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癫痫,神经衰弱,噤口痢,失眠——甘草泻心汤
29梦游病与着魔——中神琴溪治验
近江之国大津人来此,与先生秘语。其云,余16岁独生女,已经订婚,患有奇病。每日夜间,家人人睡后,则暗自起床,翩翩起舞,其舞蹈姿势,绝妙闲雅,恰似名演员舞蹈。余偷观之,舞姿各式各样,随曲调变换而舞。时间一到即止,上床就寝,翌日早晨,照常起床,如一般人而无异常。即使与其提起此事,亦毫无记忆。祭狐仙与祈祷等均无用。唯恐婆家得知退婚,故前来请先生医治。
先生听后,认为此证即狐惑病(精神病之一种,此为梦游病)。诊察之后,与甘草泻心汤。数日此奇病治愈,平安结婚,已生小孩。
又一妇女不知柜中有猫,而加盖。2~3日后掀盖时,猫因饥饿而张牙舞爪,盯着妇女冲出。因过度惊恐,而患奇病,从起居动作直至发声,均酷似猫(此即着魔),先生朋友清水先生因听了先生上述的话,与甘草泻心汤,此病亦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汉方治验选读》
30癫痫——赵明锐医案
李某,女,68岁。患者平素精神抑郁,性格不开朗,患癫痫半年余,约20余日或一月发作一次。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约持续五分钟后,即进入昏睡,半小时左右清醒。醒后除感头痛、心悸、疲乏外,余无不适。曾服西药苯妥因纳及利眠宁等药治疗,证状未见多大改善。后改服甘草泻心汤,制成丸剂,连服半年,在服药期间又发作两次,以后一直未复发。《经方发挥》
论:癫痫属于阴证,后其治病,当改用阳药,以温燥本气之虚。不然就会在服药期间也会发作。
31噤口痢——张德超医师治验
滕某,男,7岁。夏秋间患赤白痢疾,一医用逆流挽舟法,热虽减而下痢红白冻积依然。五日来,日夜下痢达一二十次之多,腹痛,下痢红多白少。一医见其不欲食,疑为停食,复下之,痢不减反增,呕吐频仍,不能饮食,举家惊惶,始来商治于余。察之两脉濡弱而右关独弱,舌苔白而质红。辨证为胃气重虚,客气上逆属噤口痢。治法:补中和胃,清化湿热。用仲景甘草泻心汤;甘草8克,黄芩6克,黄连3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生姜6克,红枣3枚。连服二剂,呕吐下痢均减轻,后以原方加减,继服三剂而安。
按:本案为胃肠湿热互结,致成下痢,复因误下胃虚,客气乘虚上逆,致成噤口痢。故用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清化湿热,其中以生姜易干姜,意在加强止呕作用。《伤寒论》用甘草泻心汤是治再次误下以致胃气重虚,心下缩硬的证候。此案即是在《伤寒论》用本方治“胃中虚,客气上逆”的启发下运用的。可见读古人书,必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经方应用》
论:逆流挽舟法,就是人参败毒散方,表失解而内陷,人参内托以助外解。本案不是噤口痢,是呕利证。噤口者,牙关紧闭,不能张口,药食俱不能下。
32重症神经衰弱——朱木通医案
中年主妇某某年约四十余岁,久患神经衰弱,去年以全身神经衰弱病名就医于某精神科病院。据云稍有起色,适因该医师应征入营当军医而退院。然而退院后原病复起,乃于1959年6月22日嘱我为之医治。
体格瘦小,一见而知为一敏感性妇人。即:言语絮絮而反复,错乱不休。自云此数年来因关心夫婿事业以致常陷于不眠,初唯不眠倦怠而已,继则居恒头涨脑昏,心神恍惚,忧愁苦闷,悲喜无常。入本年来则恒通夜不能入眠,容易惊恐,动辄气喘如有物从脐上上冲胸部,因而呼吸几至窒息(按此可推定为奔豚),发作时则身体及手足不随意振颤。此外则厌恶与人接触,寡言笑,头眩心悸,居恒胃部膨满、喜臆食臭、心下嘈杂、吞酸、腹中雷鸣、便秘。
以上症状最近更为显著,但这种复合症状已为甘草泻心汤证无疑。据其主诉的前部,属于《金匮要略》的狐惑病甘草泻心汤证,后部之胃肠症状,又属《伤寒论》的甘草泻心汤证,决意投以甘草泻心汤二剂。不期服药后胃症状与精神症状同时痊愈,连服四剂,睡眠大佳,各病俱除。《朱木通经方医案》
论:此有气上冲胸的奔豚证,还有胃中虚而不和的生姜泻心汤证,请问是治奔豚,还是治腹胀。脾胃虚寒,而五脏互搏,六气偏见,所以会见木冲之奔豚,也会见木陷之惊恐。脾胃虚寒,还会本病之胀满痞闷。泻心汤,四剂愈。如治奔豚,此病不愈。奔豚更是偏于升陷疏要,而泻降更是偏于降逆泄热。在逆而不降,所以导致木陷不升,而见奔气上冲。
33不寐——李秀华医案
张某某,女,58岁,1989年6月14日入院。患者四年来夜不能寐,每晚靠服用安定片或水合氯醛等西药维持才能入睡2-3小时,但稍闻声响便醒而不寐,屡治鲜效。近20天来彻夜不寐,虽加倍服用安定片亦目不能瞑,不得卧,心烦易躁,疲倦乏力,两目胀满仍突,胸脘痞满嘈杂,口干苦,纳呆不食。症见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苔黄厚,脉沉细。乃脾胃虚弱,寒热内蕴中焦,上扰心神所致。治宜调理中焦,开结除痞。初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方治疗不效,复以甘草泻心汤化裁:甘草18克,黄芩、半夏、内金、陈皮、干姜各10克,党参15克,黄连5克,大枣4枚。
服药1剂,诸症皆除。[四川中医1990,(5):30]《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这个医案,有时候可能会辨证为栀子鼓汤证。便有胸脘痞满证,则为结热之痞,泻心汤证。
34头闷——闫云科医案
李某,男,60岁。头闷脑胀五年余,如有物蒙裹,如重帽按压。思维失敏,精力难以集中。闻巨声则自汗出。心烦甚,人夜难寐。胃纳不馨,口干苦,腹中气上冲逆,胸胀闷,喜干呕,大便清,日二三行。望其面色晦黄,舌淡红,苔白腻。诊得脉沉滑,心下痞硬。
脉症相参,此脾胃虚弱,心下痞塞,致四运之轴不敏,阴阳之机失灵,难以正常交泰,是以上热者热,下寒者寒。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浊气上逆则诸阳难会,精明之府遂成浑浊世界,是以头脑胀闷、胸满干呕;清气下陷则大便稀溏;邪热扰心则心烦不寐。治当健脾胃,调寒热,启痞结,理升降,倘胃气和,归结通,阴阳交泰,则清者升,浊者降,诸症自解。拟:炙甘草12g 黄苓10g 黄连6g 干姜10g 党參10g半夏15g 苍术18g 桂枝10g 红12枚五剂
二诊:头闷、冲逆大减,睡寐好转,胃纳增,大便日二行,口干苦,脉舌如前。守方五剂。
三诊:头脑清晰,若晴空万里无云,偶有阴风浊浪时。知饥欲食,大便日一行。睡眠较前为好而尚未遂愿,得寸进尺,求愈之心也。
原方加附子10g磁石30g五剂。
论:闫云科老师的医术,在当今真是属于拔尖的,分析辨证的理论,真的很厉害。看了很多闫老的医案,真的很信服,也学到了很多。网上搜不到闫云科老师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