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亚亚(235):雁门太守行

元和九年,唐宪宗派遣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

军临城下,两军交战前的气氛最为压迫低沉。天空是黑色的,厚厚的乌云仿佛灰黑色的鹅绒,低低地将整片视野能及的土地压在脚下。没有一丝风,军旗无力地垂着头,就连边塞那时常张牙舞爪的老树都仿佛被沙场上的肃杀气息感染,一动不动地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收敛了自己招摇的枝条。但是,太阳的光芒始终无可遮挡——战士们金色的铠甲还披在身上,与那一缕穿过云间缝隙的阳光相耀应,竟是衬得自己金光闪闪。在这个阴暗无风的日子里,又平添了几分肃穆。

不多时,号角的声音便沉沉响起,在这残秋里回荡着,惊扰了几只不紧不慢的南归大雁。它们扑闪着翅膀,逃似的飞走了,就像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寂静被骤然打破,豆大的雨点伴随着电闪雷鸣杀向了平叛军队。那令人不安的压抑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奋不顾身的侠义、保家卫国的忠心与视死如归的英勇。空气中五味交杂,血腥味、硝烟味、酒味…那流尽的血已经凝固,就像故人柔嫩嘴唇上艳丽的胭脂。不占地利的军队士气渐衰,隐隐显出败迹。

忽的,从肉眼可见的远方传来了击鼓声。不知是不是因为风霜浸染,那鼓声沉闷,音量不大,却每一下都好像击在了将士们的心上。他们疲累的眼中终于随着一抹红色的映入而重新燃起了斗志。那卷正渡易水而来的红旗正代表着援军的到来。战局扭转,将士们重整旗鼓,奋力拼杀,已然没有了刚才的倦怠。

还记得当年参军入伍,便早闻前朝黄金台的典故。如今他们没了退路,身后便是长安,那里有家人,有亲友,也有那应该誓死效忠的君王。一群十几二十岁的热血儿郎,紧握着代表皇上嘱托的玉龙佩,怀揣着报效国家证明自己的梦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远处,诗人默默放下笔,看着纸上写好的诗,内心感慨万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也由此成为了千古名句。时至今日,那流淌在诗中的豪情壮志依然让读者身心激荡,为之动容。

作者简介:亚亚,文静女生,兼爱美食和美文。

(0)

相关推荐