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注定会变少吗?

你们看过杨德昌的电影《一一》吗?我一直以为那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恐怖片,我总能想起片子里的妈妈在婆婆病床前,对着不省人事的她,哭着说出那句台词:为什么会这么少?指的是生活。

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个家庭而展开,故事的真正开始是婆婆昏倒,医生说她随时会醒来,也可能随时离开,婆婆需要时刻有人对他讲话以便刺激神经,这样或许可以唤醒婆婆。于是家里人开始每日轮换着来和婆婆说话,与无法回馈的婆婆对话的过程,就仿佛是一次与自己灵魂对话一样,每个角色都挖掘出了平日里不曾注意到的自己,或许也就是这样的时刻,人们才能停下来,走进内心里。

妈妈在与婆婆(也就是自己的妈妈)的对话中,发现自己每天说的话都一模一样,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几分钟就讲完了。她是一位贤妻良母,起早贪黑奔波于公司与家庭,生活里只有家人与同事,在与婆婆的对话里,她才知道原来早就没有了自己,她在黑夜里,对着丈夫控诉,为什么就变成了这样。

我初看这部电影时,不过十八、九岁,并不了然其中深意,只是以为自己从中一窥了生活无聊之真相或生活单调之本质。当我活到30岁,日常中偶尔莫名产生巨大恐慌时,我开始思考,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是不是注定了的不可避免的被规划了方向。

我会想,电影《一一》里的妈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了生活的泥潭,我相信她年少时应该和她的女儿一样,努力读书,有好成绩和大好未来,最大的烦恼不过是情窦初开那些事。我也会想起我求学时代的诸多同学们,他们那时候灵气十足,女同学扑闪扑闪的眼睛里全是美好未来,男同学臭屁的豪言壮语里没有丝毫畏惧。可是他们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呢?在我的脑海里,他们变成了同一张脸,苦恼着同样的问题,关心着同样的数字,偶尔分享着同样的家长里短,关于孩子、车子、房子,和差不多利益相关的各自公司动态,而大部分状态,是处于一种看不见的无声里。

我相信我们所有人终究能够触碰、体会并融入类似平凡又温暖的日常幸福中去,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一直相信这一点。但有时我是觉得,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好像是、冥冥中注定在变少。我们大部分人越长大,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行为上,生活的触达半径是在在不断缩小的。我们越来越少的关心新鲜事物,哪怕关心也是越来越表面化粗浅化笼统化标签化,越来越少的踏出自己的生活半径,去了解、尝试、发现对我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信息或内容,我们越来越务实,越来越需要所谓熟悉感安全感,工作也越来越聚焦,在一个行业里无限纵深,最后看我们生活半径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像是隔着一座山。

万年青年旅店在歌里唱“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第二段唱“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我一直在想,何谓“大厦崩塌?”,是像《一一》里的妈妈一样,突然意识到生活的牢笼,还是当半径以内的生活无法继续提供我们以安全感,我们不得不被放置在生活半径以外的那片巨大的、未知的、陌生的空白恐慌之中,我们顿时手足无措呢。

我不知道。


题图:一一

永远年轻,永远要对世界发问,点击去提出你的问题:所有人问所有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