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以后发现,F-16的气动设计一直在两个方面下手:1. 减重;2. 跨音速机动能力。很好理解,作为轻型战机,减轻飞机自重,不仅能够提高作战效能,而且能够提高飞机推重比进而增加飞机的能量机动性。

注重跨音速机动能力也是十分正常的,因为自从F-4鬼怪这些二代机之后,三代机普遍从追求极速到了追求高亚/跨音速机动能力,F-16的前身LWF计划本身就是在试验轻型战斗机的中高空跨音速实战能力。

F-16整体采用了常规布局,翼身融合,长边条的设计,也是第一个采用电传飞控的服役战机,这些都为了上述两个方面。

(PS:F-16也是第一个采用边条翼服役的战机。)

F-16C block50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 机翼设计

从上面的三视图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F-16的主翼是切尖三角翼,即三角翼的两端被切掉了。笔者个人认为可能是为了防止高速下的震颤和抖动,而且翼尖也可以增加挂架来提高载弹量。

(PS:翼尖震颤的问题对于前掠翼战机来说尤其严重,想要解决必须付出很大的重量代价来提高机翼材料的刚度,这也是前掠翼战机在一开始受到放弃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貌似已经被苏-47解决。)

F-16的主翼前缘后掠角为40度,展弦比为3左右。40度的后掠角相比于幻影-2000那样的三角翼战机的后掠角要小一些,展弦比相比一些超音速战机要大一些,这应该是在综合跨音速的机动能力,毕竟传统的战机需要去斟酌主翼的参数,如果有TVC的话,标准可能能够适当放宽。

  • 长边条

边条翼就是机翼,只不过这个机翼一般都较细长,而且位置附着于主翼前缘根部到机头这一段,整个机翼的形状和位置都很形象,所以被称为边条翼。边条翼的作用是:提高飞机大攻角下的升力。

体现在升力曲线上就是,峰值向右向上移动,对应攻角向右移动

这是非常有利的,我们知道,飞机在盘旋时,必须取得更大的升力才能够有足够的过载去增加角速度。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空气密度改变不大,机翼面积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变,那么增加升力的方法就只有两个:增加升力系数和提高速度。

提高速度固然可以提高升力,增加法向过载,但是我们要知道,过载不变的情况下,线速度增大,角速度无疑更小,盘旋半径也会增大,这就与追求更好的盘旋角速度的目标相悖,所以只能考虑增加升力系数。

(PS:超音速稳盘就是典型例子,此时线速度很高,即使F-22能够达到6.5G过载,其稳盘角速率也远不如亚音速下的角速率。但即便如此BVR中,超音速稳盘还是非常有用的。)

升力系数是关于攻角的函数,增大攻角,就能够提高升力系数,但是阻力系数也在提高。边条翼可以增加大攻角下的升力,这意味着在盘旋过程中,有边条翼的飞机相比较于没有边条翼的飞机,可以在更小的攻角下达到同一过载,表现在飞行员操作上就是减小了拉杆的程度,那么功角减小了,阻力系数也就更小了,飞机的剩余推力就更大了,能量机动性自然就更好了。

比现在升阻极曲线上就是减小了极曲线的弯度系数,此图来源于《航空飞行器飞行动力学》

边条的作用表现在上图就是减小了极曲线的弯度系数,即在大攻角状态下,相同的阻力系数会对应更高的升力系数,当然这幅图的攻角只到了10度是体现不出来的。

(PS:上面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想要成立起码要满足这个条件: 盘旋过程中,攻角要足够大;因为边条翼会显著改善大攻角下的升力,所以攻角要足够大才能满足条件,不过在亚音速下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想要角速度高,相同速度下的过载肯定要高,既然速度一定了,那么想要提高升力必然要增加升力系数,也就是增大攻角。)

  • 翼身融合

翼身融合的好处也很明显,消除了机翼和机体之间的缝隙,自然可以减小阻力,也可以减小一定的RCS。机翼和机体的相连,也带来了更可靠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重量。

飞行手册

从这些设计上来看,笔者认为F-16无疑是偏重于跨音速机动能力的,那么接下来我们从数据上来看。

  • 推重比

F-16C block50的使用空重

F-16C block50的使用空重为19261磅,也就是8.736吨,F110-GE-129的推力大概是在129.1千牛,也就是13.16吨的推力,这样计算的话block50的使用空重推重比应该是1.506。如果用38264磅的满载重量也就是17.356吨的话,推重比就为0.758。

