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回望硝烟

2021-03-14 11:07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相对于易受条件影响的雕塑来说,壁画的表现或许更显得自由多样一些,莫高窟便是以壁画而蜚声中外。由于这些壁画的粉本来源复杂,有的传自西域,有的源自中原,还有一些为本土画工所创,这使得敦煌壁画的内容具备了多元性和亲民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唐中后期的石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报恩经变中的“树下弹筝”、弥勒经变中的“婚嫁图”、楞伽经变中的“屠户”等场景,都较为细致地描绘出了纯真的爱情以及市井生活的情趣。除这些内容之外,军事题材也是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在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场面。

在莫高窟南区石窟群的北侧,有一处敦煌世家大族营造的“家窟”,编号12。因窟内主室东门上方书有“窟主沙州释门都法律和尚金光明寺僧索义□”的供养人题记,表明了该窟确为敦煌索氏于唐咸通十年(869)前所开之功德窟。

本窟南壁西侧绘制着一幅精美的法华经变,该图下端画着此经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安乐行品。此品中唐初现,晚唐鼎盛,宋后逐渐消亡。由于该品十分抽象,难以绘画,故而创作者截取了此品中的“髻珠喻”来凸显《法华经》的重要性。经文记载:转轮圣王欲降伏诸国,但诸王不顺其命,于是转轮圣王出兵讨伐。胜利后,凡有战功者皆予以封赏。唯有一将军功劳甚大,不知何以犒劳,最终王以珍藏于发髻中的宝珠赏赐此人,而这里的宝珠即喻指《法华经》。画面中,两座城池隔河相向,周围人头攒动,战旗飘扬。两岸各有一人擂鼓进军,骑兵得命后,立刻剑拔弩张,隔河相攻。一番激战后,双方此追彼逃,人仰马翻,受伤的战马、士卒皆因此坠入湍急的河水中。最后,获胜的转轮圣王在城中论功行赏,一幅皆大欢喜的样子。这幅“作战图”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真实场景,再现了唐王朝灵活多变的作战方式和坚实可靠的军事力量。

作战图 莫高窟第12窟南壁 唐

除第12窟外,莫高窟还有很多与军事相关的画面,如初唐第332窟的“八王争舍利”、晚唐第156窟的“张议潮夫妇统军出行图”等。伴随着此类壁画的增多,军械的表现也逐步成为了敦煌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莫高窟西魏的第285窟、北周的第296窟中就绘制有骑着战马与强盗作战的骑兵,画面上描绘的马铠是古人保护战马的防护装备,古称具装,或具装铠。其中,第285窟的马铠形制最为齐全,从保护头部的“面帘”到保护马尾的“寄生”一应俱全。马铠的产生和发展如同马镫一般,是中国为世界军械装备的发展所做出的独有贡献。同时,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也对我国古代军事的研究有着非常积极的重要意义。

作战图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 西魏

马铠

总的来讲,敦煌壁画在其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程式化之风已露端倪,但因洞窟体量不断增大,鸿篇巨制层出不穷,使得世俗化特征在这一时期得以提升,生活气息颇为浓郁,在人情物性的描写刻画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敦煌石窟艺术不仅是佛教题材的大集合,更是现实世界的折射,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主创团队

策划 / 李萍、宋淑霞

撰稿、诵读 /刘文山

学术顾问 /王惠民

音频剪辑 / 罗成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首赞

+1

阅读 (2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