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游记
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的横空出世,让高深莫测的少林武功一夜之间风靡世界,也让少林寺名闻遐迩。那时的我对这座古寺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少林寺的影子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一直梦想着到少林寺去看看。这次中原之旅的首站选择了少林寺,了却了我一个魂牵梦绕了多年的夙愿。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北的嵩山西麓,它是北魏时期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的。因寺院背依五乳峰,面对少室山,周围山恋环抱,林木蓊郁,故名“少林寺”。
穿过“天下第一名刹”石牌坊,向前走出不远便是少林寺的山门。少林寺山门为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座落在约两米高的砖台上,掩映在一片参天古木的中。山门匾额“少林寺”是清代康熙帝的手书,字体中正平和,大气内蕴,熠熠生辉,显得佛宇凝重。寺院大门的宽度与匾宽相当,与想象中的古寺名刹不太相称,甚至显得有些小气。
通过山门,只见一条石制甬道从山门到天王殿,甬道的每一块青石板上都刻有精美的莲花图案。相传,当年释迦摩尼出生后就会说话走路,他下地后共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即生出一朵莲花,于是七步莲花便寓意着幸福美满。据说,凡进入寺庙的人在青石板莲花上连续踩七步,日后就会步步高升。
行走在寺院中,可以看到整个寺院是在一条狭长的地带依山修建,越往上走山势越高陡起来,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在每座大殿前边高高的石阶踏跺的每一次抬脚落脚,都让人感觉到是在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和灵感所凝成的珍贵的文化遗存。
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发祥地,有“禅宗祖庭,武术胜地”之称。在天王殿内悬挂着“天下第一祖庭”的匾额,据传,印度高僧达摩得法后,问其师该到何处传法,其师告之该去中国的北方。达摩飘洋过海从广州登陆,途经金陵,最后来到了嵩山,在五乳峰的山洞中面壁九年,在少林寺广召信徒,弘扬佛法禅宗,从此确立了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
中轴线的两旁除了僧人居住的厢房和无数林立的石碑外,还有笔直挺拔的古柏。这些古树如同当年豪怀激怀正气凛然的少林武僧,默默地看护着这片佛教圣地。有的柏树显得衰老,树皮已经裂开,风吹雨打依然不折倒。钟楼鼓楼两两相对,分列左右两边。
整个寺院古色古香,古砖古瓦古树,一景一物也是饱经历史风霜。每一座建筑物都显得苍老高深,蕴含深广,没有一点衰败气象。一座建筑群就是一个艺术宝库,飞梁画栋层层叠叠,这些木质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靠各梁柱齿交沟含,互为抵御,稳稳妥妥地把一座建筑支撑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在寺院中林立的碑刻中,有最早的武僧绝学记录,有前来参拜的朝庭大员的行记,有东西方佛学交流的记事,有武林侠士的题词,有国内外武术届的捐赠,也有的是现代名人留下的手迹。林林总总,高高低低,可谓贯穿古今,横跨中外。这些碑刻中最有名的是“太宗文皇帝御书碑”和“小山禅师行实碑”,为少林寺的镇寺之宝。其中“太宗文皇帝御制碑”正面是李世民表彰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
“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中间光头盘膝者,乃佛祖施加牟尼;单看左侧,头带儒巾者,乃儒圣孔子;单看右侧,发髻带簪者,乃道教创始人老子,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体现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
走过法堂便是方丈室了,佛教中方丈是寺院的最高领导人,方丈室是寺中长老或住持起居与理事的地方。《维摩诘经》中记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方丈室即一丈见方的居室。清朝乾隆皇帝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作为行宫,故又称“龙庭”。
穿过“藏经阁”,绕过方丈室,便到了“立雪亭”。立雪亭前有幅对联:“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相传,有位法名神光的和尚从洛阳来到少林寺拜访达 摩,一心想得到祖师的真传。神光全心向道,意志坚定,但是达摩只自顾默然面壁,并不理会。神光站立祖师门外,肃然不动。时值天降大雪,积雪没膝,神光在雪地里久立数日。达摩问甚故,神光说:“请祖师传授法器衣钵。”达摩答道:“除非天降红雪。”神光解其意,抽出戒刀砍掉自己左臂,鲜血飞溅,染红了满地的白雪。达摩见他心诚,便唤他入室传道,并赐他法名慧可。后来,达摩禅师临死把袈裟和食钵传给慧可,说:“从前如来为了正法统,把这件法衣作为信物,辗转传授以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由于达摩为禅宗祖师,慧可为直授传法弟子,便成为了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立雪亭是少林寺中唯一的单檐庑殿式建筑,此殿虽小,但是外形秀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殿内悬挂有清乾隆皇帝御题的“雪印心珠”匾额,供奉着三尊达摩祖师像。殿正中的神龛中供奉着达摩铜坐像,法相庄严,广渡十方。右侧供奉的是红木达摩立像,是由泰国信众捐赠的。左侧供奉的是达摩坐像,是由日本佛教界捐赠的。并祀初祖以下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五祖。
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门额上悬有“西方圣人”竖匾,这是佛教界对佛的尊称。佛教来自西方,在中国生根发芽,尽管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土还是很尊敬。殿内中间设有石佛台,上置美丽的雕花佛龛,龛内供奉着毗卢佛铜像,因此千佛殿也称毗卢殿。
给人感触最深的还是殿内砖砌的地面上有48个排列有序的陷坑,这是少林寺武僧们练功发力留下的痕迹。寺僧称这些陷坑为“站桩坑”,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体现了少林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点。佛殿中有著名的“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古代壁画的极高水准。
在千佛殿前有一雕刻精美的达摩渡江石刻,石刻取材于达摩渡江北上的故事。相传,达摩来中国传法,到达当时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国都金陵,达摩与信奉小乘佛教的梁武帝话不投缘,决定渡江北上。达摩来到江边看到滚滚长江烟波浩淼,船只皆无,岸边只有一老妇正在割芦苇。达摩上前施礼说道:“施主,我要过江,怎奈无船接济,请您化棵芦苇与我,以便过江。”老妇顺手抽出一根芦苇给了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放于江面,双脚踩于芦苇上,飘然渡过长江。据说,那一老妇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是专程助达摩渡江北上的。
在少林寺碑廊中还保存有一幅明代“达摩一苇渡江图”石刻,这是明代石刻中的精品,画面布局合理,形象生动、逼真,线条细腻柔和,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通过画中的线条可以看出石刻运用了国画的大写意手法,只寥寥数笔,就将达摩的形象描绘的生动传神,刻工朴质劲健,具有气势。
走出寺门, 不远就是少林寺的塔林了。这里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高僧的墓群,在每一座塔下安葬着圆寂高僧的灵骨或生前衣钵。按照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由于建塔的年代不同,塔的样式款型也不一样,有四方型、六边型、圆柱型,塔有尖顶也有圆顶,各有特色,这些砖塔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威望。
塔林现存自唐朝以来各代墓塔246座,这些塔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即世称“七级浮屠”。民间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便源于此。塔的高低、大小、层次、型状也是根据逝者生前的佛学修养、职位高低、功德大小,以及寺院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置身于塔林,望着那些或发黄、或破旧、或快倒塌的旧塔,仔细辩认着已模糊不清的碑文,猜想着埋在地下的高僧是否曾经叱咤风云,纵横于江湖。穿行在塔林中,仿佛穿行在时光隧道,聆听先哲的教诲,纷扰之心,莹然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