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鸟收购威尔仕的失败 也许是中国健身理想主义者的阶段性胜利

若干年过后,当人们研究起中国健身行业的风起云涌,2017年中国最知名健身俱乐部之一的收购始末,一定会被经常提及。

就在昨天,收购方贵人鸟发布公告,放弃收购威康健身,即威尔仕健身的母公司,标志着中国商业健身发展30年来最牵动人心的行业大戏落下帷幕。

具体的文字性内容就不在赘述,一句话来解释,即双方在收购价格上谈不拢,就一拍两散了。

其实早在三月份的练吧内参中,就已经放出该交易将无疾而终的流言,但真的见证交易失败,我们只能感叹:

实际上,很多传统的业内人士都盼着这桩收购案子能够顺利完成,因为一旦成功,标志着过去20年传统的以强销售轻体验的健身连锁企业模式得到了资本的认可,也将继续成为行业主流。

对于企业家来说,也许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从用户和行业角度来说,其实这是一个挺可怕的事情。

***

作为一个普通健身爱好者,笔者从01年开始接触商业俱乐部,几乎经历了行业完整的从爱好者教练和协相处,到教练红着眼逼单,双方关系从信任到猜疑,甚至反目的全过程。

虽然说国外的大俱乐部一样需要销售,但什么事情到了国内都容易走极端,教练培训的主流不再是服务和满足客户需求,健身房炫耀的不再是帮助多少客户完成了训练目标,而是哪哪哪又成交了大单。

十年前,巡场教练还会在你起不来的时候扶一把,顺便唠唠家常,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只会机械式地按照培训指示去跟典型“猎物”搭讪。

并且这样的行业风气,使得健身俱乐部看起来现金流收入颇丰,却引起了整个财务制度的崩溃。

简单来说,国外俱乐部多采用月卡制,资金转化效率高,而国内的会籍往往采取一年,二年,甚至终身制,使得场馆背负的用户消化成本居高不下。

更可怕的是,私教收入是预付费,而预付费收入在严格的会计准则下,属于负债! 也就是说,一个俱乐部私教费收的越多,负债也就越多。

此外,国外的俱乐部重品牌,平台化运作,直接好处就是人力成本会被限制在一个安全范围。

而国内轻品牌,重销售,导致包括教练的人力成本一升再升,企业纯利润大大缩水,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及其不完善的员工社会保障和福利缺失下的经营现状。

以上问题实际上大多是老调重弹,可为何仍然迟迟得不到改善,也许正是传统老板们仍然抱着侥幸心理,而这次收购的失败,恰恰是甩在他们脸上重重的耳光。

而作为一个曾经的新闻从业者,笔者发现还有一点也颇值得令人玩味,在整个大半年的收购过程中,翻开威尔仕的官方网站,任凭外界巨浪滔天,却没有只字片语,包括这次的收购搁浅,官网也平静的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笔者相信,这非不能,实不会,亦不想也。

在别的成熟行业,很难想象,一个被十几亿巨资收购的标的,行业的龙头企业,居然连一个正经的企业传讯部门联系方式都没有,更别说定期的企业动态披露和新闻发布。

恰恰印证了中国健身行业高度缺乏舆论监督,忽视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的现状。

***

所以,从笔者角度来看,昨天的事情更应该庆幸。

如果这样没有健全的企业制度和现代经营观念的公司也能被收购,被上市,会对行业造成多差的示范作用。

俱乐部老板们可以继续光明正大的拒签劳动合同,可以继续明目张胆的忽视客户体验,可以肆意地放任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美誉度不管不顾,而只盯着赚钱。

又会对外界传递多么可怕的行业形象?

也许短期内,行业仍然很难改变销售第一,体验第二的现状,但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有无数唯客户体验和品牌为重,树立行业高度,塑造职业尊严感的理想主义者在默默奋斗着。

感谢这桩收购失败,为这场理想与现实的较量,志向与铜臭的比拼没有过早分出胜负。

有人担心,收购的失败,会让中国健身圈变现的渠道蒙上了一层阴影。大可不必担心,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调节资源分配和推动变革,传统模式走不出来,自然并且已经有很多人在尝试更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机制,而不是抱残守缺。

但是还有很多人会跳出来说,人家一年能赚几个亿,已经很不容易了。

恰恰这才最令人担心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