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如何成功转型当老板?
尽管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新开健身场馆的增速已大大放缓,关店转手的消息也不绝于耳,但在全国范围内,以工作室为代表的创业趋势,仍然汹涌澎湃,这其中绝大部分要归功于教练们的老板梦。
练吧研究院上半年的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56%(实际可能更高)的健身场馆老板是教练出身,笔者日常也碰上很多教练背景的创业者。
与跨界的同行相比,教练开馆的优势劣势都非常明显,有干劲、会专业使得他们的创业成本更低,但另一方面,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往往成为致命伤,很多人因短视与服务理念缺失导致场馆举步维艰,还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笔者认为,教练如果要升级合格的老板,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不要掉入潮流追随者陷阱
经常遇到一些教练朋友问我:我想创业,您说应该做什么模式好?您看这种形式我能不能尝试?
当时笔者内心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创业者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那为什么要创业呢?但这恰恰是一些新人的写照。
看到身边的小伙伴都下海创业了,哪怕自己在老东家做的好好的,也开始蠢蠢欲动,好像创业成为了一种潮流时尚。
结果是当自己真的独立开馆了,才发现老客户没有跟来,新客户也不知道哪里找,每个月成本租金开销巨大,非但没有比以前赚钱,甚至还要亏钱。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分不清自己的能力与业绩,到底是个体努力更多,还是平台给予更多的。
而另一种潮流陷阱,在于对模式的盲目更风,尤其是当下的行业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模式新的产品,这使得很多创业者,尤其是教练型选手甚为焦虑。
看到超级猩猩的团操火了,也想上按次付费团操,看到共享模式火了,就想着场地外包,看到智能健身火了,要不要来套黑科技?结果就是产品和课程堆砌的越来越多,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器械商赚钱了,员工赚钱了,培训机构赚钱了,唯独做老板的没有赚钱。
的确,健身圈的潮流在不断变化,当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谁在裸泳。但作为服务业的本质从来不会变,找到特定的用户群体,满足他们的需求,带给他们更好的体验,这是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不是谁的钱你都能赚到,但应该赚谁的钱?抱歉,别人并不能直接告诉你答案。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很多健身馆的创业团队,往往是几个教练一起合伙,毕竟朝夕相处的同事加兄弟,互相之间熟门熟路。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锅饭平均分的合伙思路,大伙儿一起投钱,股权平均分,表面上看这是最公平的,谁都不吃亏有力一起使,在起步期的确也能帮忙生意尽快启动,却为之后大量不必要的撕逼纠纷埋下了伏笔。
当涉及到业务方向的转变,这种平均分的股份结构,只要一个人有异议,就会陷入到无止境的争吵与搁置中。
最夸张的,笔者听说过新馆刚装修好就开始闹分家的,当有人吵着要退出的时候,问题来了……
一开始创业时,眼里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想着情谊和事业天长地久,而没有花时间思考项目失败或者团队拆分的问题,也就是创业公司必须要有的合伙人退出机制。
当团队产生矛盾导致闹分家乃至转让时,谁都觉得自己功劳最大,谁都想最多的补偿,因而产生大量矛盾,间接损伤了所有人利益。
所以,在教练合伙创业中,一定要牢记“亲兄弟明算帐”的原则,关系再好,也要提前想想分手时的约定。
团队能力要互补
在很多健身房或者工作室的教练墙,不难发现总有些教练增肌减脂塑形格斗产后整脊青少年体适能……十八般武艺恨不得样样精通,当然不排除这些好学的教练真的想把自己打造成多面手,但如果在创业时也想着自己什么都会,大包大揽的后果也许是什么都做不好。
一个行业的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分工越来越细,一个成熟的团队也必须要有分工,当几个教练聚在一起创业时,如果大家都只会闷头上课,谁来做战略,谁来管财务、谁来做品牌,不排除有悟性极强的教练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掌握多项技能,但更多的团队则没那么幸运。
因为当教练们决定要创业时,多想想自己的基因是什么,又缺了哪些工作上的技能,多考虑团队技能的多样性,才能在竞争中抵御更大的风险。
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么也许下面这条能帮到你们。
如果能力不够 抱大腿并不可耻
不止一次碰到创业者问,我以前做教练赚的挺多,但开了工作室之后,每个月到手的钱反而少了,怎样才能提高收入。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在各行各业的创业中,作为老板不要说赚钱少,破产倒闭也很正常,创业从来不是必定赚钱,而是九死一生,连活下来都是奢侈。
看过一个数据,在美国存活超过5年的中小企业比例不超过35%。在国内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健身行业,应该都大大低于这个数值。
如何能够更好的生存?在当今社会里,唯有做出自己的品牌,但并不是每个团队都能那么幸运和有实力,那么也许可以找个折衷的方式,加盟一个合适的品牌,或利用成功企业的品牌知名度、管理经验和运营方式,赋能到自己的品牌中,也好过毫无方向的死扛。
很多血气方刚的创业者听到这个建议第一反应就是无法接受,凭什么要我寄人篱下?!
但从很多人的现实情况看,他们大部分是年轻教练,走入社会也没几年,平时除了上课与客户接触外,很难接触企业运营层面的工作,一旦自己创业就会发现不懂的地方实在太多,但找一个熟悉企业运营、又能了解健身行业的管理人才难上加难,而这些经验恰恰是已经跑出来的品牌所具备的。
这种方式俗称为“抱大腿”,以前似乎有很大的贬义在其中,但在今年兴起的兼并重组大潮里,越来越多的小型工作室创业者意识到,良禽择木而栖好过暴毙而亡。
等合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掌握了科学的管理方法之后,再独立做自己的品牌也许胜算更大。
也许你并不适合创业
对创业充满憧憬,但对生意没有概念。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教练出来创业的一大问题。
就是这些连基本的财务常识和服务规范都不了解的教练,也要踌躇满志的开始创业,笔者就特别为他们担心,甚至可以预见到他们即将面临的巨大问题。
不管承认与否,这些占据行业一半以上份额的教练兼老板们,才真正体现也决定了目前国内健身生态的发展水平,虽然其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经成功上岸,但更多即将走上创业道路,或已经开馆处于迷茫期的教练们,仍然如无桅扁舟般飘荡于汪洋大海中,也许注定会被风暴巨浪吞没。
笔者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创业者有时候要认清自己的无能,放弃创业并不是一件什么丢人的事情,但确实很多教练从走出原公司起,就只想靠自己的力量出人头地,不再受约束,很难接受回去打工的日子。
在我们历次练吧圆桌的学员中,每次总有一些人会疑惑,甚至是抱怨,觉得好像台上嘉宾讲的听不懂,自己什么也没学到。
可以理解,这些朋友长期受健身圈诸多培训的荼毒,觉得上课就想知道1234步怎么做,回家照搬就行,死记硬背方法,而忽视背后的规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教练在参加完专业培训后,对所有会员都用同一种训练套路,让他们针对不同人去有所创新,就傻眼了。
归根结底,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知识水平,做什么都会很吃力,更不用说创业了。
相反,当优秀教练具备了这些能力,哪怕只是打工,所起到的社会意义也远大于做一个失败的场馆老板。
“要不,你还是做回教练吧。”面对一个个满怀激情而又懵懂的灵魂,这句话常常在嘴边,却又数度咽下,希望本文能为这些年轻人多点启发。
· end ·
寻找更多您所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试试点击以下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