F-16C block52的使用空重

F-16C block52的使用空重略高于block50型为20168磅,也就是9.148吨,PW-229同GE-129的推力差不多,也在129.1千牛,那么使用空重推重比为1.438,满载起飞重量为13.16/17.768=0.74。

(PS:其实是应该找推力曲线的,手册目录中有,但我翻了半天只看见block50 52和52带CFT的三种机动性描述,没找着推力曲线。)

我们可以做对比,米格-29G(德国版米格-29A)的使用空重推重比为1.48,苏-27SK为1.45,F-15A的是1.728。除了F-15以外,剩下三种飞机基本处于伯仲之间,这样来看,F-16的推重比还是很高的,起码有了能量机动的基础。

参与老虎会的希腊F-16C block52

  • 机动优势区间

我们知道每架飞机都有各自的机动优势区间,也就是在这个区间范围内,飞机的机动性比其他区间要更好一些,体现在稳盘过载包线图上就是可用过载高的区间。

(PS:这个区间既包含速度也包含高度,各高度下的机动优势区间所在的速度区间很可能是变化的,比如米格-29G,当然也有可能不变或者变化不大,比如F-15的稳盘过载包线图,这些图以前都发过,在这里就不再次举例了。)

我手里只有两份F-16的飞行手册,一份是T.O. GR1F-16CJ-1,一份是T.O. GR1F-16CJ-1-1,这两份都是介绍希腊F-16C/D block50/52系列的,当然这个系列的手册不止这两份。

(PS:这张图一起上传的话就会失真,我试了一下效果,应该会看不清数据,那就相当于我一个人在唱空口相声了,所以在这里把同一张图分成了两部分,并且省略了图中间和本文内容无太大关联的内容。)

我们先看前提条件,高度为海平面,发动机是PW-229,显然这是一架F-16C block52,阻力系数为0,说明没有挂载,重量为22000磅,用上面的空重图也就是携带了1832磅,0.83吨的燃油,发动机为加力推力。

没办法,图还是这个样子,我随后发到评论区,看看会不会好些

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F-16C block52的机动优势区间,即稳盘最大速率都在0.7Ma到1.0Ma跨音速区间内得到,当然还需要表现纵向高度才能完全证明,但是那样一张张贴图的话就太麻烦了,我就直接说结果了:

在7620米的高度下(26000英尺),F-16C block52的机动优势区间都在跨音速区间,高度再往上走,各区间的最大稳盘速率差异就不大了(换句话说就是PS=0的这条曲线越来越平滑),但依然是跨音速区间最高。不过高的幅度很小,到了15240米(50000英尺),跨音速区间的稳盘速率比超音速区间的稳盘速率高了还不到0.5度/秒。

(PS:这里就能体现出稳盘包线图相对于能量机动包线图的优势了,机动优势区间是一目了然的。)

我们得到结论:F-16的性能表现和其设计指标是完全吻合的。

希腊F-16C

  • 稳盘瞬盘速率

还是上面那副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0.7Ma左右,F-16能够做到9G过载,最大稳盘速率在21.5度/秒左右,这是个非常厉害的稳盘速率,这意味着F-16在不消耗能量的情况下自转一周只用16.74秒。

F-16的最大瞬盘速率是24.8度/秒,这个图中标出来了。

通过上述对气动设计和飞行手册的分析我们发现:F-16是能量机动理论的践行者,而且整体机动优势在于跨音速区间。

格斗之王

笔者认为F-16是三代机中的格斗之王,这有大量的F-16和其他机型在空演中或冲突中的例子,我们来简单看两个例子。

  • 波兰空军的演习

波兰空军接手了德国二手的米格-29G,也引进了一些F-16C block52,两者在演习过程中,F-16携带了多余的保形油箱,飞行员称“如果F-16不携带保形油箱,那么飞行员将得不到锻炼。”

波兰的F-16C block52

  • 和台风的机炮格斗

这个笔者并不知道此次格斗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情况,但是有一个视频,在视频中台风和F-16进行演习,最终结果是F-16三次用机炮干掉了台风。

这样的结果和例子有很多,《追求最优的格斗敏捷性——F-16技术分析》这篇空军之翼的文章中写了不少,我就不再举例子了。

笔者对于F-16的印象是格斗之王,能量机动战机,性价比出众的多功能轻型战机,那么你对F-16的印象是什么呢?

本文引用:

杨文轩 吴茜《追求最优的格斗敏捷性——F-16技术分析》 空军之翼 2016-03-2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